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沒有不原諒的權利?html
一我的傷害了別人,哪怕是無心的,能被別人原諒,那就是你的福氣,是別人的恩德,而不是必須的。網絡
一我的若是真的知道本身錯了,反而不會強行本身被原諒,由於這自己就是對別人的二次傷害。url
他們會默默改過,把永遠心懷愧疚當成是贖罪的手段。spa
在某網絡電臺看到了一檔調解節目,記者受84歲的熊奶奶委託,尋找在外地的孫女。3d
【觀看】視頻
自從6歲孫女離開奶奶身邊,祖孫已經28年沒有見過,連孫女結婚都沒有通知奶奶。htm
當記者找到孫女,孫女的反應超出記者的預料——她拒絕相見,並且也不肯意看奶奶給本身錄製的視頻。blog
她甚至十分冷漠地說,「等她到了最後(去世前)給我打電話,我再去看一看。」get
孫女爲何如此狠心?最終,節目告訴了我答案。it
原來老人的兒子也就是孫女的父親在28年前去世,留下一筆撫卹金和房產。
老人和兒媳由於這筆遺產發生糾紛,更狠心將兒媳和年幼的小孫女攆出家門,任這娘倆自生自滅。
這28年來,在孫女娘倆相依爲命掙扎度日的時候,老人歷來沒有想過要找她們,資助她們。
如今孫女事業有成,生活穩定,她纔想起本身還有遺留在外的一個血脈,但願可以冰釋前嫌上演大團圓戲碼。
當記者瞭解到這一切,詢問老人以前是否是發生過矛盾,老人卻顧左右而言他:
「我都不曉得產生過什麼矛盾。」
沒有真心實意的反思,更沒有掏心掏肺的懺悔,只知道打弱者牌:
「我都這麼大歲數了,過一天算一天了。」
看了這樣的前情細節,我徹底可以理解孫女對奶奶的冷淡:本身作的孽,本身受報應,合情合理。
固然,像這種節目的記者們爲了收視率,必定要無視這一點,強行潑雞湯。
在片尾手記中,欄目寫了這樣一段話:
「無論大家之間發生過什麼矛盾,都已通過去這麼多年了,老人對你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願你可以用寬容平和的心態對待老人……」
我真想問問記者,「你是從哪裏看出來老人對孫女的愛是毋庸置疑的?」
就憑她這麼多年對孫女漠不關心,而後老了終於想起來有個被本身逐出家門的孫女了?
愛不是這樣的。
若是她真的愛孫女,哪怕是矛盾再深,也會對孫女的母親手下留情。
若是她真的想孫女,就算是鬧僵了,也會想方設法用各類方法去表達本身對孫女的愛。
孫女說,她有多惡毒,我就有多惡毒,我是像她的。
這不是賭氣,聽聲音孫女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雖然生氣但言語始終頗有節制。
她哪裏有奶奶惡毒,她沒有打她,更沒有罵她,只是成全了她的心意,從她的世界中消失,這還有什麼不對的嗎?
這件事讓我聯想起周立波。
他在主持某檔節目時,遇到從小被送養的女兒拒絕與親生姐姐相認。
妹妹認爲「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很感謝養父母,但不肯養父母與親生父母相見,省得養父母尷尬、難過。
結果遭遇周立波的道德綁架。
他不斷強調親生父母必定有難言之隱,指責妹妹自私,心胸狹隘,用各類激烈的言辭逼迫妹妹和家人相認:
「(若是你不認父母)你永遠不可能幸福,若是你想幸福就應該接受。」
他徹底不尊重妹妹的感覺,妹妹是結婚生子後才知道她是被領養的,這麼多年,即便在同一個鎮上,親生父母也歷來沒有看過她。
她和他們之間沒有感情,非要一會兒相認是很尷尬的。
結果節目組無論三七二十一,直接安排親生父母上臺和妹妹相見了,周立波一副終於功德圓滿的小人得志感。
後來才知道,妹妹上節目都是被姐姐騙去的,她不知道要面對的是這種被迫相認的陣仗。
並且這位生父在妹妹兩歲時,還曾去養父母家裏勒索,「給我錢,我就再也不糾纏了」。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其實也不奇怪,這種能將本身的孩子狠心丟棄的父母,早就將本身的良心一塊兒丟掉了,能幹出更齷齪的事也不足爲奇。
只是世人中如周立波者,有扮演道德天使的愛好,專喜勸人放下恩怨,世界大同,卻連最基本的是非和尊重都談不上。
而他們本身呢?你看周立波在生活中的表現就知道了。
他何曾放過任何一個有負本身的人,別說小事上睚眥必報,就連曾經對本身有恩的關棟天,還不是在失去利用價值後恩斷義絕了。
這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損着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中國人素有三個惡習:喜歡道德綁架,喜歡無原則袒護弱者,喜歡在是非問題上搗糨糊。
好像人只要老了、弱了、認錯了,不管曾經幹過什麼壞事,外人都必需要原諒。
你不原諒就是你不寬容狹隘當心眼,人人都要譴責你,彷彿犯錯的反而是你同樣。
好比生活中有的男人出軌,若是女人不原諒,男人會抱怨,「我都認可錯誤了,你還想怎麼樣?」
外人也會以爲女人太矯情,不顧念家庭和子女。
第一個故事裏的孫女對記者說的一句話我特別同意,「不是她想怎樣就能怎樣。」
28年前,她爲了金錢把孫女和兒媳攆出家門,自斷親情。
如今又但願親情奇蹟般修復,孫女像沒有受過傷害同樣給她繞膝之樂——這是把本身當上帝了嗎?
