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空格分隔): 前端前端
Elm 架構是一種使用 Elm 語言編寫 Web 前端應用的簡單架構,在代碼模塊化、代碼重用以及測試方面都有較好的優點。使用 Elm 架構,能夠很是輕鬆的構建複雜的 Web 應用,不管是面對重構仍是添加新功能,它都能使項目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git
Elm 架構的應用一般由三部分組成——模型、更新、視圖。這三者之間使用 Message 來相互通訊。程序員
模型一般是一個簡單的 POJO 對象,包含了須要展現的數據或者是界面顯示邏輯的狀態信息,在 Elm 語言中,一般是自定義的「記錄類型」,模型對象及其字段都是不可變的(immutable)。使用 TypeScript 的話,能夠簡單的用接口來描述模型:github
export interface IHabbitPresetsState { presets: IHabbitPreset[]; isLoading: boolean; isOperating: boolean; isOperationSuccess: boolean; isEditing: boolean; }
這時候,咱們就須要在心中謹記,永遠不要去修改模型的字段!編程
Message 用來定義應用程序在運行過程當中可能會觸發的事件,例如,在一個秒錶應用中,咱們會定義「開始計時」、「暫停計時」、「重置」這三種事件。在 Elm 中,可使用 Union Type 來定義 Message,若是使用 TypeScript 的話,能夠定義多個消息類,而後再建立一個聯合類型定義:redux
export type HabbitPresetsMsg = Get | Receive | Add | AddResp | Delete | DeleteResp | Update | UpdateResp | BeginEdit | StopEdit; export class Get { } export class Receive { constructor(public payload: IHabbitPreset[]) { } } export class Add { constructor(public payload: IHabbitPreset) { } } export class AddResp { constructor(public payload: IHabbitPreset) { } } export class Delete { constructor(public payload: number) { } } export class DeleteResp { constructor(public payload: number) { } } export class Update { constructor(public payload: IHabbitPreset) { } } export class UpdateResp { constructor(public payload: IHabbitPreset) { } } export class BeginEdit { constructor(public payload: number) { } } export class StopEdit { }
咱們的應用程序通常從視圖層來觸發 Message,好比,在頁面加載完畢後,就當即觸發「加載數據」這個 Message,被觸發的 Message 由更新模塊來處理。數組
更新,即模型的更新方式,一般是一個函數,用 TypeScript 來描述這個函數就是:架構
update(state: IHabbitPresetsState, msg: HabbitPresetsMsg): IHabbitPresetsState
每當一個新的 Message 被觸發的時候,Elm 架構便會將應用程序當前的模型跟接受到 Message 傳入 update 函數,再把執行結果做爲應用程序新的模型——這就是模型的更新。
在 Elm 程序中,視圖的渲染僅依賴模型中的數據,因此,模型的更新每每會致使視圖的更新。app
Elm 語言自帶了一個前端的視圖庫,其特色是視圖的更新僅依賴模型的更新,幾乎全部的 Message 也都是由視圖來觸發。但在這篇文章裏面,我將使用 Angular5 來演示效果,固然了,也可使用 React 或者 jQuery 來實現視圖,這取決於我的愛好。框架
至此,咱們大體的瞭解了一下 Elm 架構的幾個要點:模型、更新、視圖以及 Message。一個 Elm 架構的程序,一般是視圖由於用戶的動做觸發特定 Message,而後由這個觸發的 Message 跟當前應用的模型計算得出新的模型,新的模型的產生使得視圖產生變化。
首先讓咱們寫出一個空的框架:
export class ElmArch<TState, TMsgType> { }
TState 表示應用程序的模型類型,TMsgType 表示應用程序的消息聯合類型。
由上一節能夠知道,Message 是應用程序可以運行的關鍵,Message 在運行時要可以手動產生,而且,Message 的觸發還要能被監聽,因此,可使用 RxJS/Subject 來構建一個 Message 流。
