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雲計算在阿里財報中的地位逐漸提高,已經成爲阿里巴巴繼淘寶、天貓以後最重要的一極,但它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對手實在太多,《財經》給它錨定了一個海外強大的競爭對手亞馬遜AWS,這必定程度上擡高了阿里雲的身價,卻又看上去合情合理,畢竟阿里雲目前的估值已經達到了390億美圓。那如何講述兩者的故事呢?本文是《財經》雜誌的封面文章,載於微信公衆號「財經十一人」,原標題爲《阿里和亞馬遜的雲戰爭》。html
謝麗容 梁辰 |文前端
馬克 |編輯數據庫
十年前,不管在美國、歐洲仍是中國,不管是大公司仍是初創公司,佈局企業IT架構的思路都是如出一轍的——購買服務器,部署一套IT系統,爲公司的業務和戰略提供信息支撐。IT對於企業來講,與其說是戰略,不如說是一項必要的支出。安全
現在,硅谷或北京的初創公司除非是「瘋了」纔會購買IT基礎設施,由於他們能夠經過租用「公有云」的雲計算服務來獲取IT能力。服務器
所謂「公有云」,是指第三方經過互聯網爲用戶提供計算能力、數據庫存儲、應用程序和其餘IT資源,用戶無需自建IT基礎設施,按需向第三方購買IT服務便可。微信
遊戲規則是被亞馬遜改變的。網絡
2006年末,全球最大電商亞馬遜在解決了管理超大型數據中心和複雜軟件系統的問題以後,開始醞釀將這些能力和經驗輸出。AWS(Amazon Web Services)應運而生。架構
AWS的邏輯很簡單,推出公有云服務,讓創業公司繞過一次性數百萬美圓的IT硬件投入,轉而經過屢次小額支付從亞馬遜獲取IT能力。這個模式大獲成功,硅谷超過80%的初創公司都成了AWS的忠實用戶。併發
AWS還點燃了全球公有云市場。市場調研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發佈的2016年一季度數據顯示,AWS獨佔全球雲市場的31%。微軟、IBM和Google共佔22%的市場份額,第5到第24位的雲服務提供商共佔27%的市場份額。運維
直到2016年,外界才真切體會到亞馬遜的這筆生意有多掙錢。2015年4月,AWS的業績在公司成立後八年後第一次出如今財報裏。AWS一季度營收爲15.7億美圓,佔亞馬遜總營收的7%,卻爲亞馬遜貢獻了49%的利潤。
到了2015年四季度,AWS營收增加了70%,達到24億美圓。亞馬遜官方預測,AWS有朝一日將在營收上超過核心業務電子商務,成爲新的支柱。
在太平洋的另外一端,亞馬遜的中國學生阿里雲也成長飛快。阿里雲複製了AWS的商業模式,佔中國超過31%公有云市場份額,2015年爆發式增加,年增加率超過三位數。2016年,阿里雲開始醞釀走出中國,與AWS直接交鋒,爲此在全球新建了8個數據中心。
AWS和阿里雲戰鬥重點已經轉移。繼創業公司以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關鍵行業的大中型企業和政府終於開始試水雲計算業務,並且開始嘗試將核心業務應用到雲上,這意味公有云服務開始進入主流市場,再也不是小公司的專屬。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報告稱,全球公共雲服務市場規模今年有望達到2040億美圓,每一年的增加率接近20%。另外一家研究公司Market Research的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雲服務市場規模將超過2700億美圓。
這引起了公有云平臺新一輪戰爭。除AWS和阿里雲以外,中外公有云巨頭傾巢而動,傳統IT巨頭也迅速轉變策略,向雲計算市場轉型。但這個市場絕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鑑於雲市場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和合做性,將來的贏家將遍及產業鏈每一個環節。
阿里雲崛起
2010年,李彥宏認爲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認爲雲計算將變成水電同樣的基礎設施但實現還要上百年,馬雲認爲「若是咱們不作雲計算,未來會死掉」
