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基於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的物聯網

      物聯網是一個基於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全部可以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物聯網經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泛在網絡的融合應用,被稱爲繼計算機、互聯網以後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被視爲互聯網的應用拓展,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爲核心的創新2.0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安全

       

按照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定義,物聯網主要解決物品與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與物品 (Human to Thing,H2T),人與人(Human to Human,H2H)之間的互連。可是與傳統互聯網不一樣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裝置與物品之間的鏈接,從而使得物品鏈接更加的簡化,而H2H是指人之間不依賴於PC而進行的互連。由於互聯網並無考慮到對於任何物品鏈接的問題,故咱們使用物聯網來解決這個傳統意義上的問題。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鏈接物品的網絡,許多學者討論物聯網中,常常會引入一個M2M的概念,能夠解釋成爲人到人(Man toMan)、人到機器(Man to Machine)、機器 到機器(Machineto Machine)。可是,M2M的全部的解釋並不只限於可以解釋物聯網,一樣的,M2M這個概念在互聯網彙總也已經獲得了很好的闡釋,就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已經經過第三方平臺或者網絡電視完成。人到機器的交互一直是人體工程學和人機界面等領域研究的主要課題;可是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互已經由互聯網提供了最爲成功的方案。從本質上而言,在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交互,大部分是爲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萬維網(World Wide Web)技術成功的動因在於:經過搜索和連接, 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異步進行信息交互的快捷方式。網絡

  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將物聯網定義爲當下幾乎全部技術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實現物體與物體之間:環境以及狀態信息實時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傳遞、處理、執行。廣義上說,當下涉及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均可以歸入物聯網的範疇。[4][3]運維

基本內涵

  物聯網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聯網的英文名: 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稱爲Web of Things。被視爲互聯網的應用擴展,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的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爲核心的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2005年,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峯會上,國際電信聯盟發佈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
異步

  物聯網博欣將物聯網定義爲經過各類信息傳感設備,如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線感應器、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各類裝置與技術,實時採集任何須要監控、鏈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類須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造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目的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全部的物品與網絡的鏈接,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ide

  倪光南院士認爲物聯網是經過各類傳感技術(RFID、傳感器、GPS、攝像機、激光掃描器……)、各類通信手段(有線、無線、長距、短距……),將任何物體與互聯網相鏈接,以實現遠程監視、自動報警、控制、診斷和維護,進而實現「管理、控制、營運」一體化的一種網絡。[5]優化

鮮明特徵

  和傳統的互聯網相比,物聯網有其鮮明的特徵。
編碼

  首先,它是各類感知技術的普遍應用。物聯網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種類型傳感器,每一個傳感器都是一個信息源,不一樣類別的傳感器所捕獲的信息內容和信息格式不一樣。傳感器得到的數據具備實時性,按必定的頻率週期性的採集環境信息,不斷更新數據。雲計算

  其次,它是一種創建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絡。物聯網技術的重要基礎和核心仍舊是互聯網,經過各類有線和無線網絡與互聯網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在物聯網上的傳感器定時採集的信息須要經過網絡傳輸,因爲其數量極其龐大,造成了海量信息,在傳輸過程當中,爲了保障數據的正確性和及時性,必須適應各類異構網絡和協議。spa

  還有,物聯網不只僅提供了傳感器的鏈接,其自己也具備智能處理的能力,可以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物聯網將傳感器和智能處理相結合,利用雲計算、模式識別等各類智能技術,擴充其應用領域。從傳感器得到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處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以適應不一樣用戶的不一樣需求,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模式。 操作系統

「物」的涵義

  這裏的「物」要知足如下條件纔可以被歸入「物聯網」的範圍:

  一、要有數據傳輸通路;

  二、要有必定的存儲功能;

  三、要有CPU;

  四、要有操做系統;

  五、要有專門的應用程序;

  六、遵循物聯網的通訊協議;

  七、在世界網絡中有可被識別的惟一編號。 

物聯網原理

  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訊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可以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經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而RFID,正是可以讓物品「開口說話」的一種技術。在「物聯網」的構想中,RFID標籤中存儲着規範而具備互用性的信息,經過無線數據通訊網絡把它們自動採集到中央信息系統,實現物品(商品)的識別,進而經過開放性的計算機網絡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實現對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聯網的涵義

  從兩化融合這個角度分析物聯網的涵義:

  其一:工業化的基礎是自動化,自動化領域發展了近百年,理論、實踐都已經很是完善了。特別是隨着現代大型工業生產自動化的不斷興起和過程控制要求的日益複雜營運而生的DCS控制系統,更是計算機技術,系統控制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結合的產物。DCS的理念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雖然自動設備所有聯網,並能在控制中心監控 信息而經過操做員來集中管理。但操做員的水平決定了整個系統的優化程度。有經驗的操做員可使生產最優,而缺少經驗的操做員只是保證了生產的安全性。是否有辦法作到分散控制,集中優化管理?須要經過物聯網根據全部監控信息,經過分析與優化技術,找到最優的控制方法,是物聯網能夠帶給DCS控制系統的。

