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Deepfake中科大斬獲亞軍,與第一名僅差 0.0005,系Kaggle史上獎金最高的比賽

  美國大選在即,爲了防範 Deepfake 視頻干擾選情,Twitter 和 Facebook 分別作出了應對策略,Facebook 將會刪除其認定的 Deepfake 視頻,而 Twitter 打算在相關視頻頁面給出提示。算法

  早在去年年末,Facebook 就拿出 1000 萬美圓當獎金,舉辦全球範圍內的 Deepfake 檢測大賽。這也是 Kaggle 平臺歷史上獎金額度最高的競賽。安全

  後經半年的酣戰,中國科技大學的俞能海、張衛明教授團隊從全球 2265 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得到亞軍,最終成績與第一名僅差 0.0005。這次挑戰賽共收到 3.5 萬個檢測模型,可以奪得第二,實屬不易。網絡

  該團隊的周文柏博士告訴 DeepTech,本次比賽所得到的 30 萬美圓獎金會用於實驗室建設和選手獎勵。工具

  這支名爲 「\WM/」 的隊伍,主要由中科大信息處理中心的博士後、博士生和碩士生組成。雖然團隊獲獎信息在當時並未引發媒體太多關注,卻在業界廣爲人知。很多企業主動來尋求合做,周文柏透露,華爲、浙江省廣電等企業就但願可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但願預防手機拍攝的媒體素材、或者電臺公開的素材被惡意竄改。性能

  

  圖 | Deepfake 檢測挑戰賽(來源:Kaggle 官網)學習

  算力不優越,卻能取得第二名網站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迄今最大規模的 Deepfake 檢測挑戰賽也暴露出,目前的檢測技術遠遠不夠。在訓練數據集上可以達到 90% 準確率的模型,到了驗證數據集上,平均正確率只有 65.18%。人工智能

  所以兩個階段的名次變更很是大,很多第一階段表現優異的模型,到第二階段敗下陣來。爲何會出現這種狀況?3d

  這與比賽的數據集有關,進行訓練全部數據集都是預先公佈的;而在驗證環節,許多直接來自視頻網站,基本等同實戰。正是在這些首次遇到的視頻面前,一衆模型紛紛失去了被調教出的火眼金睛。視頻

  來自中科大團隊的周文柏博士解釋,因爲驗證階段的數據集不少是從視頻網站上獲取的野生數據,這會很是考驗經過已知數據訓練出模型的遷移能力。在第一階段中,排名靠前的許多團隊來自企業,擁有較好的算力資源,所以可能發揮的是算力優點,而非算法優點。

  在訓練階段一些模型有潛在的過擬合現象。當遇到陌生數據集,這個缺點就會被放大。

  難能難得的是,中科大團隊卻勢如黑馬。第一階段在 37 名,第二階段直接躥升到了第 2 名。

  本次比賽中,有的大型企業團隊使用了 100 多塊 NVIDIA V100 GPU,中科大團隊只用了不到 50 塊 NVIDIA RTX 2080Ti GPU。不管是數量仍是性能,中科大團隊所使的 GPU 都與企業團隊有較大差距,卻依舊能獲得最終第二名的優秀成績,這足以說明其算法的優越。

  

  圖 | 中科大參賽團隊 \WM / 驗證階段取得第二名,比訓練階段名次上升了 35(來源:Kaggle 官網)

  Deepfake 檢測屬於二分類的問題,即判斷是真仍是假。現有的分類方法大可能是兩種思路。一種從微觀角度,沿用的是計算機視覺中圖像分類的方式,好比尋找視頻通過篡改所留下的像素痕跡,或是人臉部的細微特徵差別。

  另外一種宏觀角度,則借鑑了傳統的取證技術的思路,從視頻的總體內容上進行檢測,好比語音信息和人像結合,人物形象和背景融合等方向來尋找線索。

  周文柏介紹,他們團隊的思路則介於微觀和宏觀之間,將 Deepfake 檢測當作一個細粒度分類的任務。傳統的圖像分類是指將花、貓、鳥等對象進行分類,而細粒度分類任務則是在某一個大類下,繼續分出不一樣的類別,好比不一樣的鳥類、不一樣型號的汽車。

  大多數 Deepfake 視頻的竄改痕跡很是微弱、而且只集中在局部區域,所以模型首先要捕捉到這些細微的篡改痕跡;其次,在應對實際狀況時,包括光照、人臉轉向等不一樣場景的變化,要求模型還能實現細節捕捉。

  相較於密碼學,或者互聯網通訊這樣的領域,Deepfake 檢測依舊處於很初步的階段,「哪一種方法效果好,就向哪一個方向去靠近,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 周文柏形容,「咱們可能抓住了問題比較本質的角度,因此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可是如今認爲的這套理論也不必定正確。」