阿里雲2009年成立,此後多年一直在爲本身能在阿里巴巴內部應用而奮鬥,誰也不會想到,今天的阿里雲佔據了中國雲計算市場31%的份額。
2007年,阿里巴巴B2B業務勢頭正盛,淘寶、支付寶井噴式增加,IT後臺系統的壓力愈來愈大,但是傳統的軟、硬件供應商反應緩慢,也很難拿出像樣的解決方案。
阿里巴巴首先從軟件出發尋找解決辦法,這個軟件改革方案被扣上了一頂時髦的帽子——「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雲服務」。
彼時阿里軟件總裁王濤信誓旦旦要成爲中國最出色的軟件公司,但卻在接下來的兩年內搖擺不定:先奉行平臺戰略,又放棄平臺戰略走應用軟件商打包服務B2B,而後又推出「商業雲」概念。
戰略上的搖擺致使業績慘淡。阿里巴巴過後總結,這是「盲目追風」的結果。王濤離去,時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架構師王堅成爲了阿里IT重構的主要操盤手。此次接棒令阿里巴巴得以完成從舊IT時代(軟件部署模式)向新IT時代(雲計算部署模式)的轉型。
王堅在2009年9月主導成立了阿里雲。時任集團執行副總裁的衛哲對外表態,阿里雲將提供比亞馬遜雲計算更多的服務,「阿里巴巴但願用雲計算的兩大核心、海量存儲和海量計算,爲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
不過,和亞馬遜同樣,阿里雲平臺並不是一開始就對外輸出,而是先經過內部考驗。
2009年春節事後的第一天,王堅和他的阿里雲團隊爲自研的飛天系統寫下第一行代碼時,馬雲正在要求阿里雲現任總裁胡曉明離開支付寶去創業,成立阿里小貸(阿里金融的前身)。馬雲要求,「只能作100萬元人民幣如下的貸款生意,用的是數據,並且必須跟阿里雲在一塊兒。」
「七年前的雲計算,誰信啊!」胡曉明向《財經》記者回憶,但「就像馬被按在水槽上喝水,你喝也要喝,不喝也得喝」。
阿里雲和當時的阿里小貸磨合的過程十分痛苦,問題頻出。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胡曉明直接在PPT上打出「跪求工程師」的大字。「若是阿里雲再不解決問題,阿里小貸就要死了。」
阿里雲高級產品專家陳鵬宇當時任阿里小貸產品經理,他告訴《財經》記者,阿里小貸和傳統金融不一樣,全部業務由大數據計算結果自驅動,這十分考驗阿里雲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早年不穩定的系統曾爲阿里金融帶來幾回大的業務事故,「好幾回瀕於破產」。
「好比說你是一個很小的企業,也許我只能給你貸個5萬塊錢,結果算出來給你貸了500萬,你可能就跑路了。最後全部用戶疊加出來了幾個億的風險敞口。」陳鵬宇反思,阿里雲在阿里金融身上,幾乎把該犯的錯都犯了一遍。
這也是爲何當時淘寶、天貓、阿里巴巴B2B平臺不肯意採用阿里雲的緣由所在。
陳鵬宇認爲,阿里雲在內部龐大的生產實踐中走過的彎路是其餘雲服務公司不可能擁有的寶藏:「沒有實踐,你根本不知道坑在哪裏。」阿里小貸是阿里雲的第一個內部客戶。
2011年7月,馬雲認爲時機成熟,阿里雲開始對外售賣雲服務,用戶主要是爲節約成本的初創企業。
此時,AWS已經漸成氣候,但公有云服務平臺前期須要大量投入,頗難盈利,業內對這個生意的前景並很差看。
回味2010年IT領袖峯會上,BAT三巨頭對雲的態度很有意味。李彥宏認爲雲計算只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意;馬化騰雖然認識到雲計算將變成水和電同樣的基礎設施,但認爲實現還要上百年;只有馬雲表示,「若是咱們不作雲計算,未來會死掉。」
當時,阿里雲學習亞馬遜從底層IT服務向上整合。但阿里雲懂得借力,不只推出當時在國內替代亞馬遜的存儲等產品,並且兼容亞馬遜API接口,方便用戶遷移。
阿里雲當時所瞄準的客戶主要包括淘寶、阿里B2B等內部電商賣家、移動應用開發者和中小企業、網頁遊戲開發商爲表明的須要相關增值服務的客戶。
