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看了一個帖子,lz說她或是他到美國讀大學四年了,到如今上課仍是很難聽懂,下面就有大量跟帖表示遇到知音的,說:你們都覺得出了國英語就天然而然倒背如流了,而懷揣着三腳貓英語,羞愧滴不敢告訴他們:姐在這聽不懂老師講課,看電影只看畫面,姐只跟中國人來往…… 大部分人可能會有和我同樣的想法----能出國的人,每天泡在英語環境中,英語確定是據說讀寫樣樣精通。 我抱着一樣美好的願望,期待着本身的英語水平出國以後呈冪次方成長。 一個月後,發現我錯了 個人英語大概是這樣一個水平,你們能夠作一下參考。應該把水平改說成我得到過的英語相關成績,由於如今看來它們根本不能劃等號,大一公共四級考了598,大二六級考了620,大三上學期複習一個星期考過了BEC高級,大三下考GRE,英語專業的專四專八都一次性經過。 Discovery① 關於平常表達 我發現,我來英國一個月了,跟他人的對話中使用到的仍是以前掌握的簡單又基本的詞彙,順暢表達本身的想法仍是很……,咳咳。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英語同中文,很多單詞都有同義詞,或是表達相近意思的短語,此路不通,可走他道。 例如,那天,咱們準備把堆滿碗碟的推車從客廳推到廚房去,由於擔憂一移動摞在一塊兒的碗碟會掉下來,因此提早取了幾個出來,一塊兒幹活的德國義工就問我在幹嗎,我想說這些碗碟不穩定,會有掉下來的危險,但怎麼都想不起來「穩定」用英語怎麼說,只好換着告訴他,"These bowls ain't in a balance." 雖然這是一個徹底不正確的表達方式,可是說出來對方也能懂。 See?就是咱們不少不會表達的詞彙,換一個簡單的詞彙,表達一個大概,他人也會理解的。 還有,我燙傷以後,有人關心我用藥了沒,我不知道"抹"用英語怎麼說,就用了put some cream,心想說我在皮膚上放上去點藥膏,跟塗的效果的也差很少嘛。後來查字典發現用put或apply表達塗抹還都是正確的呢。 印象深入的一次,咱們的houseparent,名叫K,一你們子的事她都要面面俱到,大到購買一切咱們須要的東西,小到惦記着n個衛生間之一的廁紙快用完了。有次快臨近下班,她滿臉疲乏地告訴我她很累,那時我衝上心頭地想對她說,「你可真是太辛苦了!」 可是就不知道怎麼用英語表達,我微微轉過頭,雙眼充滿憐惜地看着她,但願能給她一絲絲安慰,其實內心小人在咆哮啊:"你可真太辛苦了!"到底用英語怎麼說啊!!!!!!!!! 再舉例說,咱們天天要在house裏打掃衛生,幹活以前要分工,eg:表達掃地,擦桌子,拖地,收拾桌面,以上出現的動詞均可以用一個動詞do來代替,後面加上具體的對象,或者更簡單的直接說do the living room,就把一個屋子裏的活全都歸納了。 這也是爲何不少真正出過國的人英語表達能力仍是不上升的緣由之一,自我表達時遇到不會說的詞彙換一些其餘簡單的詞彙或短語就解決掉了,他人表達時聽到正宗地道的表達方法真巴不得手邊有紙有筆能夠記下來,我就常常有這樣的衝動。但是隻在耳朵過這麼一遍,除非印象十分十分深入的,基本都從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了。 等到下次遇到相相似的場景,心頭一緊,哈哈,終於能夠把那個前幾天才學到的地道表達派上用場啦,可仍是要糾結下究竟是以Did you…?開頭仍是Have you…呢 哎,算了吧,最後脫口而出的仍是本來就會的那個簡單詞彙。 Discovery②咱們須要怎樣的詞彙量 先講一個我犯的笑話。 在咱們house裏,每次吃飯都是你們圍坐餐桌,靜等houseparent K在一旁服務。咱們早飯都是把切成小塊的不一樣水果混合穀類,再加酸奶或牛奶,穀類品種繁多,分別裝在大玻璃瓶,K會依次問每個人想吃哪種。 第一天,我徹底不知道那些穀類的名字,只好用手指某一個別人已經要過的,說我要同樣的。 