export class ElmArch<TState, TMsgType> { private readonly $msg = new Subject<TMsgType>(); send(msg: TMsgType) { this.$msg.next(msg); } }
這裏之因此定義一個 send 函數是爲了更好的將代碼封裝起來,消息流對外只暴露一個觸發消息的接口。
接下來,咱們能夠考慮一下模型流的實現。他跟消息流很相似,首先要能被監聽,其次,還接收到消息後還要能手動產生,因此也可使用 Subject 來實現。可是這裏我用的是 BehaviorSubject ,由於 Behavior Subject 可以保留最後產生的對象,這樣咱們就能夠隨時訪問模型裏面的數據,而不須要使用 Subscribe。
$res = new BehaviorSubject<TState>(initState);
至此,1/3 的工做已經完成了,如今來按照咱們的要求,使用 rxjs 讓消息流能正確的觸發模型流的更新。
this.$msg.scan(this.update, initState) .subscribe((s: TState) => { $res.next(s); });
scan 是 rxjs 的一個操做符,相似於 JS 中的 reduce,LINQ 中的 Aggregate。由於設置了一個初始模型(initState),因此在消息流每次產生新的消息的時候,update 函數就能夠接收到上一次計算出來的模型,以及最新接收到的消息,而後返回新的模型。也就是說,scan 將消息流轉化爲了新的模型流。接着訂閱這個模型流,並用以前定義的 BehaviorSubject 來廣播新的模型。
這裏就接近完成 1/2 的工做了,模型跟消息這兩個的東西已經實現好了,接下來就繼續實現更新。
Elm 是一門函數式語言,模式匹配的能力比 js 不知道高到哪裏去了,既然要模仿 Elm 架構,那麼這個地方也要仿出來。
type Pattern<TMsg, TState, TMsgType> = [new (...args: any[]) => TMsg, (acc: TState, msg: TMsg, $msg: Subject<TMsgType>) => TState]; /** * Pattern matching syntax * @template TMsg * @param {new (...args: any[]) => TMsg} type constructor of Msg * @param {(acc: TState, msg: TMsg, $msg: Subject<TMsgType>) => TState} reducer method to compute new state * @returns {Pattern<TMsg, TState, TMsgType>} * @memberof ElmArch */ caseOf<TMsg>( type: new (...args: any[]) => TMsg, reducer: (acc: TState, msg: TMsg, $msg: Subject<TMsgType>) => TState) : Pattern<TMsg, TState, TMsgType> { return [type, reducer]; } matchWith<TMsg>($msg: Subject<TMsgType>, patterns: Pattern<TMsg, TState, TMsgType>[]) { return (acc: TState, msg: TMsg) => { const state = acc; for (const it of patterns) { if (msg instanceof it[0]) { return it[1](state, msg, $msg); } } throw new Error('Invalid Message Type'); }; }
首先咱們定義了一個元組類型 Pattern
用來表示模式匹配的語法,在這裏面,主要須要實現的是基於類型的匹配,因此元組的第一個元素是消息類,第二個參數是當匹配成功時要執行的回調函數,用來計算新的模型,使用 caseOf
函數能夠建立這種元組。matchWith
函數的返回值是一個函數,與 scan
的第一個參數的簽名相符合,第一個參數是最後被建立出來的模型,第二個參數是接收到的消息。在這個函數中,咱們找到與接收到的消息相匹配的 pattern 元組,而後用這個元組的第二個元素計算出新的模型。
用上面的東西就能夠比較好的模擬模式匹配的功能了,寫出來的樣子像這樣:
const newStateAcc = matchWith(msg, [ caseOf(GetMonth, (s, m, $m) => { // blablabla }), caseOf(GetMonthRecv, (s, m) => { // blablabla }), caseOf(ChangeDate, (s, m) => { // blablabla }), caseOf(SaveRecord, (s, m, $m) => { // blablabla }), caseOf(SaveRecordRecv, (s, m) => { // blablabla }) ])