2012年的「雙11」,阿里實現日交易額191億元,被視爲神話般的成就, 2016年「雙11」,這個數字是1207億元。但在當時,阿里雲處理了淘寶和天貓20%的訂單。彈性部署計算需求,幫助商家應對瞬間涌入的超過平常數倍的消費者,實現了零漏單事故。
2012年之後,隨着移動互聯網創業潮的興起,阿里雲的客戶延展到了移動APP開發者。阿里雲改變了新一代創業者的IT需求,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購買服務器和帶寬。
2014年,胡曉明接替王堅掌舵阿里雲。王堅爲阿里雲確立了方向,胡曉明擅長商業化,確立了阿里雲用戶往上走、市場全球化的戰略。
阿里雲從2015年二季度開始連續增加,2016財年年度增幅更是達到138%,摩根士丹利近期的報告稱,阿里雲的單獨估值已達390億美圓。該行預估,將來五年內,阿里雲的營收將突破185億美圓,成爲阿里巴巴的下一個增加極。
這個故事,和AWS何其類似。
今天來看,阿里巴巴對雲計算的敏感有其邏輯。阿里巴巴和亞馬遜均是電商基因,在那個電商平臺迅速膨脹的階段,解決內部平臺穩定的需求,令馬雲不得不作雲計算;其次,亞馬遜在雲服務上的初步成功,也爲阿里雲提供了借鑑路徑。
2012年,騰訊終於開始切入雲服務。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告訴《財經》記者,最先是爲了幫助第三方應用應對流量用戶激增後的基礎設施壓力,隨後,騰訊雲把服務延伸到已有投資或合做的公司好比搜狗、京東、58和滴滴等。
騰訊抓住了一部分互聯網公司,但先機已經喪失。湯道生對《財經》記者說,「阿里雲確實抓住了風口,有先發優點。」
BAT中的百度最具技術基因,也早在2009年就開始小規模佈局雲計算。李彥宏在當年首次提出「框計算」的概念,提倡用戶只要在「搜索框」中輸入需求,系統即會反饋相應服務。隨後百度爲「框計算」投入大量資金。
這個項目最終由於過於超前而宣告失敗。百度後來也佈局了針對我的和企業的雲服務,但始終沒有下定決心進入。
2014年,李彥宏終於開始認同雲服務的價值。在與金山集團兼金山雲CEO張宏江的一次談話中,李彥宏再也不否認雲計算,認爲這確實是一個大需求,但他仍擔憂,雲計算賺不了錢。
2016年7月,李彥宏再次反思,「百度一直在旁觀雲計算市場,但當時以爲雲計算是個苦活累活,不值得進入。」
百度今年推出雲計算戰略,表示將發揮「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三位一體」功能。但此時百度已經錯過太多,想追上先發者道阻且長。
回到2013年,中國大大小小的公有云服務商已經開始造成行業規模,但阿里雲採用激進的市場策略迅速佔據市場。
從2014年開始,阿里雲每一年降價十餘次,年降幅高達30%。每輪降價都促使其餘雲公司不得不被迫跟進。今年10月,阿里雲宣佈再次下調價格,核心雲產品的最高降幅達50%,包括雲服務器ECS、雲數據庫RDS、雲存儲OSS及雲安全產品等。
阿里雲表示,這次降價空間來自於規模效應和今年飛天操做系統的大規模技術升級。購買時間越長折扣越高,兩年7折,三年5折。這是阿里雲在一年以內第17次下調價格。其餘公有云平臺,包括騰訊雲、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也紛紛跟進。
青雲CEO黃允鬆向《財經》記者表示,技術紅利的釋放是雲服務商降價的底氣所在——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產品降價是必然趨勢。並且,整個社會IT使用成本的趨勢是下降的。但巨頭的連番降價還會帶來另外一個市場效應:下調價格刺激付費用戶數量的增加,由此推進營收保持增加。
不過,黃允鬆也指出,一些巨頭的降價存在佔領市場的目的。
其實,這也是亞馬遜、谷歌和微軟迅速擴張的有力武器之一。自2006年發佈以來,亞馬遜AWS已降價52次。該公司CFO布萊恩·奧薩夫斯基曾稱,「降價是核心策略。」
價格戰的直接結果是幾十家雲服務商減爲幾家。美國獨立雲服務公司RackSpace拒絕跟進降價,繼而在一片收購和私有化傳聞中,幾個月內股價跌去一半,不得不在次年5月宣佈退出純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市場,主推綁定服務的託管雲。
