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公路起源

1992年,參議員、前任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提出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法案。1993年9月,美國政府宣佈實施一項新的高科技計劃――「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旨在以因特網爲雛形,興建信息時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全部的美國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資源。
 
因信息高速公路而來的時尚——蘋果iPad 因信息高速公路而來的時尚——蘋果iPad
信息高速公路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首先開始的是美國。其概念是1992年2月美國總統喬治·H·W·布什發表的國情諮文中提出的,即計劃用20年時間,耗資2000~4000億美圓,以建設美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NII),做爲美國發展政策的重點和產業發展的基礎,倡議者認爲,它將永遠改變人們的生活、工做和相互溝通的方式,產生比工業革命更爲深入的影響。而將NII寓意於信息高速公路(ISHW),更使人聯想到本世紀前期歐美國家興起的高速公路的建設,在振興經濟中的巨大做用和戰略意義。
 
 
建設國家信息基礎結構(NII),既有賴於全球信息技術的微電子、光電子、聲像、計算機、通訊等相關領域的突破進展,也有賴於各國政府根據各國國情所做的決策。美國是在已具規模的有線電視網(家庭電視機經過率達98%)、電信網(電話普及率93%)、計算機網(聯網率50%)的基礎上提出的,構想以光纖幹線爲主、輔以微波和同軸電纜分配系統組建高速、寬帶綜合信息而使網絡,最終過渡到光纖直接到戶。因爲網絡具備雙向傳輸能力,於是全網絡運行的廣播、電視、電話、傳真、數據等信息都具有開發交互式業務的功能。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