  目前的 Deepfake 檢測只能判斷視頻是真仍是假,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周文柏和同事想實現對視頻的僞造作出解釋。此外,還但願更多地利用視頻幀與幀之間的信息做爲檢測依據。

  目前已經有一些方法在利用這種幀與幀之間的關聯進行檢測,可是利用還不充分,這就致使視頻的檢測結果每每差於圖像。「但視頻有一個持續的特徵,有可能比圖像包含更多的信息,因此視頻檢測還具備很是大的研究空間。」 此外,利用生物信號來檢測,也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信息和人工智能安全研究團隊,多項技術已經應用

  在這次 Deepfake 檢測比賽中憑藉普通的算力支撐,得到了第二名,顯示了中科大團隊在人工智能安全領域的實力。這只是團隊的成果之一。俞能海、張衛明教授團隊來自中科大信息處理中心,他們研製的多項技術已在實際中運用。

  

  圖 | 俞能海(左)、張衛明(右)(來源:中科大官網)

  其中,「攝屏溯源水印」 技術已在中電科、國家電網、中國電子、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等多家單位應用,並在 2019 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週得到 「網絡安全創新產品優秀獎」 (第一名)和最具投資價值獎。

  電子時代的信息形式發生了改變。在不少時候,電腦屏幕上的內容被手機隨手拍攝,就能夠輕易流傳出去,而且由於沒有物理痕跡,難以查證。

  中科大團隊開發出的 「數字水印」 就是在電子屏幕上以人眼看不見的方式打上水印。這樣,被攝屏的照片就會留下標記,也就是水印中所提供的信息。用特殊的工具從圖片中提取信息,就能夠得知拍攝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機器識別碼。經過這樣的信息,就能在物理世界中進行泄密溯源和追蹤。

  

  圖 | 數字水印技術(來源:受訪者)

  在人工智能安全領域,團隊也一直在與阿里巴巴進行合做。像淘寶、天貓等平臺的信息發佈審覈中,須要過濾掉危險和有害的信息。可能存在的風險是,攻擊者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躲過信息審覈。團隊在作的事情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防護。

  深度學習技術目前一直存在沒法消除的漏洞,因而帶來了相應的研究主題:對抗性攻擊。

  基於深度學習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儘管發展很快,卻存在着致命的弱點。舉例來講,一張能夠被模型識別的圖片,若是被加入一些噪聲信息,儘管人眼看不出變化,但模型就沒法準確識別了。

  除了網絡上的信息安全可能受這項技術影響,這項也已經被美國寫入 「算法戰」 中。無人機偵測的目的是把軍事目標識別出來,而後傳遞給指揮部。利用對抗技術,將噪音以物理形式添加在武器裝備上,就能夠干擾無人機偵測,造成錯誤的做戰指令。

  在 Facebook Deepfake 比賽獲獎以後,團隊也接到了許多相關的合做需求,華爲、浙江省廣電等企業但願可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以免手機拍攝的媒體素材、或者電臺公開的素材被惡意竄改。

  這屬於對於 Deepfake 的主動防護。中科大提供的解決方案就是基於 「對抗性攻擊」,在媒體素材上增長噪音,不影響媒體視頻自己的質量,可是卻會對算法造成明顯干擾,從而沒法進行竄改。

  潘多拉魔盒已開,防患於未然

  Deepfake 一詞誕生於 2017 年,源於網友將深度學習技術運用到視頻僞造領域,如今這個詞已經泛指圖片和視頻的 「人臉僞造」 技術。

  7 月份,麻省理工學院(MIT)發佈了一個 7 分鐘的視頻。視頻中,尼克松總統悲傷地宣佈了阿波羅 11 號計劃失敗:「命運已經註定,那些前往月球進行和平探索的人將留在月球上安息。」

  這個視頻來自 MIT 高級虛擬中心新成立的 「月球災難事件」 項目。項目但願能幫助人們理解 Deepfake 可以帶來的危險。

  

  圖 | MIT 月球災難事件項目(來源:MIT)

  Deepfake 自出現以來,從技術發展上而言依舊處於早期階段,只能給人們提供簡單的娛樂。若是從國家和社會安全的層面而言,這項技術未來若是繼續發展,帶來的威脅遠大於便利。

  這也是爲什麼不管業界、學界、仍是政界都對這項技術高度關注的緣由。

  「可能如今 AI 換臉尚未掀起大風波,但從我過去幾年的慘痛經歷看,應該提早作好準備,而不是被突發事件打個措手不及。」Facebook 首席技術官邁克施羅普弗(Mike Schroepfer)表示。

  更痛的記憶來自稍遠的一段歷史:本拉登藉助隱蔽通訊製造了 911 事件。亡羊補牢的結果之一,是以後十幾年隱蔽通訊及檢測技術獲得了快速發展。

  圍繞 Deepfake,必然也會有一場長期的技術對抗。

  

  -End-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