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27747190spa
1、惟物論(三觀兩原理一方法論)10個原理code
一、三觀:物質觀、意識觀和實踐觀blog
①物質觀:繼承
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係原理:get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和變化之中,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不存在的。class
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原理:基礎
區別: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原理
聯繫:靜止是絕對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循環
只認可靜止而否定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認可絕對運動而否定相對靜止則致使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運動的物質與時間、空間的辯證關係原理:方法
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或伸張性。空間的特色是三維性,即具備長、寬、高三度。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時間的特色是一維性,即一去不復返的性質。
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一方面,物質運動老是在必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離開了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另外一方面,時間和空間也離不開物質的運動,離開了物質運動的時間、空間一樣是不存在的。(人的時間觀念既有相對性又有可變性)
時空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係原理:
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是指時間和空間做爲運動着的物質的存在方式是客觀實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所謂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是指時間和空間做爲運動着的物質的存在方式又是客觀具體的,它因物質具體形態和運動速度的不一樣而不一樣,於是是相對的。
時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辯證關係原理:
時空的無限性是指物質世界的存在方式和發展的持續性是無限的,物質世界具備永恆性。時空的有限性是指物質存在的各類具體形態在時間和空間上又都是有限的。
②意識觀:意識的能動性原理:
第一,在認識世界過程當中,意識不只能夠反映事物的現象,並且能夠經過抽象思惟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過程當中,意識具備指導性。意識能夠經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意識的這一能動做用具備兩種不一樣的性質:其一,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令人們的實踐活動得到成功;其二,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令人們的實踐活動遭到失敗。意識的這一做用是意識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
第三,意識可以副作用於主體,影響人的生理過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悅,對於其身體健康情況有重要影響。
③實踐觀: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係原理;自在世界與人化世界的辯證關係原理。
二、兩原理:
①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②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辯證惟物主義主張世界統一於物質,是指統一於全部物質形態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客觀實在性;世界的統一是無限多樣的統一,是包含着質的差異的統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運動和發展的充滿聯繫的統一。
三、一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辯證法(一個核心,兩大特徵,三大規律,四對範疇)23個原理
一、一個一是指一個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辯證關係原理;
②矛盾的廣泛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係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係原理。
④矛盾是事物發展動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統一中得以存在和發展。
第二,矛盾雙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從對方那裏吸取到了有利於自身的因素,從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進中共同地獲得發展。
第三,矛盾雙方相互貫通,規定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
第四,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否認、相互鬥爭,推進事物的發展。矛盾的鬥爭性首先引發事物的量變,一旦矛盾雙方的鬥爭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會引發事物的質變。
⑤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係原理。
二、兩個二是指兩大總特徵:聯繫和發展
聯繫:
①世界是廣泛聯繫的原理(聯繫的含義和特徵);
②總體與部分的辯證關係原理;
③系統與要素的辯證關係原理。
發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打敗舊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具備存在的必然性和前進性,於是具備強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脫胎於舊事物的母腹,它對舊事物採起了揚棄的態度,具備舊事物所沒有的優越性;社會領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獲得人民的擁護、支持。
②尊重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原理。
③惟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原理:世界的發展是無限的,而每個具體事物的發展是有限的,世界的無限發展是由無數個事物有限的發展過程的集合而成的。
三、三個三是指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認之否認規律
(1)質量互變規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把握事物的度,能夠全面而深入地認識事物,作到胸中有數,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統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咱們在實際工做中掌握「適度」的原則,不能隨意超出事物所容許的範圍。
②質變和量變的辯證關係原理;
③改變了物的量的結構引發質的飛躍的原理。
(2)否認之否認規律:
①確定和否認的辯證關係原理;
②辯證的否認觀的原理:
第一,辯證否認觀認爲,事物否認的根源存在於事物的內部,否認是事物的自我否認。
第二,辯證否認觀認爲,否認的實質是揚棄,否認是批判和繼承、克服和保留的統一。確定和否認相互滲透,確定之中有否認,否認之中有確定。
(3)對立統一規律(又叫矛盾規律)見一個一。
四、四個四是指四對範疇:緣由與結果,現實與可能,必然與偶然,現象與本質
①現象和本質;②必然與偶然;③緣由與結果;④現實與可能。⑤形式與內容
3、認識論(三個一,一觀一論一方法)10個原理
一、一觀——真理觀
①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原理;
②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係原理;
④真理的價值性與客觀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備客觀性又具備價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觀性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對客體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觀隨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價值性是從真理對主體的意義和效用上考察,是對真理的做用、意義、功能的揭示和反映。第四,真理的價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觀性爲基礎的。
⑤價值的主體性與客觀性的原理:
價值既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價值的客觀性表如今:價值必須以客觀事
物自己所具備的屬性爲現實基礎,人的須要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價值的主體性表如今: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是否能實現價值的知足要以人的須要爲基準,另外,同一客體對於不一樣的主體的價值知足帶有主體的個性特徵。
⑥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原理(實踐標準的肯定性和不肯定性的辯證關係原理)。
二、一論——認識論
①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③實踐和認識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所謂具體的統一,是指認識、理論要同必定時期、地點、條件下的具體實踐相適應。認識、理論要根據具體實踐不斷地補充、豐富和完善。所謂歷史的統一,是指認識、理論要同不斷髮展的實踐相適應,要根據實踐的變化而變化,不能落後於實踐。
④認識過程的反覆性與無限性: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致無窮,這是認識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無限發展的全過程。
三、一方法——辯證思惟方法。
注意:辯證思惟方法、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做用
4、惟物史觀(社會發展的因素、規律、特色和動力)15個原理
一、因素:
①人口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②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③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二、規律:
①生產關係必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原理,從屬)。
②上層建築必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原理)。
三、特色:
① 會形態更替的多樣性與統一性的原理;②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原理;③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原理。
四、動力:
①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②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③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④科學技術是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⑤人民羣衆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⑥社會革命和改革推進着社會發展;
注:本章還有一個原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意義總結
1、惟物論的方法論意義:
一、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做爲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發展變化着的客觀實際出發,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按照客觀世界的原本面目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觀成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客觀規律辦事。
二、要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一(也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其一,在認識世界時,因爲規律隱藏在事物的內部,咱們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認識、把握事物的規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時,咱們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實踐目的的須要改變規律賴以起做用的條件,從而限制和防止規律的有害做用,利用其有利做用。
2、惟物辯證法的方法論意義:
一、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客觀、廣泛存在的,要正視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備特殊性,要全面地具體地分析矛盾;用不一樣方法解決不一樣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決矛盾時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點、抓關鍵、看主流。
二、尊重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原理的方法論意義:要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一(也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三、惟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咱們在實踐活動中應該作到與時俱進。
四、改變了物的量的結構引發質的飛躍的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咱們在實踐活動中應該既要看到量變又要看到質變,注意特殊量變引發的質變。
3、認識論的方法論意義:
一、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
堅持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必須堅持辯證惟物主義的真理觀,努力作到以正確的理論爲指導,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作到堅持和發展的統一。
二、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做爲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發展變化着的客觀實際出發,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按照客觀世界的原本面目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觀成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的任務不只在於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是辯證統一的。認識世界是爲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決定了理論與實踐必須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達到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
4、惟物史觀的方法論意義:
一、要尊重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二、要尊重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
三、要尊重人民羣衆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
四、要尊重社會存在的第一性,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