抓住中國這一輪創業熱潮令阿里雲暫時領先,但這只是上半場,下半場已開始,騰訊等國內對手奮起直追,國際玩家開始入場。
下半場
互聯網系、傳統IT系、電信運營商系、外資雲系,雲計算市場四股勢力都動起來了,它們不斷上演合縱連橫的大戲,市場格局和競爭態勢也隨之變化
關鍵的轉折發生在2015年。這一年,全球企業非雲IT的投入首次出現了負增加。
國際數據公司(IDC)對全球每季度雲IT基礎設施跟蹤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企業在本地IT基礎設施上的投入降低了1.6%,首次降低;在雲相關的IT基礎設施上的花費約爲326億美圓,比2014年多出24%。2016年上半年,雲設施增加15%達到371億美圓。
與之對應的是,EMC、惠普、IBM的傳統IT營收下滑5%-15%,全球1000億美圓的IT市場,公有云已經佔據了15%,這個數字還在迅速上升。
2014年下半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成爲亞馬遜AWS的客戶,讓全球傳統IT巨頭大爲震動。這意味着雲計算再也不是爲小公司服務的邊緣市場,它已經成爲大公司大機構的選擇。
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所長、雲計算開源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何寶宏告訴《財經》記者,2015年,中國也已經到了臨界點。金融、政府等關鍵行業客戶、大中型企業已經開始試水雲服務,並且它們是將生產型應用在雲上試驗,而並不是邊緣應用。
不過,與創業公司相比,它們的體量更大,業務更加複雜,所以它們對新興技術保持着謹慎投入的態度。
胡曉明深知其中利害。他對《財經》記者表示,阿里雲客戶構成中,80%是中小企業,剩下的20%大客戶纔是貢獻利潤的主力。這也意味着,具有大客戶服務能力,阿里雲才能得到更好成長。
AWS之因此能以8%的營收貢獻率爲亞馬遜貢獻超過40%的利潤率,緣由也正在於此。
雲計算市場四股勢力都動起來了:互聯網系、傳統IT系、電信運營商系、外資雲系。
互聯網公司離用戶最近,最先看到公有云在中國的機會,和阿里雲相似,百度、新浪、網易、京東、360、樂視、美團等大型互聯網公司的雲計算業務多從自身業務需求開始,但多數在後來選擇了我的雲業務爲突破口,我的雲業務和互聯網公司的「2C」的基因更加符合,需求更加明確,業務模式也更加簡單。但這也令它們失去了企業公有云先機,由於我的雲業務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在免費模式當道的中國,很難盈利。一些公司雖然也在企業級業務發力,但規模較小尚難造成影響力。
面向企業的雲服務,阿里雲最強勁的對手是騰訊雲。騰訊雲起步比阿里雲晚三年,但勢頭兇猛。騰訊2016年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騰訊支付相關服務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加348%,總營收爲人民幣49.64億元。騰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加超過兩倍。
與阿里雲獨立於母公司體系不一樣,騰訊雲早期從其熟悉的社交和遊戲行業入手,結合騰訊消費級業務優點造成不一樣的垂直雲體系,如遊戲雲、視頻雲、媒體融合雲、金融雲、政務雲等。騰訊一分內部市場調研結果顯示,騰訊目前遊戲、視頻直播與O2O等領域雲市場份額領先於競爭對手,並已將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經過雲服務對外提供。
以視頻云爲例,這朵雲輸出了騰訊在視頻領域多年的技術和業務能力。騰訊在即時通訊軟件前端技術、音視頻質量的研究,造成了視頻雲的基礎。2016年視頻直播市場爆發,騰訊也所以在這個細分領域佔據先發優點。
湯道生指出,視頻雲的解決方案還能夠延伸到更多的市場。將來千萬億物聯網設備捕捉外界影像一樣須要專業的視頻雲解決方案。這爲騰訊雲的下一步佈局打下基礎。現在,騰訊正在積極向旅遊、公共安全、城市規劃、生命科學和金融等重點行業拓展。
