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ohu.com/a/132567370_488848算法
數據主義認爲,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數據處理的貢獻。大部分的科學機構都已經改信了數據主義。數據主義是由兩大科學潮流爆炸性匯流而成。數據庫
在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50年後,生命科學已經認爲生物體都是生化算法。在圖靈想出「圖靈機」這個概念的80年後,信息科學家也已經學會寫出愈來愈複雜的電子算法。數據主義指出,一樣的數學定律同時適用於生化算法及電子算法,讓二者合而爲一,打破了動物和機器之間的隔閡。網絡
數據主義將傳統的學習金字塔完全翻轉分佈式
在這以前,你們認爲數據只是智力活動這個漫長過程的第一步,咱們要把數據轉化爲信息,信息轉化爲知識,最後把知識轉化爲智能。工具
而今天,數據量太大了,人類已經沒法直接處理海量數據並造成信息,因而計算機算法接管了數據處理的工做,而以後得出的的信息、知識,也就隨之成了計算機算法的收穫,成了計算機的智能。學習
最堅信數據主義的正是它的兩個母學科:計算機科學與生物學。二者之中以生物學更爲重要。生物學擁抱了數據主義,才讓計算機科學的小小突破撼動了整個世界,可能完全改變生命的本質。大數據
要說全部生物都是算法,無論是長頸鹿、番茄或人類都只是不一樣的數據處理方式,你可能並不覺得然。但這裏必須強調,如今的科學教條就是如此,並且對整個世界的改變不可思議。spa
一操作系統
一切都是數據處理blog
世間的一切學科,無論是科學、文學、音樂仍是經濟學,其背後都是數學模式。從數學角度,咱們能夠把一我的一個動物,一個公司或者一個國家,都想象成一個數據處理。
生物體無非就是各類算法的集合。傳統上,人試圖理解這些數據,也就是從數據中得到知識,再從知識中得到智慧。但如今數據主義們認爲有些東西的數據太過複雜,你理解不了也無需理解數據,你只要讓算法去直接處理這些數據,從這些數據中發現規律拿來就用就好了。
大數據的思想
經濟學家也愈來愈經常使用數據處理系統的概念來詮釋經濟。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和國家控制共產主義就不是意識形態、倫理教條或政治制度上的競爭,而根本是不一樣數據處理系統間的競爭。
自由市場經濟採用分佈式的數據處理,中央計劃經濟則採用集中式數據處理系統。分佈式系統的容錯率高,並且特別能迅速適應新局面,這就是爲何至自由市場經濟能比中央計劃經濟更有效。
資本主義讓全部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相連,並容許他們自由交換信息、獨立作出決定來處理數據。
若是你把每一個人都想象成一個處理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信息交流,那麼整我的類社會就是一個數據處理系統,整我的類歷史,就是給這個系統增長效率的歷史。
一切都是數據處理,有了這個思想,咱們就能夠把一切問題當成算法問題,那麼咱們只要創建一個鏈接全部數據的萬物互聯的網絡,這個網絡和它包含的各類算法,就比任何一我的都更瞭解這我的,可以幫咱們解決各類問題,替咱們作出各類決定。到時候,以其信奉我的、信奉神人,還不如信奉這個網絡。
經濟系統
經濟學無非就是把參與各方的慾望和能力數據收集在一塊兒,再轉化爲決策,全部這些無非就是處理數據。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是將分析數據和作決定的工做分發下去,交給許多各自獨立但又相互鏈接的處理器。
哈耶克說:「在一個把相關事實的知識分散給許多人的系統中,能夠靠價格協調不一樣人各自的獨立行動。」資本主義可以贏得「冷戰」,是由於至少在這個科技加速改變的時期,分散式數據處理的效果就是比集中式數據處理更好。
二
全人類是一個數據系統,
每一個我的是芯片
整部歷史的進程經過4種方式,提升系統效率:
❶增長處理器數量。
10萬人口的城市,運算能力會高於擁有1000人口的村莊。
❷增長處理器種類。
處理器不一樣,運算和分析數據的方式就不一樣。所以,若是單一系統擁有不一樣種類的處理器,就能增長其動力與創意。農民、祭司和醫生對話中所產生的想法,多是狩獵採集者之間怎麼談都不會談到的。
❸增長處理器之間的鏈接。
若是隻是增長處理器數量和種類,但彼此之間沒法鏈接,仍然沒有意義。10個有貿易網絡鏈接的城市,產出的經濟、科技與社會創新一般會高於10個孤立的城市。
❹增長現有鏈接的流通自由度。
若是數據沒法自由流通,僅僅鏈接處理器也不會有什麼用處。這就像是在10個城市之間修建了道路,但路上盡是劫匪,商人或旅行者難以通行,這條路的做用也就會大打折扣。
人類通過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始於認知革命,開始可以將大量智人鏈接爲單一數據處理網絡。
●第二階段從農業革命開始,農業加速了人口增加,人類合做網絡增長,處理器數量,類型和鏈接都有增長。
●第三階段始於大約5000年前,從發明文字和金錢到科學革命,各類鏈接變得很是密切
●到了第四階段,大約始於1492年,這個夢想成爲現實。
因而,在過去的7萬年間,人類先擴散,再分紅不一樣羣體,最後再次合併。但合併並不表明一切回到原點。過去的多元族羣融入今天的地球村時,各自都帶着思想、工具和行爲上的獨特傳承,呈現一路走來的收集與發展成果。
若是人類總體就是單一的數據處理系統,它的產出是什麼?數據主義者會說,其產出會是一個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數據處理系統,稱爲「萬物互聯網」。只要這個任務完成,智人就會功成身退。
三
對於數據主義,
信息自由就是最高的善
