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知道Linux的目錄結構爲樹狀結構,最頂級的目錄爲根目錄 /。linux
其餘目錄經過掛載能夠將它們添加到樹中,經過解除掛載能夠移除它們。vim
在開始本教程前咱們須要先知道什麼是絕對路徑與相對路徑。數組
接下來咱們就來看幾個常見的處理目錄的命令吧:安全
你可使用 man [命令] 來查看各個命令的使用文檔,如 :man cp。bash
在Linux系統當中, ls 命令多是最常被運行的。less
語法:ide
[root@www ~]# ls [-aAdfFhilnrRSt] 目錄名稱 [root@www ~]# ls [--color={never,auto,always}] 目錄名稱 [root@www ~]# ls [--full-time] 目錄名稱
選項與參數:函數
將家目錄下的全部文件列出來(含屬性與隱藏檔)工具
[root@www ~]# ls -al ~
cd是Change Directory的縮寫,這是用來變換工做目錄的命令。編碼
語法:
cd [相對路徑或絕對路徑]
#使用 mkdir 命令建立 runoob 目錄 [root@www ~]# mkdir runoob #使用絕對路徑切換到 runoob 目錄 [root@www ~]# cd /root/runoob/ #使用相對路徑切換到 runoob 目錄 [root@www ~]# cd ./runoob/ # 表示回到本身的家目錄,亦便是 /root 這個目錄 [root@www runoob]# cd ~ # 表示去到目前的上一級目錄,亦便是 /root 的上一級目錄的意思; [root@www ~]# cd ..
接下來你們多操做幾回應該就能夠很好的理解 cd 命令的。
pwd是Print Working Directory的縮寫,也就是顯示目前所在目錄的命令。
[root@www ~]# pwd [-P] 選項與參數: -P :顯示出確實的路徑,而非使用連結 (link) 路徑。 範例:單純顯示出目前的工做目錄: [root@www ~]# pwd /root <== 顯示出目錄啦~ 範例:顯示出實際的工做目錄,而非連結檔自己的目錄名而已 [root@www ~]# cd /var/mail <==注意,/var/mail是一個連結檔 [root@www mail]# pwd /var/mail <==列出目前的工做目錄 [root@www mail]# pwd -P /var/spool/mail <==怎麼回事?有沒有加 -P 差不少~ [root@www mail]# ls -ld /var/mail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0 Sep 4 17:54 /var/mail -> spool/mail # 看到這裏應該知道爲啥了吧?由於 /var/mail 是連結檔,連結到 /var/spool/mail # 因此,加上 pwd -P 的選項後,會不以連結檔的數據顯示,而是顯示正確的完整路徑啊!
若是想要建立新的目錄的話,那麼就使用mkdir (make directory)吧。
語法:
mkdir [-mp] 目錄名稱
選項與參數:
範例:請到/tmp底下嘗試建立數個新目錄看看:
[root@www ~]# cd /tmp [root@www tmp]# mkdir test <==建立一名爲 test 的新目錄 [root@www tmp]# mkdir test1/test2/test3/test4 mkdir: cannot create directory `test1/test2/test3/test4':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沒辦法直接建立此目錄啊! [root@www tmp]# mkdir -p test1/test2/test3/test4
加了這個 -p 的選項,能夠自行幫你建立多層目錄!
範例:建立權限爲rwx--x--x的目錄
[root@www tmp]# mkdir -m 711 test2 [root@www tmp]# ls -l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50 test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53 test1 drwx--x--x 2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54 test2
上面的權限部分,若是沒有加上 -m 來強制配置屬性,系統會使用默認屬性。
若是咱們使用 -m ,如上例咱們給予 -m 711 來給予新的目錄 drwx--x--x 的權限。
語法:
rmdir [-p] 目錄名稱
選項與參數:
刪除 runoob 目錄
[root@www tmp]# rmdir runoob/
範例:將於mkdir範例中建立的目錄(/tmp底下)刪除掉!
