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A網絡工程師學習進程(1)網絡的基本概述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瞭解互聯網成爲一項必須的技能,所以在學習編程之餘學習如何配置網絡仍是頗有必要的。html

    本系列博客計劃分爲三個部分,包括思科CCNA、CCNP和華爲的網絡工程師認證有關的知識和內容,也會涉及到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中中級和高級網絡工程師相關的內容。數據庫

 

    (1)網絡和因特網概述:編程

    網絡:瀏覽器

    網絡是指在必定區域內將兩臺或兩臺以上的計算機按必定方式鏈接起來,起到共享文件、程序和數據的功能。服務器

    網絡由若干結點和鏈接這些結點的鏈路組成,提供兩個基本的功能:鏈接和共享。
網絡

    因特網:ide

    網絡與網絡的互聯造成互聯網,因特網(Internet)是最大的互聯網。因特網採用TCP/IP協議族做爲通訊的規程,其前身是ARPANET。學習

    網絡把計算機鏈接在一塊兒,而因特網把許多網絡鏈接在一塊兒。測試

 

    (2)因特網的組成:網站

    體系結構:

    

    1)邊緣部分:    由全部鏈接在因特網上的主機組成。

    功能:  供用戶直接使用,用來進行數據交換(傳送數據、音頻或視頻)和資源共享。

    主機之間的通訊實際上是主機內運行的進程間的通訊。按通訊方式分爲如下三類:

    客戶/服務器方式(C/S模式):

      客戶(client)和服務器(server)都是指通訊中所涉及的兩個應用進程。客戶是服務請求方,服務器是服務提供方。數據處理方式爲:客戶端從服務器獲取數據,而後對數據進行處理,將處理結果返回給服務器,容許多個客戶端對數據進行共同訪問和處理。

    

    瀏覽器/服務器類型(B/S模式)

      瀏覽器/服務器類型,即Browser/Server模式,是指在瀏覽器技術產生後,數據的運算已無需在客戶端進行。客戶端在安裝瀏覽器以後,只負責顯示服務器發來的信息,而後將用戶操做返回給服務器,數據的運算能夠所有在服務器上進行。客戶端只須要經過瀏覽器,就能夠訪問和顯示任何服務器發來的信息,從而大大下降了網絡的管理和維護的成本。這種模型稱爲瀏覽器/服務器類型(B/S模式),又稱爲瘦客戶端模型(Thin Client),與之相對的C/S模型稱爲胖客戶端模型(Fat Client)。

      隨着網絡的普及,服務器端可造成多層結果,常見的爲B/W/D(Browser Server /Web/Database Server,瀏覽器/網站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各層次分佈完成不一樣的任務,以提升系統總體的可靠性、穩定性和靈活性,所以B/S模式又稱爲多層模型。

      

 

    對等鏈接方式

      對等鏈接(peer-to –peer,簡寫爲P2P)是指兩個主機在通訊時不區分那一個是服務請求方,哪個是服務提供方,只要雙方都運行了對等鏈接軟件(P2P軟件),他們就能夠進行平等或對等鏈接通訊,這是雙方均可如下載對方已經存儲在硬盤中的共享文檔。

     

 

    2)核心部分:    由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網服務提供者提供。

    功能:  向網絡邊緣中的大量主機提供連通性,使邊緣部分中的任何一個主機都可以向其餘主機通訊(即傳送或接收各類形式的數據)。

    關鍵組成部分:

    路由器(router),路由器是實現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的關鍵構件,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這是網絡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建設計算機網絡通常採用三級網絡結構:主幹網、地區網、家庭網/企業網/校園網。

    數據交換方式:

    電話交換

    和打電話同樣,須要通過創建鏈接,保持鏈接和釋放鏈接三個階段,且鏈接保持時不能夠有其餘信號共用信道,電路交換提供面向鏈接的服務。

    存儲轉發

    與郵政系統服務類似,不須要創建起物理的連續通路,提供無鏈接服務,而是根據報頭信息,以接力方式將數據報文在網絡節點之間逐段傳送,直到目的節點。

    1)報文交換

把要傳輸的數據稱爲報文,報文中指明目的地的地址,由交換節點負責尋找路徑轉發出去,報文完整地在網絡中逐個結點向前傳輸,每個結點收到整個報文後,檢查目標結點地址,再根據網絡中的交通狀況在適當的時候轉發到下一站點,最後通過屢次存儲-轉發,最後到達目標節點。

2)分組交換

把要傳輸的數據切割成固定長度的分組,該分組比報文要短,給各個分組授予編號,加上源地址和目標地址等分組頭信息,這個過程叫作信息的分片與封裝。而後分組在子網中進行傳輸,全部分組到達目標結點後,按編號被從新組裝成原來的報文,叫信息的重組。 

劃分分組和轉發:

  

        

 

    (3)網絡的分類

    按拓撲結構分:

    分爲總線型,環型,網狀,星型。

    

 

    另外還能夠按照局域覆蓋範圍分,衆所周知,再也不贅述。以上就是計算機網絡的概述。

    詳細內容能夠參考:

在線文檔: http://www.cnblogs.com/kzang/articles/2581199.html

離線文檔: http://files.cnblogs.com/files/MenAngel/%E8%AE%A1%E7%AE%97%E6%9C%BA%E7%BD%91%E7%BB%9C%E6%A6%82%E8%BF%B0.zip

 

    (4)線纜概述與Cisco PacketTracer 模擬器的初次使用

    1)線纜的使用:

  1.異種設備之間用直連線,兩頭的線序同樣(同爲568A線序或568B線序);

  2.同種設備之間用交叉線,兩頭的線序不同(一頭爲568A,另一頭爲568B);

  3.路由器串口之間用DCE串口線;

  4.在購買設備後第一次配置網絡設備時,只能使用Console口,須要配置線(又稱反轉線或Console線)。

    T568A線序爲:從左到右依次是綠白-1,綠-2,橙白-3,藍-4,藍白-5,橙-6,褐白-7,褐-8

    

    T568B線序爲:橙白-1,橙-2,綠白-3,藍-4,藍白-5,綠-6,褐白-7,褐-8

    

    2)配置使用實例:

    搭建一個虛擬場景,在裏面增長一臺局域網交換機SW和兩臺PC:PC_A和PC_B,其中,PC_A經過Console方式和SW鏈接並對其進行配置,PC_A經過以太網接口和SW鏈接並經過Telnet方式對其進行配置。

    實驗拓撲圖:

 

    操做步驟:

    1.搭建拓撲結構圖:

    PC_A與SW之間用PC_A上的RS 232接口鏈接SW的console口,並使用console線;PC_B與交換機SW的f0/1口相連,使用直通線。

   注意:在實際的計算機上RS 232不多見,所以可能須要使用USB轉RS 232的裝置。

    2.配置PC_B和SW:

    須要給PC_B配置一個IP地址:

    

    須要經過PC_A的虛擬終端功能配置SW的vlan 1的IP地址,用於被遠端telnet進行管理,代碼以下:

 1 enable
 2 conf t
 3 hostname SW
 4 int vlan 1
 5 ip address 192.168.0.1 255.255.255.0
 6 no shutdown
 7 exit
 8 enable secret menangel
 9 line vty 0 4
10 password 123456
11 login
12 end

    3.測試:

    在PC_B上telnet 192.168.0.1遠程配置SW,並顯示配置信息: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