當天晚上我就決定學學這些穀類的名字,工做完我特地溜到儲藏室盯着大瓶子上的標籤看了一個遍,緊緊記住了我想吃的那一個。 次日早上吃早飯,等啊等,終於輪到K問我了,我正襟危坐,以洪亮的嗓音飽滿的音色告訴K: May I have some rice,plz?? 她,愣,住,了 What??她反問道 我難道說得不對麼,我昨天晚上看得清清楚楚;瓶子標籤上寫的就是Rice啊,我發音不許嗎?? 正準備調整狀態再次告訴她Rice時,她舉起了那個我念了一夜的瓶子,說,Ah,Darling!it's brownflake. 請,不要笑俺; Rice是大米,我知道的,可是看標籤上那麼寫,我就真相信裝在裏面的那種穀類也叫Rice,卻不知那瓶子之前是裝大米的,後來沒有換標籤,讓我鬧了個大笑話。 要知道,我背Gre詞彙以前可被告知,這是實用殿堂級別的。悲劇的是備考完沒多久我就把那些曾經機械背誦的單詞騰出大腦了。 由於不用,因此忘得快。 要說來這邊以後最大的進步,是名詞詞彙量的增長。 我從我照顧的孩子,其實也不算孩子,18歲。我從她身上學到的最多,她天天早上見到我,都會把個人髮型,以及身上穿的,戴的東西從頭到腳用英語描述一遍,形狀顏色質地鉅細無遺,我所以知道劉海叫fringe。 以前總以爲衣服嘛,不就是clothes,如今知道jumper,top,jacket,blouse,dressing,suit,sweater,shirt來表達不一樣類別的衣服。 看見一個物品,能叫出來它特定名字,算是國內英語單詞學習上的雞肋,也難怪,咱們多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各類形似,同義動詞的辨析還有一個動詞短語eg:pick up十幾個意思的記憶上面。 還記得,兩年前的一個晚上,那天仍是我生日,咱們全班爲準備專四加晚課,我被分配講一個詞彙辨析題,選項是renew restore refresh rejuvenate,講完一遍同窗還有疑問,後來我就搬着厚厚的牛津辭典上講臺上辨析舉例子,說了大概半個小時。 想一想那個夜晚的詞彙辨析留給個人惟一印象就是,我20歲生日的那個夜晚,我還在上課!!!! 那麼怎樣來記憶這些生活中經常使用單詞呢? 之前在國內住外國人的沙發,我遇到聽不懂的食物名稱,他們都會跟我說說食物的原料,製做工藝等,這樣也就抓得**不離十了,可是到了大不列顛,我對一個食物pardon一下,他們給我把材料一解釋,我只能更迷糊。 因此,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我天天吃的都是我不知道名字口味奇特的食物。我會問那些孩,"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小孩blahblah一說我才知道。 咱們天天吃的cheese有七八種,給麪包上抹的各類spread有十幾種,每天見,頓頓吃,也就都記住了。 說到底了,也就是重複,要強調的是高效重複——創建實物與英語單詞之間的直接對應,而不是經過英語單詞記住其中文意思,而後看到實物反射到中文意思,再聯想到對應的英文單詞。 行之有效的一個辦法就是,英英詞典,我推薦正在用在線詞典http://oald8.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有純正的英美音對比),這樣能夠省掉在實物和單詞之間搭建一座中文橋的麻煩,由於不知道中文意思,看到實物也就能鍛鍊得條件反射出英文了。 Discovery③ 多聽就必定有效麼 以前在備考BEC高級的時候,我有過一段猛練聽力的日子,基本上只要醒着的時候耳朵裏都在聽BBC,效果讓我很驚喜。 前提是,我在反覆聽,一段新聞,從剛開始徹底聽不懂,到聽了十幾二十遍大概能聽個大概,但還有個別單詞抓不住,直到看到對照文本聽清每個單詞,我纔會換下一段音頻。那段時間雖然不長,但讓個人聽力有了很明顯的提高。 再說前幾天,咱們學校的幾個同事一塊兒出去看電影,他們三個來自德國,一個匈牙利,都是英語非母語。 