這是個人WWDC2013系列筆記中的一篇,完整的筆記列表請參看這篇總覽。本文僅做爲我的記錄使用,也歡迎在許可協議範圍內轉載或使用,可是還煩請保留原文連接,謝謝您的理解合做。若是您以爲本站對您能有幫助,您可使用RSS或郵件方式訂閱本站,這樣您將能在第一時間獲取本站信息。ios
本文涉及到的WWDC2013 Session有git
等Tools模塊下的內容編程
隨着iOS7 SDK的beta放出,以及Xcode 5 DP版本的到來,不少爲iOS7開發應用的方式已經逐漸浮現。能夠豪不誇張地講,因爲iOS7的UI發生了重大變革,這次的升級不一樣於以往,咱們將會迎來iOS開發誕生以來最劇烈的變更,如何擁抱變化,快速適應新的世界和平臺,值得每一個Cocoa和CocoaTouch開發者研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作iOS7的開發,就必須切換到Xcode5和新的ObjC體系(包括新引入的語法和編譯器),在這裏我簡要地對新添加或重大變化的功能作一個小結。json
Xcode4剛出的時候存在茫茫多彷佛無窮無盡的bug(若是是一路走來的同仁可能對此還記憶猶新),好消息是此次Xcode5 DP版本彷佛至關穩定,若是你遇到了開啓新Xcode就報錯強退的話,多半緣由是由於你在使用爲Xcode4製做的插件,不一樣版本的Xcode是共用同一個文件夾下的插件的,請將~/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Developer/Shared/Xcode/Plug-ins
目錄下的內容清理一下,應該就能順利進入Xcode5了。數組
Xcode 5如今使用了ARC,取代了原來的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機制,所以不論從啓動速度和使用速度上來講都比以前快了很多。如今大部分的AppStore提交應用也都使用了ARC,新SDK中加入的系統框架也全都是ARC的了。另外,在Xcode5中新建工程也再也不提供是否使用ARC的選項(雖然也仍是能夠在Build Setting中關掉)。若是你還在使用手動內存管理的話,如今是時候拋棄release什麼的了,若是你還在迷茫應該應該怎麼使用ARC,能夠參看一下去年這個時候我發的一篇ARC的教程文章。xcode
首先值得稱讚的是頂部工具欄的變化,新版中貫徹了精簡的原則,將頂欄砍掉了30%左右的寬度,對於小屏幕來講絕對是福音。另外,在外觀上界面也向平面和簡潔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可算是對iOS7的遙相呼應吧。框架
雖然在Xcode 4裏就集成了版本管理的內容,可是一直被藏的很深,不少時候開發者不得不打開Organizer才能找到對應操做的地方。與之相比,Xcode5爲版本管理留出了專門的一個Source Control
菜單,今後之後媽媽不再用擔憂我找不到git放哪兒了。集成的版本管理能夠方便地完成大部分初級功能,包括Check Out,Pull,Commit,Push,Merge等,特別是在創建倉庫和檢出倉庫時十分方便。可是在遇到稍微複雜的git操做時仍是感到力不從心(好比rebase或摘櫻桃的時候),這點上畢竟Xcode並非一個版本管理app,而最基本的幾個操做在平常工做中也算能快速地應付絕大部分狀況(在不將工程文件添加到版本管理的狀況下)。
值得稱讚的是在編輯代碼的時候,能夠直接對某一行進行blame了,在該行點擊右鍵選Show Blame for Line,就能看到最後改動的人的信息。另外,Version Editor(View->Version Editor)也除了以前就有的版本對比以外,還新加了Blame和Log兩種視圖。在對代碼歷史追溯這塊,Xcode5如今已經作的足夠好了.
