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8 月 9 日,埃裏克·施密特(Eric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會上首次提出了「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一轉眼十年過去了,它的發展勢如破竹,不斷滲透當代的 IT 市場。
雲計算被視爲繼 80 年代大型計算機到客戶端-服務器的大轉變以後的又一次革命,爲咱們帶來了工做方式和商業模式的根本性改變,進而成爲推進企業創新的引擎。2013年,Pivotal 的 MattStine 提出了雲原生(Cloud Native)的概念,憑藉其優良的可伸縮性,雲原生應用和服務也愈來愈受到青睞。
爲了統一雲計算接口和相關標準,2015 年 7 月隸屬於 Linux 基金會的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應運而生。談到 CNCF,首先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經過技術優點和用戶價值創造一套新的通用容器技術,推進本土雲計算和服務的發展。CNCF 關注於容器如何管理而不是如何建立,由於若是沒有一個成熟的平臺去管理容器,那麼大型企業沒法真正放心接受並使用容器。
基金會自創立以來名下已經管理了多個雲端原生技術項目,包括:安全
– Kubernetes :集羣中管理跨多臺主機容器化應用的開源系統;服務器
– Prometheus :專一於時間序列數據,爲客戶端依賴及第三方數據消費提供普遍集成支持的開源監控解決方案;負載均衡
– OpenTracing:與廠商無關的分佈式追蹤開源標準;框架
– Fluentd:建立統一日誌層的開源數據收集器。分佈式
另外,2017 開年以來基金會新接納了五個項目:微服務
– Linkerd:爲微服務提供可靠性支持、自動化負載均衡、服務發現和運行時可恢復性的開源「服務網格」項目;性能
– gRPC:現代化高性能開源遠程調用框架;搜索引擎
– CoreDNS:快速靈活的構建 DNS 服務器的方案;雲計算
– containerd:將容器運行時及其管理功能從 Docker Daemon 剝離的鏡像管理和容器執行技術;日誌
– rkt:幫助開發者打包應用和依賴包,簡化搭環境等部署工做,提升容器安全性和易用性的容器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