[root@www tmp]# ls -l <==看看有多少目錄存在?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50 test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53 test1 drwx--x--x 2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54 test2 [root@www tmp]# rmdir test <==可直接刪除掉,沒問題 [root@www tmp]# rmdir test1 <==由於尚有內容,因此沒法刪除! rmdir: `test1': Directory not empty [root@www tmp]# rmdir -p test1/test2/test3/test4 [root@www tmp]# ls -l <==您看看,底下的輸出中test與test1不見了! drwx--x--x 2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54 test2
利用 -p 這個選項,馬上就能夠將 test1/test2/test3/test4 一次刪除。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個 rmdir 僅能刪除空的目錄,你可使用 rm 命令來刪除非空目錄。
cp 即拷貝文件和目錄。
語法:
[root@www ~]# cp [-adfilprsu] 來源檔(source) 目標檔(destination) [root@www ~]# cp [options] source1 source2 source3 .... directory
選項與參數:
-a:至關於 -pdr 的意思,至於 pdr 請參考下列說明;(經常使用)
-d:若來源檔爲連結檔的屬性(link file),則複製連結檔屬性而非文件自己;
-f:爲強制(force)的意思,若目標文件已經存在且沒法開啓,則移除後再嘗試一次;
-i:若目標檔(destination)已經存在時,在覆蓋時會先詢問動做的進行(經常使用)
-l:進行硬式連結(hard link)的連結檔建立,而非複製文件自己;
-p:連同文件的屬性一塊兒複製過去,而非使用默認屬性(備份經常使用);
-r:遞歸持續複製,用於目錄的複製行爲;(經常使用)
-s:複製成爲符號連結檔 (symbolic link),亦即『捷徑』文件;
-u:若 destination 比 source 舊才升級 destination !
用 root 身份,將 root 目錄下的 .bashrc 複製到 /tmp 下,並命名爲 bashrc
[root@www ~]# cp ~/.bashrc /tmp/bashrc [root@www ~]# cp -i ~/.bashrc /tmp/bashrc cp: overwrite `/tmp/bashrc'? n <==n不覆蓋,y爲覆蓋
語法:
rm [-fir] 文件或目錄
選項與參數:
將剛剛在 cp 的範例中建立的 bashrc 刪除掉!
[root@www tmp]# rm -i bashrc rm: remove regular file `bashrc'? y
若是加上 -i 的選項就會主動詢問喔,避免你刪除到錯誤的檔名!
語法:
[root@www ~]# mv [-fiu] source destination [root@www ~]# mv [options] source1 source2 source3 .... directory
選項與參數:
複製一文件,建立一目錄,將文件移動到目錄中
[root@www ~]# cd /tmp [root@www tmp]# cp ~/.bashrc bashrc [root@www tmp]# mkdir mvtest [root@www tmp]# mv bashrc mvtest
將某個文件移動到某個目錄去,就是這樣作!
將剛剛的目錄名稱改名爲 mvtest2
[root@www tmp]# mv mvtest mvtest2
Linux系統中使用如下命令來查看文件的內容:
你可使用 man [命令]來查看各個命令的使用文檔,如 :man cp。
由第一行開始顯示文件內容
語法:
cat [-AbEnTv]
選項與參數:
檢看 /etc/issue 這個文件的內容:
[root@www ~]# cat /etc/issue CentOS release 6.4 (Final) Kernel \r on an \m
tac與cat命令恰好相反,文件內容從最後一行開始顯示,能夠看出 tac 是 cat 的倒着寫!如:
[root@www ~]# tac /etc/issue Kernel \r on an \m CentOS release 6.4 (Final)
顯示行號
語法:
nl [-bnw] 文件
選項與參數:
範例一:用 nl 列出 /etc/issue 的內容
[root@www ~]# nl /etc/issue 1 CentOS release 6.4 (Final) 2 Kernel \r on an \m
一頁一頁翻動
[root@www ~]# more /etc/man.config # # Generated automatically from man.conf.in by the # configure script. # # man.conf from man-1.6d ....(中間省略).... --More--(28%) <== 重點在這一行喔!你的光標也會在這裏等待你的命令
在 more 這個程序的運行過程當中,你有幾個按鍵能夠按的:
一頁一頁翻動,如下實例輸出/etc/man.config文件的內容:
[root@www ~]# less /etc/man.config # # Generated automatically from man.conf.in by the # configure script. # # man.conf from man-1.6d ....(中間省略).... : <== 這裏能夠等待你輸入命令!
