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總結新技術學習經驗和方法,探討如何能更高效的更成體系的完成一項IT技術的學習和提高。如何評價掌握了一項IT新技術?能夠分爲如下三個階段:
微信
掌握了原理和理念;網絡
有動手實踐和配置管理能力;架構
有排錯能力,持續深刻學習,持續提升。分佈式
如何掌握原來和理念ide
要學習掌握一項新技術,不建議一開始就搭建測試環境,從部署配置開始,而應該從瞭解這項技術的背景開始。背景很是重要,知道這項技術從何而來,如何演變,有利於瞭解這項技術的設計思路,架構,更快的掌握這門技術。性能
一項技術的背景,通常須要了解以下信息,以OpenStack爲例:學習
1.產生的背景是什麼,主要是爲了解決什麼問題?測試
答:隨着硬件性能的提高,若是解決資源充分利用和管理成爲一個課題,隨着虛擬化技術出現和成熟,經過虛擬化技術能夠解決資源細粒度的切分、遷移、平衡及集中管理。搜索引擎
更進一步,在縱向上,爲了解決從硬件到存儲、到系統,再到應用的管理,在橫向上,解決網絡、數據中心的資源管理和調度,出現了雲計算,OpenStack就是搭建雲的利器。雲計算
2.有沒有競爭的技術,是開源仍是閉源?
答:最先出現的雲是亞馬遜的AWS,底層採用開源的XEN,可是整個體系是封閉的,進一步,通常公有云都不公佈本身的源代碼,對外提供的是服務。
私有云方面,商業閉源的,而且目前實質上市場份額最大的是VMware。
OpenStack是開源的雲建設方案,可是並非惟一的開源雲方案,還有CloudStack、OpenNebula等競爭的開源方案,可是OpenStack由於有多個廠商和組織的貢獻,有基金會和項目機制,後來居上,目前獲得比較普遍的承認。
3.該項技術的原理和架構是什麼?
答:總的來講,OpenStack的理念是軟件管理硬件,分層分模塊分佈式,更詳細的資料不少,這裏就不介紹了,可是建議若是下決心要掌握OpenStack,先從這些資料入手,另外,建議本身化下思惟導圖,有利於造成本身的思惟體系。
動手實踐,造成本身實踐和配置管理能力
讀萬卷書,行×××路,知行合一,經過逐步動手上機實踐,才能造成本身的配置管理能力。這個過程的長短和軟件的複雜程度有很大關係。好比FTP的配置,能夠是一週時間,OpenStack的配置,可能須要一年時間。並且是一個反覆的螺旋式過程。
另外,還要注意一點,生產環境和實驗環境的操做,差別很大,生產環境的配置,必定要本身明確是什麼意義,而且通過測試環境的驗證,而且要有數據。生產環境儘可能不要本身到網上貼一段配置,直接放上去,這個每每就是往後的一個大坑。
如何提高排錯能力,持續深刻學習,持續提升
一項技術項目,通常都有博客、論壇、郵件列表、知識庫,經過翻閱這些資料,能夠進一步的深刻學習,持續提升。
經過微信訂閱號、微博、微信和QQ羣等社交媒體也是一項學習方法,可是應視爲補充,優先程度低於官方的知識體系,由於社交媒體的學習通常是碎片化的,並且很容易注意力被其餘內容吸引走,學習效率比較低。
經過問題學習,是可貴的學習機遇,若是碰到問題,解決方案建議按照如下步驟:
經過搜索引擎搜索,通常能夠解決80%的常見問題;
翻閱官方的論壇、郵件列表、知識庫、博客,若是沒有,還能夠本身提問,通常都有熱心的工程師解答,提問的時候,注意本身的問題描述清楚,而且儘可能貼上報錯的問題,這一步基本上能夠解決其他的18%的問題;
尋找高手解答,這個每每是緣分,須要能找到高手,而且高手對這個細分方向上比較熟悉。
另外,問題是提高的最好手段,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對這項技術反覆熟悉的一個過程,每每是問題解決了,發現本身對這項技術的理解又上了一個臺階。這時候,建議把對問題的解決過程,本身的技術的理解整理成問題,最好是寫成博客,是對別人的分享,更是對本身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