結論是,雖然有所進步,可是Xcode的內置版本管理仍然不堪大任,命令行或者一個專業的git管理工具仍是必要的。
與版本管理的強化相比較,工程配置方面也進行了不少增強,簡化了以前開發者的須要作的一些配置工做。首先是在Build Setting的General裏,加入了Team的設置,只要填寫對應的Apple ID和應用Bundle ID,Xcode就將自動去尋找對應的Provisioning Profile,並使用合適的Provisioning來進行應用打包。由於有了自動配置和將集成的版本管理放到了菜單欄中,Organizer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了。至少我如今在Organizer中沒有找到本機的證書管理和Provisioning Profile管理的地方,惟一開Organizer的理由大概就是應用打包發佈時了。想一想從遠古時代的Application Loader一步一步走到如今,Xcode能夠說在簡化流程,幫助開發者快速發佈應用方面作了很大努力。
另外一個重要改進是在Build選項中加入了Capabilities
標籤,以下圖
想一想看之前爲app配置iCloud要花的步驟吧:到Apple Developer裏找到應用的ID,打開對應的app的iCloud功能,生成對應的Provisioning文件,回到Xcode建立一個Entitlements文件,定義Key-Value Store,Ubiquity Containers和Keychain Groups,而後你才能開始爲應用建立UIDocument而且繼續開發。哦天啊…做爲學習來講作一次還能接受,可是若是每次開發應用都要來一遍這個過程,只能用枯燥乏味四個字來形容了。因而,正如你所看到的,如今你須要作的是,點一下iCloud的開關,而後…開始編程吧~輕鬆愜意。一樣的方法也適用於Apple提供的其餘服務,包括打開和配置GameCenter,Passbook,IAP,Maps,Keychain,後臺模式和Data Protection,固然還有iOS7新加入的Inter-app Audio。這些小開關作的事情都很簡單,但確實十分貼心。
資源目錄(Asset Catalog)和圖像切片(Image Slicing)是Xcode5新加入的功能。資源目錄能夠方便開發者管理工程中使用的圖片素材,利用開發中的命名規則(好比高清圖的@2x,圖標的Icon,Splash的Default等),來篩選和分類圖片。創建一個資源目錄十分簡單,若是是老版本導入的工程,在工程設置中圖標或者splash圖的設置中點擊Use Asset Catalog
,Xcode將創建新的資源目錄;若是是直接使用Xcode 5創建的工程的話,那麼資源目錄應該已經默認躺在工程中了。
添加資源目錄後,在工程中會新加一個.xcassets後綴的目錄用以整理和存放圖片,該文件夾中存放了圖片和對應的json文件來保存圖片信息。爲了可以使用資源目錄的特性,以及更好的前向兼容性,建議將全部的圖片資源都加入資源目錄中:在工程中選擇.xcassets文件,而後在資源目錄中點擊加號便可添加圖片。另外,直接從工程外的Finder中將圖片拖動到Xcode的資源目錄界面中,也將把拖進來的圖片拷貝並添加到資源目錄中。對的,再也不會有討厭的彈窗出來,問你要拷貝仍是要引用了。
Asset Catalog的意義在於爲工程中的圖片提供了一個存儲信息的地方,不只能夠描述資源對應的設備,資源的版本和更新信息等,更重要的在於能夠爲Image Slicing服務。所謂Image Slicing,至關於一個可視化的resizableImageWithCapInsets:resizingMode:
,能夠用於指定在圖片縮放時用來填充的像素。在資源目錄中選擇要slicing的圖片,點擊圖片界面右下方的Show Slicing按鈕,在想要設定切片的圖片上點擊Start Slicing
,將出現左中右(或者上中下)三條能夠拖動的指示線,經過拖動它們來設定實際的縮放範圍。
在左側線(或者上方線)和中間線之間的像素將在縮放時被填充,在中間線和右側線(或者下方線)之間的像素將被隱藏。好比上面的例子,實際運行中若是對這張圖片進行拉伸的話,會是下面的樣子:
Image Slicing能夠幫助開發者用可視化的方式完成resizable image,以後經過拖拖線就能夠完成sliced image,而沒必要再寫代碼,也不用再一次次嘗試輸入的insets合不合適了。slicing可縮放的圖片大量用於UI中能夠節省打包的佔用空間,而在Xcode 5中引入和增強圖片資源管理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爲了配合SpriteKit將遊戲引擎加入到SDK中,並將Xcode逐漸打造爲一個全面的IDE工具。
這應該是Xcode5最值得稱讚的改進了,在調試中如今在編輯框內鼠標懸浮在變量名上,Xcode將會根據類型進行猜想,並輸出最合適的結果以幫助觀察。就像這樣:
之前版本的Xcode雖然也有鼠標懸浮提示,可是想從中找到想要的value確實仍是比較麻煩的事情,不少時候咱們不得不參考下面Variables View的值或者直接p或者po它們,如今若是隻是須要知道變量狀況的話,在斷到代碼後一路用鼠標跟着代碼走一遍,就差很少了然於胸了。若是你認爲鼠標懸停只能打打字符串或者數字的話你就錯了,數組,字典什麼的也不在話下,更過度的是設計圖像的也能很好地顯示,只須要點擊預覽按鈕,就像這樣:
Xcode5集成了一個Debug面板,用來實現一個簡單的Profiler,能夠在調試時直接看到應用的CPU消耗,內存使用等狀況(其餘的還有iCloud狀況,功耗和圖形性能等)。在Debug運行時Cmd+6便可切換到該Debug界面。監測的內容簡單明瞭,CPU使用用來檢查是否有高佔用或者尖峯(特別是主線程中),內存檢測用來檢查內存使用和釋放的狀況是否符合預期。
若是養成開發過程的調試中就一直打開這個Profiler面板的話(至少我從以後會堅持這個作法了),相信是有助於在開發過程當中就迅速的監測到潛在的問題,並迅速解決的。固然,對於明顯的問題能夠在Debug面板中發現後當即尋找對應代碼解決,可是若是比較複雜的問題,想要知道詳細狀況的話,仍是要使用Instruments,在Debug面板中提供了一個「Profile In Instruments」按鈕,能夠快速跳轉到Instruments。
最後,Xcode在註釋式文檔方面也有進步,如今以下格式的註釋將在Xcode中直接被檢測到並集成進代碼提示中了:
1 2 3 4 5 6 7 |
/** * Setup a recorder for a specified file path. After setting it, you can use the other control method to control the shared recorder. * * @param talkingPath An NSString indicates in which path the recording should be created * @returns YES if recorder setup correctly, NO if there is an error */ - (BOOL)recordWithFilePath:(NSString *)talkingPath; |
獲得的結果是這樣的
以及Quick Help中會有詳細信息
Xcode如今能夠識別Javadoc格式(相似於上面例子)的註釋文檔,可用的標識符除了上面的@param
和@return
外,還有例如@see
,@discussion
等,關於Javadoc的更多格式規則,能夠參考Wiki。
OC自從Apple接手後,一直在不斷改進。隨着移動開發帶來的OC開發者井噴式增長,客觀上也要求Apple須要提供各類良好特性來支持這樣一個龐大的開發者社區。iOS4時代的GCD,iOS5時代的ARC,iOS6時代的各類簡化,每一年咱們都能看到OC在成爲一種先進語言上的努力。基於SmallTalk和runtime,自己是C的超集,如此「根正苗紅」的一門語言,在今年也迎來的新的變化。
今年OC的最大變化就是加入了Modules和Autolinking。
在瞭解Modules以前咱們須要先了解一下OC的import機制。#import <FrameworkFoo/HeaderBar.h>
,我相信每一個開發者都寫過這樣的代碼,用來引用其餘的頭文件。熟悉C或者C++的童鞋可能會知道,在C和C++裏是沒有#import的,只有#include(雖然GCC如今爲C和C++作了特殊處理使得imoprt能夠被編譯),用來包含頭文件。#include作的事情其實就是簡單的複製粘貼,將目標.h文件中的內容一字不落地拷貝到當前文件中,並替換掉這句include,而#import實質上作的事情和#include是同樣的,只不過OC爲了不重複引用可能帶來的編譯錯誤(這種狀況在引用關係複雜的時候極可能發生,好比B和C都引用了A,D又同時引用了B和C,這樣A中定義的東西就在D中被定義了兩次,重複了),而加入了#import,從而保證每一個頭文件只會被引用一次。