這樣,以前用來構建模型流的地方就須要作一些改動:
this.$msg.scan(this.matchWith(this.$msg, patterns), initState) .subscribe((s: TState) => { $res.next(s); });
如今構建模型流須要依賴一個初始狀態跟一個模式數組,那麼就能夠用一個函數封裝起來,將這兩個依賴項做爲參數傳入:
begin(initState: TState, patterns: Pattern<any, TState, TMsgType>[]) { const $res = new BehaviorSubject<TState>(initState); this.$msg.scan(this.matchWith(this.$msg, patterns), initState) .subscribe((s: TState) => { $res.next(s); }); return $res; }
到目前爲止,2/3 的工做就已經完成了,咱們設計出了消息流、模型流以及處理消息的更新方法,作一個簡單的計數器是徹底沒有問題的。點擊查看樣例
可是實際上,咱們須要面對的問題遠不止一個計數器這麼簡單,更多的狀況是處理請求,有時候還須要處理消息的時候觸發新的消息。對於異步的請求,須要在請求的響應中觸發新的消息,能夠直接調用 $msg.next()
,對於須要在更新的操做中觸發新的消息,也能夠主動調用 $msg.next()
這個函數就行了。
不過,事情每每沒有這麼簡單,由於模型流並非從消息流直接經過 rxjs 的操做符轉換出來的,而更新函數中模式匹配部分執行時間長短不一,這可能致使消息與模型更新順序不一致的問題。我想出的解決方法是:對於同步的操做須要觸發新的消息,就必需要保證當前消息處理完成後,模型的更新被廣播出去後才能觸發新的消息。基於這一準則,我就又添加了一些代碼:
type UpdateResult<TState, TMsgType> = TState | [TState, TMsgType[]]; /** * Generate a result of a new state with a sets of msgs, these msgs will be published after new state is published * @param {TState} newState * @param {...TMsgType[]} msgs * @returns {UpdateResult<TState, TMsgType>} * @memberof ElmArch */ nextWithCmds(newState: TState, ...msgs: TMsgType[]): UpdateResult<TState, TMsgType> { if (arguments.length === 1) { return newState; } else { return [newState, msgs]; } }
在這裏,我添加了新的類型—— UpdateResult<TState, TMsgType>
,這個類型表示模型類型或模型類型與消息數組類型的元組類型。這麼提及來確實有些繞口,這個類型存在的意義就是:Update 函數除了返回新的模型以外,還能夠選擇性的返回接下來要觸發的消息。這樣,單純的模型流就變成了模型消息流,接着在 subscribe
的地方,在原先的模型流產生新的模型的地方後面再去觸發新的消息流,若是返回結果中有須要觸發的消息的話。
完整代碼在此:https://gist.github.com/ZeekoZhu/c10b30815b711db909926c172789dfd2
在上面的 gits 中提到了一個樣例,可是不是很完整,以後會放出完整例子。
看到這裏,你可能已經發現了,本文實現的這個小工具看起來跟 redux 挺像的,確實,redux 也是 js 程序員對 Elm 架構的致敬。經過把 Web 應用的邏輯拆解成一個個狀態間改變的邏輯,能夠幫助咱們更好的理解所編寫的東西,同時,也讓 MV* 的思想獲得進一步的展示,由於在編寫 update 相關的代碼的時候,能夠在實現業務邏輯的同時而絕不碰觸 UI 層面的東西,因此,正如本文開頭提到的,視圖能夠是任何東西:React、Angular、jQuery,這都不要緊,只要可以對模型的 Observable 流的改變作出響應, DOM API 也是能夠的,可能,這就是所謂的響應式編程吧。
在我本身將這個小工具結合 Angular 的使用體驗來看,最大的改變就是代碼變得更加有規律了,特別是處理異步並改變 UI 的場景,變得更容易套路化,更容易套路化就意味着更方便生成代碼了。再一個,在 Angualr 中,若是組件依賴的全部輸入都是 Observable 對象,那麼能夠將默認的變動檢查策略改成:OnPush。這樣,Angular 就不用對這個組件進行「髒檢查」了,只有在 Observable 發生更新的時候,纔會去從新改變組件,這個好處,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