人們總有誤區,覺得老人老了,走路顫顫巍巍,滿臉慈祥,就能變成好人了。
殊不知,強勢的永遠強勢,惡毒的永遠惡毒,即便肉體軟弱了,靈魂也依舊強悍。
你能想象慈禧太后臨到最後會懺悔本身對光緒太狠了嗎?
不,她會下毒,拉着他一塊兒死,「從生到死,你都不能離開個人手掌心。」
雖然這是野史,但到底她是幹得出來這事的。
郭德綱在相聲界一直以嫉惡如仇著稱。
他本身並不掩飾這一點,也從不放過調侃那些打壓本身的人,固然所以帶來的反作用是增長了德雲社的生存難度。
記者曾經就此問過他的搭檔于謙,「擔不擔憂郭德綱這個性格會令德雲社的將來堪憂?」
于謙說,「不擔憂,幸好郭德綱這樣,郭德綱要像我這樣的話,就沒有德雲社了。」
于謙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很清楚,本身之因此不像郭德綱那樣嫉惡如仇,不是本身多麼寬容,而是沒有經歷過郭德綱那樣多的坎坷。
「(看不慣的)我不太說,我也不必引發這些東西,由於我沒有深受其害。」
通俗說,就是沒有逼急了,犯不着,如果真的逼急了,估計于謙會比郭德綱還難纏。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少時候勸人原諒與放下,不過是爲了得到一種道德的優越感。
正如郭德綱說過:
「不明白任何狀況就勸你必定要大度的人,這種人你要離他遠一點,由於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
我是一向主張人要儘可能放下恩怨,來換取心裏的寧靜。
但和那些一味和稀泥的道德綁架人士相比,我更支持一件事:被傷害者有優先選擇權。
若是別人傷害了你,你以爲原諒可以得到安寧就原諒。
若是以爲不原諒十分溫馨就不要原諒,選擇權在你本身手裏,外人無權指手畫腳。
這個世界就不該該是誰想犯錯就犯錯,而後想被原諒就有人原諒。
若是世界是這麼運行的,那纔是對好人的傷害。
一我的傷害了別人,哪怕是無心的,能被別人原諒,那就是你的福氣,是別人的恩德,而不是必須的。
一我的若是真的知道本身錯了,反而不會強行本身被原諒,由於這自己就是對別人的二次傷害。
他們會默默改過,把永遠心懷愧疚當成是贖罪的手段。
那些強行要求本身被原諒的人,犯錯是自私,認錯也是自私,想的全都是本身。
這個世界就應該有原諒也有不原諒。
原諒是人性的厚道,不原諒是給後人的警示:
若是這我的有良心,那麼不原諒就會成爲他心頭的警鐘;
若是沒良心,原諒不原諒對他都沒有任何意義,反正他們總會以爲是別人虧欠了本身。
不原諒,也是最微小的正義了,這個世界須要像《醒世恆言》這樣的東西存在,提醒咱們必需要爲本身的行爲承擔後果。
古人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凡人可以作到恩怨分明,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已經很好了。
評論:
咱們能夠善良,但不要毫無原則的善良。
en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