  其二:IT信息發展的前期其信息服務對象主要是人,其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解決信息孤島問題。當爲人服務的信息孤島問題解決後,是要在更大範圍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就是要將物與人的信息打通。人獲取了信息以後,能夠根據信息判斷,作出決策,從而觸發下一步操做;但因爲人存在個體差別,對於一樣的信息,不一樣的人作出的決策是不一樣的,如何從信息中得到最優的決策?另外物得到了信息是不能作出決策的 ,如何讓物在得到了信息以後具備決策能力?智能分析與優化技術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手段,在得到信息後,依據歷史經驗以及理論模型,快速作出最優決策。數據的分析與優化技術在兩化融合的工業化與信息化方面都有旺盛的需求。

  物聯網智庫認爲物聯網的定義源於IBM的智慧地球方案,十二五規劃中九大試點行業所有都是行業的智能化。不管智慧方案,仍是智能行業,智能的根本離不開數據分析與優化技術。數據的分析與優化是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之一,也是將來物聯網發揮價值的關鍵點。 

物聯網本質

  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爲核心的創新2.0則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物聯網的本質歸納起來主要體如今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徵,即對須要聯網的物必定要可以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絡;二是識別與通訊特徵,即歸入物聯網的「物」必定要具有自動識別與物物通訊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徵,即網絡系統應具備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色。

物聯網分類

  1. 私有物聯網:通常面向單一機構內部提供服務;

  2. 公有物聯網:基於互聯網向公衆或大型用戶羣體提供服務;

  3. 社區物聯網:向一個關聯的「社區」或機構羣體(如一個城市政府下屬的各委辦局:如公安局、交通局、環保局、城管局等)提供服務;

  4. 混合物聯網:是上述的兩種或以上的物聯網的組合,但後臺有統一運維實體。

產生背景

一、 1990年 物聯網的實踐最先能夠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絡可樂販售機——Networked Coke Machine。

  二、 物聯網示意圖1999年 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首先提出物聯網這個概念;是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時最先提出來的。提出告終合物品編碼、RFID和互聯網技術的解決方案。當時基於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準,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訊技術等,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物聯網),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輪華夏物聯網熱潮的基礎。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三、 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傳感網絡技術將是將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四、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峯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定義和範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範圍有了較大的拓展,再也不只是指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

  五、 2008年後,爲了促進科技發展,尋找經濟新的增加點,各國政府開始重視下一代的技術規劃,將目光放在了物聯網上。在中國,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移動政務研討會「知識社會與創新2.0」提出移動技術、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表明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造成,並帶動了經濟社會形態、創新形態的變革,推進了面向知識社會的以用戶體驗爲核心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形態的造成,創新與發展更加關注用戶、注重以人爲本。而創新2.0形態的造成又進一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健康發展。

  六、2009年1月9日,IBM全球副總裁麥特·王博士作了主題爲《構建智慧的地球》的演講。提出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家居、電網、鐵路、橋樑、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類物體中,而且被廣泛鏈接,造成「物聯網」,而後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1]

  七、2009年1月28日,奧巴馬就職美國總統後,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做爲僅有的兩名錶明之一,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律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當年,美國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爲振興經濟的兩大重點。

  八、2009年2月24日,2009IBM論壇上,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羣.公佈了名爲「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經提出,即獲得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分析認爲IBM公司的這一構想極有可能上升至美國的國家戰略,並在世界範圍內引發轟動。IBM認爲,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 在策略發佈會上,IBM還提出,若是在基礎建設的執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只僅可以在短時間內有力的刺激經濟、促進就業,並且可以在短期內爲中國打造一個成熟的智慧基礎設施平臺。IBM但願「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聯網」浪潮以後的又一次科技產業革命。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爲計算模式每隔15年發生一次變革。這一判斷像摩爾定律同樣準確,人們把它稱爲「十五年週期定律」。1965年先後發生的變革以大型機爲標誌,1980年先後以我的計算機的普及爲標誌,而1995年先後則發生了互聯網革命。每一次這樣的技術變革都引發企業間、產業間甚至國家間競爭格局的重大動盪和變化。而互聯網革命必定程度上是由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戰略所催熟。20世紀90年代,美國克林頓政府計劃用20年時間,耗資2000億-4000億美圓,建設美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而今天,「智慧地球」戰略被很多美國人認爲與當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  物聯網示意圖許多類似之處,一樣被他們認爲是振興經濟、確立競爭優點的關鍵戰略。該戰略可否掀起如當年互聯網革命同樣的科技和經濟浪潮,不只爲美國關注,更爲世界所關注。

  九、2009年8月,×××總理在視察中科院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所時,對於物聯網應用也提出了一些見解和要求。自溫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爲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做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是在美國、歐盟、以及其餘各國不可比擬的。

  物聯網的概念已是一個「中國製造」的概念,它的覆蓋範圍與時俱進,已經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報告所指的範圍,物聯網已被貼上「中國式」標籤。

  截至2010年,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開展研究,以造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一些新政策措施,從而推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物聯網被十二五規劃列爲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是引領中國經濟華麗轉身的主要力量,物聯網在十二五期間產業規模將達到6000億,研究機構forrester 預測十年內物聯網將成爲一個上萬億產業,規模比互聯網大30倍。而智能家居將是物聯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貼近民生的物聯網項目,因此將得到最多人們關注的眼球!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