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超融合架構(Hyper-converged)市場產品區別和決策標準

        

        距離寫上一篇彷佛很久了,公司事太多尤爲這個Q,本週還行,因此花些時間把腦子裏的東西記下來。服務器

       自從2013年vmware宣佈超融合vmware vSAN以來,目前超融合市場風起雲涌,此次不是在炒概念,我熟知一個廠商更是在2015年賣出了多達100個節點,因此不管是從產品類型仍是客戶需求來看,超融合一定會在IT市場持續分羹,且越來杯越大。網絡

       爲了儘量務實,不變成一篇軟文,只討論其產品之間的不一樣。文體結構呢,先說說分類,在聊下適合場景,最後是決策的幾個標準。架構



關於產品稱謂  運維


       在列舉分類以前先統一下術語。首先是「超融合」,不少朋友稱呼「ServerSAN」,軟件定義存儲」等等,這裏我只稱呼它爲「超融合」,由於和NUTANIX廠商聊天的時他們直言,NUTANIX不是SAN,是DAS,並且是基於摒棄SAN的架構。而「軟件定義存儲」又是一個概念的描述,因此我只稱呼它爲「超融合」。何爲「融合」架構呢?在原來,咱們藉助服務器虛擬化高度整合的時候,焦點集中在服務器內部的RAM,CPU,網絡等等,可是服務器虛擬化正常運行和功能發揮依然須要藉助磁盤及外部的共享存儲,這部分仍然是獨立的,也就說不受服務器虛擬化所管理,那麼「超融合」與「融合」架構一字之差,就體如今服務器虛擬化所遺留的小尾巴—磁盤或存儲系統。分佈式


wKioL1drjtax6mlUAAAfcYexczw012.png

 

產品架構形態與類別ide

       

關於全球超融合市場產品,主流包含如下幾個廠商(排名不分前後):性能

       VMWARE vSAN;VMware EVO;StarWind;DataCore VirtualSAN;NUTANIX(國內叫作-路坦力);EMC率ScaleIO也來了,等等吧,除此以外是國內的一些廠商。學習


第一種,軟硬件綁定產品,且綁定Hypervisor:

       典型的產品是VMware EVO,以及國內廠商超融合產品。這樣的產品特性是,只能軟硬件打包一塊兒購買,如:磁盤,SSD,內存,CPU,甚至包含網絡設備,這是綁定性最強的,從此硬件擴展只能尋求廠商。除此以外,Hypervisor也是高度綁定,例如VMware只能選擇vSphere做爲Hypervisor,而國內自主研超融合可能是基於KVM作Hypervisor,客戶只有一次選擇Hypervisor機會,且從此在沒法更換,事實上你們也都知道,Hypervisor包含了主流的:CitrixXenServer,MS Hyper-V,vmware vSphere,Linux KVM,固然還有小衆的PowerVM。spa

       廠商多把這種軟硬件綁定和Hypervisor綁定使用:一體化設計,高度兼容,統一維護,統一售後等營銷政策包裹,其實仔細想一想,IT界目前倡導的「軟件定義存儲」概念,即便衆多中立,權威機構對此概念解釋不一樣,但共同類似處仍是有的,那就是「高度開放性」,「通用硬件」以及「軟硬件分離」。其實Hypervisor市場已經很成熟,VMware,Citrix,Hyper-V三個大廠都有各自特性,但若是可以把Hypervisor分離,那麼客戶只關注哪家分佈式文件系統作的好就能夠了,並且這也是超融合的兩大部分,不過很顯然這種超融合產品不具有此特性。設計


第二種,軟硬件綁定產品,不綁定Hypervisor:

       典型產品是NUTANIX以及OEM它的那些廠商。這樣的產品特性是,買到家裏的組件包含了多個節點的X86服務器,內存,CPU,磁盤,各式Flash/SSD。其中Hypervisor是能夠自由選擇的,不管是傾向中或是已經在用的vSphere,Citrix,Hyper-V或KVM,均可以過渡到這類的產品中去,在虛擬化場景中遷移方式老是很豐富。最終客戶須要付兩筆費用既,超融合廠商以及Hypervisor廠商,固然可能還包括網絡設備廠商。

第三種,純軟件產品,但綁定Hypervisor:

       典型產品是VMWARE vSAN,由於你們知道選擇vSAN以後,上層的Hypervisor只能是vSphere。但更多的好處是客戶能夠自由選擇全部組件:利舊或新購任何廠商服務器,各廠商的磁盤/SSD,網絡設備等等,站在一個很高度的開放平臺,徹底不會被硬件廠商綁定,隨需購買,購買你想要的,而沒必要次次都妥協在一個報價單上。有些客戶擔憂技術難度高,維護精力大,呵呵,其實國內項目可能是由集成商來作,這種開放式架構還爲隨時更換集成商,維保單位提供便利,因此我不認爲這是問題。


第四種,純軟件產品,可選擇任何的Hypervisor:

       YES,這是此類中最靈活,最開放的產品方案。典型產品包括:EMC ScaleIO,DataCore Virtual SAN以及StarWind;客戶能夠選擇vSphere,Citrix,Hyper-V或KVM來作虛擬化平臺,而後利舊或新購任何廠商服務器,各廠商的磁盤/SSD,網絡設備等等。客戶焦點只須要集中在評估,調研超融合廠商的「文件管理系統」或是「分佈式文件系統」哪一個更穩定,哪一個代碼更迭時間長功能更豐富,預算如何等等。一樣的,客戶也能夠選擇由中間的集成商從Hypervisor到分佈式文件系統徹底項目落地,到從此的運維和維保。



超融合產品適合哪些場景呢?