一如資本主義,數據主義一開始也是一箇中立的科學理論,但正逐漸成爲要判別是非的宗教。而對這個新宗教來講,最高的價值就是「信息流」。
若是生命就是信息流,而咱們又認爲生命是好的,下一步就是讓全宇宙的信息流更深、更廣。
數據主義認爲,人類的體驗並不神聖,智人並不是造物主的巔峯之做,也不是將來神人的前身。人類只是創造萬物互聯的工具,而萬物互聯可能從地球這個行星向外擴張,擴展到整個星系,甚至整個宇宙。這個宇宙數據處理系統如同上帝,無所不在、操控一切,而人類註定會併入系統之中。
宗教得有戒律,數據主義的戒律
✿數據主義誡命最重要的第一條誡命:
數據主義者要鏈接愈來愈多的媒體,產生和使用愈來愈多的信息,讓數據流最大化。數據主義也像其餘成功的宗教,有其傳教使命。
✿它的第二條誡命:
是你要把更多的東西跟萬物之網相連,哪怕是有些東西本身不肯意聯網,你也你也要設法讓他連上網。並且這裏指的一切並不僅是人,而是一切事物。街上行駛的車、廚房裏的冰箱、樹林裏的樹,一切都要鏈接到萬物互聯網上。
宗教得有許諾,數據主義的許諾
若是你容許信息自由流動讓萬物之網頁來講完善,他就能造福每個人。赫拉利說,就算這個萬物之網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他也已經有了極大的價值,數據教也已經能夠合理存在了。
咱們認爲這個數據教比技術人們主義更有吸引力,寧肯全部人都繫於萬物之網之下,也比某些人先成神強。數據比人寶貴?沒問題,人性只是宇宙數據流中的一個漣漪,很是合理。
四
記錄、上傳、分享!
你根本早就信奉了數據主義(特別是20歲如下的人)。有些人其實很願意成爲數據流的一部分,就算這表明着放棄隱私、自主性和個別性,他們以爲這無傷大雅。
「我的」正逐漸成爲一個巨大系統裏的微小芯片,而這個巨大系統卻沒人真正瞭解。這種無情的數據流帶來了新的發明和破壞,並且不在任何人的計劃、控制或理解之中。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全球經濟如何運做,也沒有人知道全球政治將走向何方。
正如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相信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數據主義相信數據流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隨着全球數據處理系統變得全知全能,「鏈接到這個系統」也就成了全部意義的來源。
人類之因此想要融入這個數據流,正是由於只要成爲數據流的一部分,你就會加入一個比本身更偉大的計劃。傳統宗教向你保證,你說的每一個字、你的每一個舉動,都是某個偉大宇宙計劃的一部分,上帝一直看着你,也在乎你的全部想法與感覺。如今的數據宗教則說,你說的每一個字、你的每一個舉動,都是偉大數據流的一部分,算法一直看着你,也在乎你的全部想法與感覺。
人文主義認爲全部的體驗發生在咱們心中,咱們要從本身的內心找出一切事物的意義,進而爲宇宙賦予意義。數據主義則認爲,經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並且咱們並不須要(甚至不可能)從本身內心找到意義。
咱們該作的,就是要記錄本身的體驗,再鏈接到整個大數據流中,接着算法就會找出這些體驗的意義,並告訴咱們接下來該怎麼作。
在前幾代人中,寫日記只給本身看是很常見的人文主義習慣,但如今不少年輕人會以爲這徹底沒道理。若是沒有其餘人讀到,寫了豈不是白寫?現代的新座右銘是:「若是你體驗到了什麼,就記錄下來。若是你記錄下了什麼,就上傳。若是你上傳了什麼,就分享。」
幾百萬年以來,人的感受就是全世界最好的算法。但到了21世紀,感受再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算法。咱們正在開發更優秀的算法,可以充分利用史無前例的運算能力和龐大的數據庫。
谷歌和臉譜網的算法不只徹底知道你的感受,還知道許許多多你本身渾然未覺的事。別再聆聽本身心裏的感受,聽聽這些外部算法怎麼說。過去的人文主義呼籲着:「聆聽本身心裏的聲音!」而如今的數據主義則呼籲:「聆聽算法的意見!」
沒有人真正知道2050年的就業市場、家庭或生態將會是什麼樣子,又或是由哪些宗教、經濟和政治制度主導世界。但放寬視野也可能形成反作用,讓咱們比以往更加困惑和不知所措。面對這麼多狀況和可能性,該注意些什麼?
這個世界的變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咱們又已被海量的數據、想法、承諾和威脅所淹沒。人類正逐漸將手中的權力交給自由市場、羣衆智能和外部算法,部分緣由就在於人類無力處理大量數據。
咱們沒法真正預測將來,由於科技並不會帶來肯定的結果。至少咱們有一點能夠明確,將來,本質上就是不肯定的。
若是思考的是將來幾十年的情形,注意的就是全球變暖、不平等的惡化,以及就業市場的破壞。但若是把視野放大到整個生命,其餘的問題或發展的重要性,都比不過如下三項彼此息息相關的發展:
❶科學正逐漸聚合在一個無所不包的教條之中,也就是認爲全部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則是進行數據處理。
❷智能正與意識脫鉤。
❸無心識但具有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會比咱們更瞭解咱們本身。
這三項發展提出了三個關鍵問題,但願讀者在讀完本書以後,仍能常掛於心:
❶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❷智能和意識,究竟哪個才更有價值?
❸等到無心識但具有高度智能的算法比咱們更瞭解咱們本身時,社會、政治和平常生活將會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