less運行時能夠輸入的命令有:
取出文件前面幾行
語法:
head [-n number] 文件
選項與參數:
[root@www ~]# head /etc/man.config
默認的狀況中,顯示前面 10 行!若要顯示前 20 行,就得要這樣:
[root@www ~]# head -n 20 /etc/man.config
取出文件後面幾行
語法:
tail [-n number] 文件
選項與參數:
[root@www ~]# tail /etc/man.config # 默認的狀況中,顯示最後的十行!若要顯示最後的 20 行,就得要這樣: [root@www ~]# tail -n 20 /etc/man.config
Linux系統是一個多用戶多任務的分時操做系統,任何一個要使用系統資源的用戶,都必須首先向系統管理員申請一個帳號,而後以這個帳號的身份進入系統。
用戶的帳號一方面能夠幫助系統管理員對使用系統的用戶進行跟蹤,並控制他們對系統資源的訪問;另外一方面也能夠幫助用戶組織文件,併爲用戶提供安全性保護。
每一個用戶帳號都擁有一個唯一的用戶名和各自的口令。
用戶在登陸時鍵入正確的用戶名和口令後,就可以進入系統和本身的主目錄。
實現用戶帳號的管理,要完成的工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用戶帳號的管理工做主要涉及到用戶帳號的添加、修改和刪除。
添加用戶帳號就是在系統中建立一個新帳號,而後爲新帳號分配用戶號、用戶組、主目錄和登陸Shell等資源。剛添加的帳號是被鎖定的,沒法使用。
useradd 選項 用戶名
參數說明:
選項:
用戶名:
指定新帳號的登陸名。# useradd –d /usr/sam -m sam
此命令建立了一個用戶sam,其中-d和-m選項用來爲登陸名sam產生一個主目錄/usr/sam(/usr爲默認的用戶主目錄所在的父目錄)。
# useradd -s /bin/sh -g group –G adm,root gem
此命令新建了一個用戶gem,該用戶的登陸Shell是 /bin/sh,它屬於group用戶組,同時又屬於adm和root用戶組,其中group用戶組是其主組。
這裏可能新建組:#groupadd group及groupadd adm
增長用戶帳號就是在/etc/passwd文件中爲新用戶增長一條記錄,同時更新其餘系統文件如/etc/shadow, /etc/group等。
Linux提供了集成的系統管理工具userconf,它能夠用來對用戶帳號進行統一管理。
若是一個用戶的帳號再也不使用,能夠從系統中刪除。刪除用戶帳號就是要將/etc/passwd等系統文件中的該用戶記錄刪除,必要時還刪除用戶的主目錄。
刪除一個已有的用戶帳號使用userdel命令,其格式以下:
userdel 選項 用戶名
經常使用的選項是 -r,它的做用是把用戶的主目錄一塊兒刪除。
例如:
# userdel -r sam
此命令刪除用戶sam在系統文件中(主要是/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的記錄,同時刪除用戶的主目錄。
修改用戶帳號就是根據實際狀況更改用戶的有關屬性,如用戶號、主目錄、用戶組、登陸Shell等。
修改已有用戶的信息使用usermod命令,其格式以下:
usermod 選項 用戶名
經常使用的選項包括-c, -d, -m, -g, -G, -s, -u以及-o等,這些選項的意義與useradd命令中的選項同樣,能夠爲用戶指定新的資源值。
另外,有些系統可使用選項:-l 新用戶名
這個選項指定一個新的帳號,即將原來的用戶名改成新的用戶名。
例如:
# usermod -s /bin/ksh -d /home/z –g developer sam
此命令將用戶sam的登陸Shell修改成ksh,主目錄改成/home/z,用戶組改成developer。
用戶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用戶口令的管理。用戶帳號剛建立時沒有口令,可是被系統鎖定,沒法使用,必須爲其指定口令後纔可使用,即便是指定空口令。