那天看的Bourne Legacy,我只能說:我最喜歡最後一段飆車的戲段,看得我好過癮吶,爲嘛?? 由於基本上沒有對話,都是動做戲。 在我提早查看網上內容簡介的狀況下,看一場全英文的電影,我仍是好掙扎。 並且,我前幾天查了下,才知道看的那場亂七八糟的電影叫諜影重重4,哎,我真的是把它當成無名小電影看的,要知道這麼有名,當時真不該該在電影院犯迷糊的。 我在國內看英文劇或電影時習慣性地會盯着中文字幕,無字幕電影簡直就是折磨,到了國外,又不是穿過了時空隧道或是吃了聰明藥丸,理所應當地仍是對一場無字幕電影表示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 以上兩種都是在聽英語,且都是沒有字幕和提示的聽,爲何前一種訓練會讓我提升,然後一種只是我花了9英鎊去看的一場熱鬧呢。 我本身,暫且把它們概括成有效聽力和無效接收。 各國語言在表達時會發出不一樣的音域頻率,世界上能引發聽覺的聲波頻率主要在20~20000赫茲之間。世界各國的語言都有不一樣的頻率。據測定,中文,法文都是音域在2000赫茲如下的低頻率語言,而英語則是音域在2000赫茲以上的高頻率語言。從小咱們聽慣了中文的低頻率語言,造成本身優先頻率帶,聽其餘音域的能力則須要第二次造成。 而在反覆聽同一段音頻的時候,就像曾經一個美國著名的推銷大師在一次演講中,用一把小錘堅持不懈地敲打一個巨大的鐵球,剛開始會紋絲不動,但始終朝着一個點施力,持之以恆。就算前幾回聽完以後感受沒有也沒任何進步,也請不要放棄,這是在一點點積累有效聽力。簡單的事情重複作,就會產生累積效應。當一小錘、一小錘的力量積累到必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讓鐵球動起來,這就是專一的力量。 前段時間在收拾房間的時候,我開着bbc radio,語速快,各類口音,再加上我沒有用心聽,因此就算聽一天,雖然有量是24小時,可是生詞各類多,聽一遍,嗖的過去,連生詞讀音都沒記住更別說去學習那些生詞了,故乘以質量0,收穫等於0。 我這兩天摸索出一個對我來講蠻有用的方法,想提升聽力的同窗也許值得一試。 看bbc的短劇,一集大概二十多分鐘,條件是剛開始要無字幕,而後能夠調出英文字幕,強調:不要中文字幕。 我在這邊能夠用BBC 的iplayer在線看,好處在於能夠設置字幕的顯示。我之前用過的射手播放器貌似是有這種設置字幕的功能. 若是剛開始以爲一下半個小時的信息量過大,能夠用時間劃分,五或十分鐘爲一段,把一段徹底搞懂以後能夠進行下一段。 我第一次這樣作的時候,看了10遍,懂了50%,而後點擊顯示字幕,對照着英文,我能懂75%,剩下的就是生詞和地道表達的問題了,二者各佔一半,好比說我聽到train這個單詞,跟火車沒任何關係,後來查了英英辭典才知道它還有[裙子後襬]的意思,這也就回到剛說的第二點詞彙量的問題上了。有時熟語裏每個單詞都懂,但就是不理解,就像中國成語同樣,幾個簡單的單詞組合在一塊兒就有了另一層意思。 想一想看每次聽新聞學到的單詞都是爆炸,恐怖,槍擊,示威之類的生活中不多用到的單詞,看短劇的好處在於經過畫面和劇情的提示,咱們能夠猜想某些表達,更關鍵的是,其內容更接近生活,幫助創建更多生活場景的應對,並且是條件反射式的。 神奇的專一的力量,訓練幾天,我有感受聽現實生活中的對話更清楚了。 我這麼笨,均可以進步,相信你們必定會比我作得更好。 爸媽一直認爲個人英語很無敵,說個人英語到這邊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我真的很羞愧,很難說出口告訴他們我以上所述的殘酷事實。得瞞着他們纔不會把他們對個人期待擊落一地, 不,過,讓人值得欣慰的是,我如今堅持天天記單詞,練聽力,一點一滴微小的積累跟進步會讓我離那個完美的境地愈來愈靠近,或許半年或一年後,我能夠把這個看似遙遠的目標一點一點變成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