金山雲在2014年9月開始從我的雲盤市場撤出,全面轉向企業級用戶。抓住一批網絡遊戲企業用戶,實現市場反轉,佔有一席之地,張宏江反思,「要是早一年轉,應該會更好。」
一開始就定位企業公有云業務的互聯網雲平臺創業公司七牛雲、UCloud也開始謀求轉變。
這兩家公司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原始用戶均來自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和開發者。第一桶金來自遊戲、教育、O2O、泛娛樂(視頻、點播)、互聯網金融等領域,業務也集中在存儲、數據庫、CDN等公有云基礎領域。
從去年開始,針對大型公司的需求特色,兩家公司前後進入私有云市場。UCloud聯合創始人、CEO季昕華對《財經》記者說,公有云考驗的是海量服務器運營能力和可擴展性,但私有云更增強調兼容性、界面友好性及安全性。
所謂私有云,是雲服務提供商爲客戶建設專屬雲服務設施,從而保證客戶數據的安全性和使用的穩定性。
季昕華判斷,和互聯網公司涇渭分明的垂直分類不一樣,傳統行業「沒有那麼清晰的行業屬性」。這不適合批量化提供公有云業務,更適合定製化的私有云或「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雲」模式。爲此,今年,季昕華單獨成立了一個合資公司專門運營私有云,服務大型公司。
他計劃下一步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業務,用混合雲的模式打通雲。爲了支撐這個戰略,UCloud加大融資步伐,尋找合適併購對象支撐戰略補齊短板。
七牛雲總裁呂桂華向《財經》記者稱,七牛雲的第一個私有云客戶是電信運營商,他們看上的是七牛雲的公有云存儲優點。從2013年11月到2015年4月,UCloud得到三輪融資,融資總金額接近10億元人民幣。七牛雲四輪融資總額也將近2億美圓。
資本幫助中小云平臺公司撐過了上半場。公有云是資本密集型產業,是高科技行業的房地產生意,前期投入巨大,成長週期漫長。要繼續玩下去,他們還要佈局更加高端、適合大型企業的技術和服務,中小云平臺公司還要過人才關、技術關和運營關,這一切都須要錢。
胡曉明評價,中小云平臺選手能不能跑到最後的關鍵因素是可否跟得上領跑的第一軍團,跟不上就會被淘汰。
在這個戰場上,另外兩支勢力的聯合很有意味。表明傳統IT設備廠商的華爲,及表明電信運營商的中國電信。
和傳統IT巨頭相似,華爲擅長爲企業部署私有云,而運營商自然擁有豐富的帶寬資源、客戶基礎和運維經驗。
華爲輪值CEO徐直軍曾在2015年表示,在雲計算領域,和電信運營商合做是最理想的選擇,尤爲在海外市場。此前數年,華爲和全球主流電信運營商在雲服務領域都有相似的合做磨合。
做爲一個業務遍佈全球的科技公司,相比在雲市場的階段性成功,華爲更在乎戰略上的成功——成爲 「走出去」中資企業的首選雲計算服務商,造成全球「雲網融合」運營服務支點。
今年,華爲又聯合中國電信補位國內公有云市場,並加大了華爲雲生態鏈的佈局力度。兩者組成長短互補的模式——華爲提供產品和技術,運營商提供網絡、IDC(互聯網數據中心)資源及運營服務經驗。徐直軍認爲,華爲只有與運營商合做,才能在與互聯網企業的競爭中具有優點。
國際數據公司報告顯示,電信和聯通分別佔據2015年中國公有云13.1%和7.6%市場份額,僅次於阿里雲,遠高於微軟、亞馬遜、IBM等外資雲巨頭。但運營商並不擅長獨自運做雲,和科技巨頭的結盟,對它們是更好的選擇。
中國移動一位資深人士分析,全球範圍內的狀況相似,運營商沒有技術潛力,很難獨力成長爲雲巨頭,協力有利於運營商在此領域的優點不被稀釋。
11月21日,阿里雲宣佈歐洲、中東、日本和澳大利亞數據中心將於月內相繼開服,阿里雲海外的數據中心增長至8個。胡曉明稱,國際化大勢所趨,阿里雲鬚要「內外兼修」。
華爲、阿里雲和騰訊是目前少數中國雲服務商海外拓展的玩家。海外市場龐大,彼此更像戰友,而非你死我活的博弈。胡曉明認爲華爲有獨特優點。「阿里雲要向華爲學習,端到端佈局,以及組織管理上學習,各取所長。」