       在行業中,其實涵蓋了各類行業,有服務器虛擬化或桌面虛擬化就有超融合用武之地,我我的認爲。由於在接觸Flash /SSD的幫助下,目前超融合產品所能提供的性能足夠強大,並且Flash/SSD彷佛每一個季度都在降價。


       在業務類型中,MS SQL Server,MS Exchange, MS SharePoint, Citrix XenDesktop,VMware Horizon…..etc,我甚至見過Oracle RAC案例。


       簡單來講,服務器虛擬化與超融合之間不一樣主要體如今存儲/磁盤層,而存儲包含3個主要指標:容量,性能/IOPS,延遲。只要這3個方面顧慮到了能在服務器虛擬化應用的,超融合一樣能很好的承載。


       關於客戶需求,這是重點。我接觸不少教育,醫療衛生,政府企業等機構,他們沒有像金融機構那樣預備衆多的IT高才生,他們但願極大的簡化管理,減輕運維精力,避免去學習各式存儲陣列複雜的知識,在極小的數據中心空間減小設備,製冷,電力消耗,以及他們沒有那種經過幾臺AIX小機才能承載的重型業務,最終超融合方案將成爲他們迫切需求的產品。客戶只須要在狹小的空間內安裝兩臺2U的設備,連起線路,就能虛擬化出10幾個,甚至幾十個,上百個業務系統,N多個應用程序,根據目前超融合多個產品瞭解,有些時候連交換機都不須要,是否是有點意思?:)




一旦以爲超融合是盤菜,那麼選型是必須的,衡量決策標準,我認爲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Flash/SSD優質資源和網絡交換機是否是必須的?多少纔夠?

       在沒有充分了解市場上多個超融合產品就直接回答「YES」,那麼我勸您再想一想。

實時上,超融合產品中有些是藉助服務器RAM來提速的,那麼Flash/SSD這部分資源能夠在初始部署時候省掉,提升購買力,從此性能出現瓶頸時在擴充也是很好的。其次,Flash/SSD提速是用來作Caching,仍是永久存儲進行分層,這也是很關鍵的,涉及到了回報率。最後,一樣一顆相同規格的Flash/SSD在不一樣的超融合產品性能,延遲表現如何?那麼這涉及到了產品力。

       網絡設備是否是必須的?在小型化環境中有些超融合產品徹底不須要交換機(點到點直連),而有些產品即便在小型環境也必須投入交換機,例如10Gb以太網,或者FC SAN等等。超融合產品同時支持1Gb,10Gb以太網,或8/16Gb FC SAN組網?那麼現有的可不能夠利舊?這也是決策評估的重點,由於單獨組件一套10Gb網絡用於超融合,雙倍線路,雙倍模塊,雙倍設備節點爲了冗餘,這筆預算往常能夠再添加80臺虛擬機。



最小環境支持多少個節點?最大支持擴展到多少節點?

       目前已知的超融合產品中,最少的能夠支持2個節點部署,若是每一個節點是1U,那麼2U的機架空間就能夠生成幾十臺虛擬機,並且徹底物理冗餘,具有最高的可用性。目前衆多的小型用戶環境多少兩臺高端服務器,承載整個服務器虛擬化環境,也就說若是超融合產品不綁定硬件的話,徹底能夠作到100%硬件利舊。

       IT環境總有一天會長大,那麼咱們但願超融合基礎架構可以始終伴隨企業成長,據我所知,目前的超融合產品最大的擴展節點可能是64個,也有個別的提供N個節點擴展。

集羣擴展性

       目前超融合產品在節點部署上可能是集中在同一個數據中心,而也有個別廠商能把超融合節點的集羣分佈在廠區之間,樓層之間,甚至是同城100千米,那麼這就先天具有了容災特性,要知道客戶往常須要單獨採購高端存儲才能作到的。

產品擴展性,這裏有兩個注意方面

       第一個方面和以前產品的分類有關,那就是超融合產品的綁定程度。若是多數硬件組件由廠商提供,那麼未來擴展時候只有一個渠道,一個價格可接受,須要額外注意產品組件的priceslist分項報價,連帶的服務費用以及每一年Renew費用。固然若是選擇了產品分類中第四種,那麼就無需這種顧慮,由於純軟件廠商往常不會特地強調硬件。

       第二個方面,這方面是存儲空間的擴展。超融合產品中可能是橫向擴展的,那麼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CPU,RAM,端口,磁盤的擴展相對也是有限的,一旦任何組件到達瓶頸,那麼你只能被動接受再增長一臺服務器來擴充性能或容量。不過,這些組件中往常增加最快的仍是存儲空間,磁盤空間的消耗幾乎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一旦到達上線,客戶往常須要的不只僅擴展一臺服務器和磁盤,同時連帶的還有Hypervisor許可,超融合分佈式系統的許可…..等等,尤爲是對於那些已經曾經購買了外部存儲的客戶來講,更是無奈到了極致。

       慶幸的是,各別的超融合產品提供縱向擴展,也就說容許超融合節點的屁股後面接入外部存儲,DAS,SAN,或NFS等,那麼越是在後期,越是能體現到回報率的優點。


好了,我腦子裏目前就想到了這些,後續有的話我再補充。

j_0057.gifj_0057.gifj_0057.gif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