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資料:
12月22日,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發佈了《關於CSDN中文社區用戶賬號密碼泄露的安全公告》主要內容:疑似泄露的數據庫有26個,涉及賬號、密碼2.78億條。確認CSDN社區、天涯社區兩家網站發生了用戶數據泄漏事件,但泄漏緣由還有待進一步分析。詳細狀況參見公告:http://www.cert.org.cn/articles/bulletin/common/2011123025709.shtml
個人一點見解:
這起事件之因此形成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緣由:
1,涉及的帳戶數據庫高達26個,帳戶信息更高達2.78億條。
2,事關CSDN和天涯兩大超人氣社區。
3,由於不少人習慣於在多個不一樣的地點使用相同的帳號,所以受影響的範圍實際遠大於以上數字。
4,泄密數據庫中的密碼被***導入到「蠻力」***工具做爲密碼字典,一旦被普遍使用,泄密形成的影響將長期存在。
5,泄密的緣由至今不明,網上流傳多種說法。能夠確定的是,相關網站沒有盡到其應盡的義務。
6,2012年將是雲計算蓬勃發展的一年,這一事件給不少企業敲響了警報,雲安全將成爲企業發展雲計算,特別是應用公有云的最大障礙。
暴露出的主要問題及如何避免相似事件再次發生:
從技術的層面來說,這一次泄密事件實在沒有什麼新意,發生這樣的事件也絲絕不用感到意外,CERT給出的「五條建議」已經很全面了,我就再也不累述了。
我只想談一談發生相似事件的必然性,以及這一事件與雲安全的關係。實際上咱們是沒有能力「避免」相似事件再次發生的,只能盡力下降泄密的風險。
讓咱們從「責權利」的角度來看看泄密事件發生的根本緣由:
1,責即責任,從互聯網誕生的那一天開始,網站對用戶信息的保護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真正擔負起這一責任的又有幾家呢?特別是那些提供「免費服務」的網站,不只沒有責任心,不願在安全方面投入,甚至還堅守自盜,變賣用戶信息大發不義之財。
2,權即權力,網站在保護用戶信息方面有多大權力,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網站一方面要保護用戶的信息,另外一方面要接受政府部門的監管,若是不可以很好地界定各方的權力,監管職能也可能被濫用。
3,利即利益,商人無利不起早,在安全方面的投入能獲得什麼回報呢?這就須要政府和社會兩方面的努力了。在中國經商,違法違規的成本過低了,所以必須完善法律法規,且重點不該該放在過後懲治,而應該放在事前預防,英語裏有個「due care」,這個詞很好,政府應該對商家講清楚,什麼是你的職責,你必須盡職盡責。商家要接受審查,且在發生事故後要負有舉證責任,要提供審計日誌證實本身是盡責的,不然要遭受嚴懲,違法成本要遠高於盡責成本。另外一方面,社會要重視商家的信譽,你們一塊兒創建起誠信社會,中國人太健忘了,這極大地縱容了商家。咱們一邊高喊「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幹什麼」,一邊很快地原諒那些靠眼淚博取同情矇混過關的商家,還自我安慰說「其實都同樣」。有句俗語叫「好了傷疤忘了疼」,有了如此寬容的政府和用戶,商家從未曾體會到「疼」的感受,又怎麼會花錢去盡責呢?
再談談雲安全吧,看看這一事件在雲安全方面給咱們的啓示,我一樣不談技術層面的東西,技術能解決的,根本就不是問題。 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應該只有公有云而沒有私有云,大企業自建的私有云,實際上也是內部各個部門之間服務關係的體現。所以,雲計算是一種新的IT服務形式,雲計算服務的提供者與消費者是一種契約關係。 問題來了,雙方在簽定服務合同時,可否把一切相關內容都寫入合同之中呢?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任何一份商業合同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那麼服務過程當中若是產生了糾紛,而相關內容在合同中又沒有言明,該做何處理? 這就是我要講的合規性,它是雲安全的關鍵點。我認爲當前中國發展雲計算的三大障礙是投資回報,網絡及安全性,而云安全中最重要的部分則是合規性。 爲何前一段不少雲計算項目被戲稱爲「雲地產」呢,是由於本末倒置。先把雲平臺建起來,再「挖掘」需求。或者先講故事,編造出一堆需求,爲雲計算項目的上馬鋪路。這是很可怕的。 雲計算時代,什麼是政府應該作的?第一是敦促並幫助運營商把網絡建好,第二是把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起來,當好裁判員。這兩件事情作很差,政府就拖了中國雲計算髮展的後腿。有了健全的法律法規,天然會有安全廠商開發出自動化的工具,幫助服務商實現合規性,用戶也更容易選擇好的服務提供商。 失去一部分控制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服務提供商的「責權利」不明晰,服務提供商的行爲得不到監管,這樣服務質量確定得不到保證,用戶擁有再多的選擇權也是白搭,最後就真的應了前面那句話「其實都同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