國際數據公司的2015年中國公有云報告披露了一個狀況:在全球瓜分了超過60%市場份額的AWS、微軟、IBM對中國市場暫時無能爲力,市場份額均在個位數。形成這種狀況的緣由是多樣的。核心在於中國政府的監管政策和中國企業不一樣於歐美企業的雲部署習慣。
中國政府的監管原則是:全部中國的數據必須留在中國,全部技術服務,都要由中國公司提供。這意味着,外資雲要想在中國開展業務,必須尋求本土合做夥伴來承接,沒法自行提供服務。並且,外資雲服務商還在服務資源上受到諸多限制,並須要在經營模式上作出妥協,所以即便找到有資源的合做夥伴,也不必定能順利擴展業務。
IBM大中華區的一位高層人士告訴《財經》記者,IBM在全球開放150多個應用給企業用戶,但落地中國的應用只有10個;與之相似,AWS全球數百個應用,能在中國落地的也僅有數十個。
外資雲的作法是知難而進。
今年8月開始,亞馬遜AWS北京區域的服務將由光環新網運營和提供,亞馬遜經過向光環新網受權技術,由後者運營服務,繞開了牌照限制。
亞馬遜AWS全球市場營銷副總裁艾里爾·柯爾曼告訴《財經》記者,爲了完善服務能力,亞馬遜着力補強生態平臺,合做夥伴數量已超過700個,2013年僅17個。
亞馬遜總部向中國團隊逐步放權——戰略的制定、合做夥伴的選擇權交給中國團隊。同時,亞馬遜加快新產品在中國的落地腳步,新產品最快同步在中國上市,最慢也只需六個月。
在阿里雲和AWS的壓力之下,微軟和IBM也加快腳步。前任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賀樂賦(Ralph Haupter)此前表示,下一個目標瞄準製造、零售、汽車、媒體等行業,並下調部分面向中國客戶的雲計算產品價格,幅度爲25%-30%。IBM則基於雲平臺Bluemix,但願藉助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服務,實現與競爭對手的差別化。
IBM大中華區雲計算業務總經理胡世忠告訴《財經》記者,IBM區別其餘公司最大的特色在於,依託人工智能平臺沃森,IBM能夠「知足企業目前想不到的解決方案」。IBM另外一個優點是強大的業務諮詢服務能力和服務運營體系。而這恰是大型企業,尤爲是大型製造公司所需的「高級服務」。
但包括外資雲高層的多位行業人士分析,政策限制依然存在,短時間不會改變,外資雲在中國將一直帶着鐐銬跳舞。對本土公司來講,這是個好消息。
生態競爭
雲平臺主導者經過提供雲服務獲取大型企業和政府用戶,傳統IT公司藉助雲平臺釋放能力挽回頹勢,開發者則能與大公司站在同一塊兒跑線上去作他們想作的創新
何寶宏告訴《財經》記者,雲的競爭已經從單品競爭走向了生態競爭。公有云服務提供商靠一個或幾個單品去單打獨鬥是不行的,要靠整個生態系統你們一塊兒上。
生態之戰其實已經打響。包括阿里雲、騰訊、華爲等體量龐大的公有云巨頭公司開放生態,拉進可能多的具有不一樣優點的新老IT廠商入局,優點互補共同作大市場。
甲骨文(Oracle)在這場生態大戰中的故事頗有表明性。甲骨文既是老牌軟件巨頭轉型雲服務的積極分子,又是中國市場上的外資雲身份。
甲骨文的優點在於傳統數據庫軟件,2015年全球市佔率高達43.9%。也是重要收入來源,但增加已經放緩,有些區域開始降低。甲骨文從2012年開始轉型雲市場,在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和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技術優點強大。
中國是甲骨文的關鍵市場,但做爲外資雲,甲骨文沒法獨立落地新業務。爲解決這一問題,甲骨文和騰訊於2015年11月底簽定戰略合做協議,今年9月雙方簽署合做協議細則。
按照協議,甲骨文將爲騰訊雲在中國推廣橫跨SaaS、PaaS和IaaS的產品和技術支撐。騰訊輸出在互聯網、社交媒體和移動計算領域的優點。
這至關於爲騰訊雲插上了翅膀。甲骨文不只有橫跨IT和雲的技術產品,在金融等主流領域的市佔率也至關高,是一個現成金礦。對甲骨文來講,將來的雲尤爲是SaaS,是經過社交網絡、社交媒體來釋放能力的。騰訊是不二人選。
主導此次合做的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對《財經》記者說,和甲骨文的聯姻有利於騰訊切入包括金融在內的多個重要行業。金融雲是騰訊雲重點佈局的領域之一,並且目前在銀行、保險、證券行業客戶量增加飛速。