指定和修改用戶口令的Shell命令是passwd。超級用戶能夠爲本身和其餘用戶指定口令,普通用戶只能用它修改本身的口令。命令的格式爲:
passwd 選項 用戶名
可以使用的選項:
若是默認用戶名,則修改當前用戶的口令。
例如,假設當前用戶是sam,則下面的命令修改該用戶本身的口令:
$ passwd Old password:******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
若是是超級用戶,能夠用下列形式指定任何用戶的口令:
# passwd sam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
普通用戶修改本身的口令時,passwd命令會先詢問原口令,驗證後再要求用戶輸入兩遍新口令,若是兩次輸入的口令一致,則將這個口令指定給用戶;而超級用戶爲用戶指定口令時,就不須要知道原口令。
爲了系統安全起見,用戶應該選擇比較複雜的口令,例如最好使用8位長的口令,口令中包含有大寫、小寫字母和數字,而且應該與姓名、生日等不相同。
爲用戶指定空口令時,執行下列形式的命令:
# passwd -d sam
此命令將用戶sam的口令刪除,這樣用戶sam下一次登陸時,系統就再也不詢問口令。
passwd命令還能夠用-l(lock)選項鎖定某一用戶,使其不能登陸,例如:
# passwd -l sam
每一個用戶都有一個用戶組,系統能夠對一個用戶組中的全部用戶進行集中管理。不一樣Linux 系統對用戶組的規定有所不一樣,如Linux下的用戶屬於與它同名的用戶組,這個用戶組在建立用戶時同時建立。
用戶組的管理涉及用戶組的添加、刪除和修改。組的增長、刪除和修改實際上就是對/etc/group文件的更新。
groupadd 選項 用戶組
可使用的選項有:
# groupadd group1
此命令向系統中增長了一個新組group1,新組的組標識號是在當前已有的最大組標識號的基礎上加1。
# groupadd -g 101 group2
此命令向系統中增長了一個新組group2,同時指定新組的組標識號是101。
groupdel 用戶組
# groupdel group1
此命令從系統中刪除組group1。
groupmod 選項 用戶組
經常使用的選項有:
# groupmod -g 102 group2
此命令將組group2的組標識號修改成102。
# groupmod –g 10000 -n group3 group2
此命令將組group2的標識號改成10000,組名修改成group3。
用戶能夠在登陸後,使用命令newgrp切換到其餘用戶組,這個命令的參數就是目的用戶組。例如:
$ newgrp root
這條命令將當前用戶切換到root用戶組,前提條件是root用戶組確實是該用戶的主組或附加組。相似於用戶帳號的管理,用戶組的管理也能夠經過集成的系統管理工具來完成。
完成用戶管理的工做有許多種方法,可是每一種方法實際上都是對有關的系統文件進行修改。
與用戶和用戶組相關的信息都存放在一些系統文件中,這些文件包括/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
下面分別介紹這些文件的內容。
Linux系統中的每一個用戶都在/etc/passwd文件中有一個對應的記錄行,它記錄了這個用戶的一些基本屬性。
這個文件對全部用戶都是可讀的。它的內容相似下面的例子:
# cat /etc/passwd root:x:0:0:Superuser:/: daemon:x:1:1:System daemons:/etc: bin:x:2:2:Owner of system commands:/bin: sys:x:3:3:Owner of system files:/usr/sys: adm:x:4:4:System accounting:/usr/adm: uucp:x:5:5:UUCP administrator:/usr/lib/uucp: auth:x:7:21:Authentication administrator:/tcb/files/auth: cron:x:9:16:Cron daemon:/usr/spool/cron: listen:x:37:4:Network daemon:/usr/net/nls: lp:x:71:18:Printer administrator:/usr/spool/lp: sam:x:200:50:Sam san:/usr/sam:/bin/sh
從上面的例子咱們能夠看到,/etc/passwd中一行記錄對應着一個用戶,每行記錄又被冒號(:)分隔爲7個字段,其格式和具體含義以下:
用戶名:口令:用戶標識號:組標識號:註釋性描述:主目錄:登陸Shell
一般長度不超過8個字符,而且由大小寫字母和/或數字組成。登陸名中不能有冒號(:),由於冒號在這裏是分隔符。
爲了兼容起見,登陸名中最好不要包含點字符(.),而且不使用連字符(-)和加號(+)打頭。
雖然這個字段存放的只是用戶口令的加密串,不是明文,可是因爲/etc/passwd文件對全部用戶均可讀,因此這還是一個安全隱患。所以,如今許多Linux 系統(如SVR4)都使用了shadow技術,把真正的加密後的用戶口令字存放到/etc/shadow文件中,而在/etc/passwd文件的口令字段中只存放一個特殊的字符,例如「x」或者「*」。
通常狀況下它與用戶名是一一對應的。若是幾個用戶名對應的用戶標識號是同樣的,系統內部將把它們視爲同一個用戶,可是它們能夠有不一樣的口令、不一樣的主目錄以及不一樣的登陸Shell等。
一般用戶標識號的取值範圍是0~65 535。0是超級用戶root的標識號,1~99由系統保留,做爲管理帳號,普通用戶的標識號從100開始。在Linux系統中,這個界限是500。
它對應着/etc/group文件中的一條記錄。
例如用戶的真實姓名、電話、地址等,這個字段並無什麼實際的用途。在不一樣的Linux 系統中,這個字段的格式並無統一。在許多Linux系統中,這個字段存放的是一段任意的註釋性描述文字,用作finger命令的輸出。
它是用戶在登陸到系統以後所處的目錄。在大多數系統中,各用戶的主目錄都被組織在同一個特定的目錄下,而用戶主目錄的名稱就是該用戶的登陸名。各用戶對本身的主目錄有讀、寫、執行(搜索)權限,其餘用戶對此目錄的訪問權限則根據具體狀況設置。
Shell是用戶與Linux系統之間的接口。Linux的Shell有許多種,每種都有不一樣的特色。經常使用的有sh(Bourne Shell), csh(C Shell), ksh(Korn Shell), tcsh(TENEX/TOPS-20 type C Shell), bash(Bourne Again Shell)等。
系統管理員能夠根據系統狀況和用戶習慣爲用戶指定某個Shell。若是不指定Shell,那麼系統使用sh爲默認的登陸Shell,即這個字段的值爲/bin/sh。
用戶的登陸Shell也能夠指定爲某個特定的程序(此程序不是一個命令解釋器)。
利用這一特色,咱們能夠限制用戶只能運行指定的應用程序,在該應用程序運行結束後,用戶就自動退出了系統。有些Linux 系統要求只有那些在系統中登記了的程序才能出如今這個字段中。
這些用戶在/etc/passwd文件中也佔有一條記錄,可是不能登陸,由於它們的登陸Shell爲空。它們的存在主要是方便系統管理,知足相應的系統進程對文件屬主的要求。
常見的僞用戶以下所示:
僞 用 戶 含 義 bin 擁有可執行的用戶命令文件 sys 擁有系統文件 adm 擁有賬戶文件 uucp UUCP使用 lp lp或lpd子系統使用 nobody NFS使用
一、除了上面列出的僞用戶外,還有許多標準的僞用戶,例如:audit, cron, mail, usenet等,它們也都各自爲相關的進程和文件所須要。
因爲/etc/passwd文件是全部用戶均可讀的,若是用戶的密碼太簡單或規律比較明顯的話,一臺普通的計算機就可以很容易地將它破解,所以對安全性要求較高的Linux系統都把加密後的口令字分離出來,單獨存放在一個文件中,這個文件是/etc/shadow文件。 有超級用戶才擁有該文件讀權限,這就保證了用戶密碼的安全性。
二、/etc/shadow中的記錄行與/etc/passwd中的一一對應,它由pwconv命令根據/etc/passwd中的數據自動產生
它的文件格式與/etc/passwd相似,由若干個字段組成,字段之間用":"隔開。這些字段是:
登陸名:加密口令:最後一次修改時間:最小時間間隔:最大時間間隔:警告時間:不活動時間:失效時間:標誌
下面是/etc/shadow的一個例子:
# cat /etc/shadow root:Dnakfw28zf38w:8764:0:168:7::: daemon:*::0:0:::: bin:*::0:0:::: sys:*::0:0:::: adm:*::0:0:::: uucp:*::0:0:::: nuucp:*::0:0:::: auth:*::0:0:::: cron:*::0:0:::: listen:*::0:0:::: lp:*::0:0:::: sam:EkdiSECLWPdSa:9740:0:0::::
將用戶分組是Linux 系統中對用戶進行管理及控制訪問權限的一種手段。
每一個用戶都屬於某個用戶組;一個組中能夠有多個用戶,一個用戶也能夠屬於不一樣的組。
當一個用戶同時是多個組中的成員時,在/etc/passwd文件中記錄的是用戶所屬的主組,也就是登陸時所屬的默認組,而其餘組稱爲附加組。
用戶要訪問屬於附加組的文件時,必須首先使用newgrp命令使本身成爲所要訪問的組中的成員。
用戶組的全部信息都存放在/etc/group文件中。此文件的格式也相似於/etc/passwd文件,由冒號(:)隔開若干個字段,這些字段有:
組名:口令:組標識號:組內用戶列表
/etc/group文件的一個例子以下:
root::0:root bin::2:root,bin sys::3:root,uucp adm::4:root,adm daemon::5:root,daemon lp::7:root,lp users::20:root,sam
添加和刪除用戶對每位Linux系統管理員都是垂手可得的事,比較棘手的是若是要添加幾十個、上百個甚至上千個用戶時,咱們不太可能還使用useradd一個一個地添加,必然要找一種簡便的建立大量用戶的方法。Linux系統提供了建立大量用戶的工具,可讓您當即建立大量用戶,方法以下:
每一列按照/etc/passwd密碼文件的格式書寫,要注意每一個用戶的用戶名、UID、宿主目錄都不能夠相同,其中密碼欄能夠留作空白或輸入x號。一個範例文件user.txt內容以下:
user001::600:100:user:/home/user001:/bin/bash user002::601:100:user:/home/user002:/bin/bash user003::602:100:user:/home/user003:/bin/bash user004::603:100:user:/home/user004:/bin/bash user005::604:100:user:/home/user005:/bin/bash user006::605:100:user:/home/user006:/bin/bash
# newusers < user.txt
而後能夠執行命令 vipw 或 vi /etc/passwd 檢查 /etc/passwd 文件是否已經出現這些用戶的數據,而且用戶的宿主目錄是否已經建立。
將 /etc/shadow 產生的 shadow 密碼解碼,而後回寫到 /etc/passwd 中,並將/etc/shadow的shadow密碼欄刪掉。這是爲了方便下一步的密碼轉換工做,即先取消 shadow password 功能。
# pwunconv
範例文件 passwd.txt 內容以下:
user001:密碼 user002:密碼 user003:密碼 user004:密碼 user005:密碼 user006:密碼
建立用戶密碼,chpasswd 會將通過 /usr/bin/passwd 命令編碼過的密碼寫入 /etc/passwd 的密碼欄。
# chpasswd < passwd.txt
執行命令 /usr/sbin/pwconv 將密碼編碼爲 shadow password,並將結果寫入 /etc/shadow。
# pwconv
這樣就完成了大量用戶的建立了,以後您能夠到/home下檢查這些用戶宿主目錄的權限設置是否都正確,並登陸驗證用戶密碼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