若是想深究,import的實現是經過#ifndef一個標誌進行判斷,而後在引入後#define這個標誌,來避免重複引用的
實質上import也仍是拷貝粘貼,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當引用關係很複雜,或者一個頭文件被很是多的實現文件引用時,編譯時引用所佔的代碼量就會大幅上升(由於被引用的頭文件在各個地方都被copy了一遍)。爲了解決這個問題,C系語言引入了預編譯頭文件(PreCompiled Header),將公用的頭文件放入預編譯頭文件中預先進行編譯,而後在真正編譯工程時再將預先編譯好的產物加入到全部待編譯的Source中去,來加快編譯速度。好比iOS開發中Supporting Files組內的.pch文件就是一個預編譯頭文件,默認狀況下,它引用了UIKit和Foundation兩個頭文件–這是在iOS開發中基本每一個實現文件都會用到的東西。
因而理論上說,想要提升編譯速度,能夠把全部頭文件引用都放到pch中。可是這樣面臨的問題是在工程中隨處可用原本不該該能訪問的東西,而編譯器也沒法準確給出錯誤或者警告,無形中增長了出錯的可能性。
因而Modules誕生了。Modules至關於將框架進行了封裝,而後加入在實際編譯之時加入了一個用來存放已編譯添加過的Modules列表。若是在編譯的文件中引用到某個Modules的話,將首先在這個列表內查找,找到的話說明已經被加載過則直接使用已有的,若是沒有找到,則把引用的頭文件編譯後加入到這個表中。這樣被引用到的Modules只會被編譯一次,可是在開發時又不會被意外使用到,從而同時解決了編譯時間和引用氾濫兩方面的問題。
稍微追根問底,Modules是什麼?其實無非是對框架進行了以下封裝,拿UIKit爲例:
1 2 3 4 5 |
framework module UIKit { umbrella header "UIKit.h" module * {export *} link framework "UIKit" } |
這個Module定義了首要頭文件(UIKit.h),須要導出的子modules(全部),以及須要link的框架名稱(UIKit)。須要指出的是,如今Module還不支持第三方的框架,因此只有SDK內置的框架可以從這個特性中受益。另外,在C++的源代碼中,Modules也是被禁用的。
關於普通開發者使用的這個新特性的方法,Apple在LLVM5.0(也就是Xcode5帶的最新的編譯器前端中)引入了一個新的編譯符號@import
,使用@符號將告訴編譯器去使用Modules的引用形式,從而獲取好處,好比想引用MessageUI,能夠寫成
1
|
@import MessageUI; |
在使用上,這將等價於之前的#import <MessageUI/MessageUI.h>
,可是將使用Modules的特性。若是隻想使用某個特性的.h文件,好比#import <MessageUI/MFMailComposeViewController.h>
,對應寫做
1
|
@import MessageUI.MFMailComposeViewController; |
固然,若是對於之前的工程,想要使用新的Modules特性,若是要把全部頭文件都這樣一個一個改爲@import
的話,會是很大的一個工做量。Apple天然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因而對於原來的代碼,只要使用的是iOS7或者MacOS10.9的SDK,在Build Settings中將Enable Modules(C and Objective-C)打開,而後保持原來的#import
寫法就好了。是的,不須要任何代碼上的改變,編譯器會在編譯的時候自動地把可能的地方換成Modules的寫法去編譯的。
Autolinking是Modules的附贈小驚喜,由於在module定義的時候指定來link framework,因此在編譯module時LLVM會將所涉及到的框架自動幫你寫到link裏去,再也不須要到編譯設置裏去添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