他說,對於互聯網公有云平臺來講,金融行業是潛在大客戶,但很難切入。銀行內部多個系統之間的對接和特殊需求十分複雜,新的雲服務商根本不可能在一夕之間替代。甲骨文在服務中國用戶時,把騰訊的能力帶進去;而騰訊在發展一些潛力用戶,如金融業客戶,也將甲骨文的專業能力和產品代入。「這是一個雙向選擇。」湯道生強調。
在這場聯姻中,甲骨文和騰訊優點互補,地位對等。
甲骨文的在華合做夥伴不止騰訊。今年9月,甲骨文宣佈加入華爲雲生態,將受權開放平臺,爲華爲雲服務器提高處理關鍵業務時工做負載高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華爲是華爲雲生態的主導者,甲骨文只是衆多生態盟友中的一員。
目前來看,全球IT領域的重量級公司如神州數碼、SAP、埃森哲、世紀互聯、亞信、Avaya、戴爾、金蝶及三大電信運營商,都選擇了同時加入多個雲生態,如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等。
由大型雲平臺巨頭主導的生態暫時知足了三方需求:平臺主導者經過生態提供全面的雲服務,獲取大型企業和政府用戶;傳統IT公司延續能力,挽回頹勢;更多開發者則能與大公司站在同一塊兒跑線上,擁有和大公司同樣的能力,去作他們想作的創新。
聯通副總經理邵廣祿11月初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任何一家公司都只是雲生態中的一棵樹。參與方各有定位和側重點,既有競爭也有合做。
爲了作大生態,平臺主導者須要放低姿態來吸引各種合做夥伴和開發者加入。華爲輪值CEO郭平表示,在雲平臺蛋糕中,華爲只拿1%,其餘都是盟友的。邏輯很簡單——只有共同將生態作大作強,平臺主導者纔有利可圖。
但多個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分析人士均認爲,不對等的合做關係沒法長期深度捆綁服務和應用,雖然生態能夠快速擴張,但很難作深作精。
預測一下比分
到2020年,6家公司將佔據全球80%的公有云市場,這6家公司分別爲:亞馬遜、阿里巴巴、微軟、谷歌、Salesforce和IBM
2016年7月,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在一個演講中展望了雲帶來的商業變革。他點出,大數據和雲平臺對傳統制造業是一場淘汰賽。雲是智能製造的基礎,以數據爲核心,鏈接企劃、採購、研發、製造、營銷、物流、客戶、用戶等全環節。
方洪波認爲,鏈接以上環節,對數據進行加工分析建模是製造業變革的第一層;第二層,要在此基礎之上倒推,變革業務模式,提升效率;第三層以用戶爲中心,來推進整個商業模式的變革。
從信息系統的變革,到業務模式的變革,再到商業模式的變革,其中的邏輯在於IT基礎設施今後前的輔助工具,升級成爲轉型的助推器。
這是雲計算改造傳統商業的理想狀態,但超出了絕大部分公司對雲服務的認知和需求。某大型國企CTO告訴《財經》記者,他所在的公司90%的IT預算是維護和支撐,改造商業流程和商業變革,是企業的頂層戰略,而非IT部門的平常需求驅動。
爲了不重蹈舊IT時代被強勢供應商(如IOE)脅迫的覆轍,多數企業認爲雲服務規模和範圍必須獲得控制。Gartner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每一個企業目前使用4.6個雲服務商。這還不包括企業承載核心數據和系統的私有云。
這兩點因素交叉做用,決定了絕大多數公司即便使用了雲服務,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打通全環節;更不可能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前沿技術(如人工智能)來改造整個流程,變革商業模式。
何寶宏評價,中國大型政企機構剛開始接受雲,大量需求來自私有云,少許外延至公有云,離理想狀態還很遠。
國內某航空公司的雲佈局頗有表明性。這家航空公司正在尋找一個公有云平臺,承載一部分高訪問量的機票出售,並支持促銷網站。在IT系統複雜的航空公司,這屬於邊緣業務。核心數據和IT系統都部署在甲骨文的IT系統上。公司甚至還未開始部署私有云,目前僅停留在IT系統虛擬化層面。
即便是邊緣業務,主導這個項目的該公司人士稱,雲上的數據庫和內部數據庫的同步、安全也是首要考慮因素。對於這家公司來講,公有云僅是嘗試。
艾里爾·柯爾曼向《財經》記者稱,「亞馬遜一直在遊說大型企業使用公有云服務。」但短時間內,積習難以扭轉。
微軟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徐明強告訴《財經》記者,大公司更多考慮雲平臺的安全性能,以及可擴展性,是否可以與其業務的長期發展路線相匹配。他們基於以往的IT經驗,會對雲平臺性能、交付方式、部署模式,以及提供服務的標準化提出具體需求。公有云平臺上的創業公司不會有如此複雜的需求。
雲服務公司內心都很清楚,要想佔領制高點,就要爲知足將來需求提早作好技術和平臺準備。
「全部的雲服務公司,AWS也好,阿里雲也好,微軟也好,谷歌也好,最擔憂的就是跟不上下一波技術浪潮。」胡曉明說,「我每時每刻都在想下一個風口在哪,戰戰兢兢。」
和全球四大巨頭相似,阿里雲正在快速啓動基於公有云的人工智能戰略。若是按照傳統雲計算市場的劃分(IaaS、PaaS和SaaS),當下雲平臺公司擁擠在IaaS層,人工智能屬於PaaS層,如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的模塊。有了它們,雲平臺纔有可能脫離流通數據、分析數據的基礎做用,利用數據的強大力量實現企業商業變革。
美國的一家獵頭公司主管告訴《財經》記者,他們近日接到了阿里雲大量的招聘需求,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領域。「雖然報酬很是優厚,但對應的要求也很高,這樣的人才並非那麼容易找到。」
從雲服務商的角度來看,IaaS的同質化,令其必須向PaaS擴張。當用戶獲取計算、存儲和網絡等基礎能力後,他們須要大數據分析等更高級的能力。同時,PaaS服務也會爲雲計算服務提供商帶來更高的毛利。季昕華表示,與IaaS相比,PaaS的毛利能夠提高一倍。
此前提供行業SaaS解決方案的廠商也會向PaaS拓展,谷歌和Saleforce是典型廠商,國內如北森、金蝶、用友。由於SaaS的標準化雖然能夠下降成本、保證運維水準,可是PaaS能夠經過定製化知足企業用戶的複雜需求。
新的雲巨頭頗有可能從率先完成IaaS、PaaS和SaaS三個層面覆蓋的雲平臺公司中誕生。
銜接理想雲服務和當下現實需求的一條捷徑是,迎合企業對安全性、成本和改造週期的需求,提供一個打通私有云和公有云的緩衝帶。銜接的要義是既提供高於公有云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又和公有云平臺打通。
幾乎全部公有云平臺都在解決這個問題。多數人選擇了爲企業提供一套單獨的私有云解決方案,按需定製,和公有云平臺按需有限鏈接。
阿里雲的方案更加激進。2016年4月,阿里雲發佈了針對大中型企業、政府的專有云Apsara Stack平臺,這個平臺基於阿里雲的公有云平臺,針對企業市場進行了二次優化,知足了政企市場的安全合規和可靠性要求。海關總署、浙江政務服務網、網商銀行、貴州交警等是它的第一批客戶。
阿里雲但願經過這個專有云平臺,既知足更大客戶的需求,又能和本身的公有云平臺打通底層數據。胡曉明稱,專有云是公共雲的一種特殊部署模式,而不是兩個體系。
謹慎的企業用戶對這樣的新業務形式仍有擔憂。一家大型能源企業技術架構師告訴《財經》記者,處理高併發的公有云架構並不必定適用於私有云,他很擔憂企業自身IT架構會致使複雜的適配問題,以及這個模式是否真能知足大企業的需求?
胡曉明預測,在中國,這個緩衝帶頗有可能須要5年-10年。
2015年末,國際數據公司曾預測,到2020年,6家廠商將壟斷全球大約80%的公有云市場份額。該公司首席分析師Frank Gens認爲,這6個公司分別爲亞馬遜、阿里雲、微軟、Google、Salesforce和IBM。
但胡曉明的判斷更加樂觀,「這個市場足夠大,容得下七八家巨頭。」
https://www.huxiu.com/article/17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