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人】蓋雅工場章新波:10餘年 To B苦行之起承轉合,差別化定位會帶來長期紅利

image

微信

文| babayage 架構

編輯 |笑    笑併發

蓋雅工場建立於2009年,10餘年一路走來,技術轉型、環境變遷、競爭升級……挑戰源源不斷,但深諳定位之道的章新波始終堅守着「科技讓勞動力更高效」這一核心價值,讓蓋雅工場成爲了華潤、GAP、雅詩蘭黛、阿爾斯通等世界級企業的長期選擇。工具

**起:錨定差別化優點
**優化

小公司也能拿下阿爾斯通spa

2009年HR軟件的市場情況:世界級品牌考勤軟件大幾十萬至百萬不等,國產軟件頂天3~5萬,僅蘇州便有17家HR軟件企業,沒見誰大富大貴,也沒見誰食不果腹。對象

面對這樣一個典型的「巨鯨+小蝦」式封閉穩定生態,眼前看不到明顯的變革機遇,章新波建立蓋雅工場天然招來很多質疑:「這行業有什麼可作的?苦逼複雜不掙錢。」blog

當同行們還在優化考勤機的故障率、大部分考勤統計只能作到半自動,章新波卻看到了勞動力管理的全新時代正迎面而來,「人口紅利會消失,勞動力成本將快速增加,經過技術手段優化勞動力管理、下降用工成本,將爲企業創造巨大價值」。ip

章新波爲蓋雅工場制定了明確的差別化優點:資源

  • 第一,瞄準同行廣泛不肯作的複雜用工、複雜考勤場景,既能規避同質化,又能凸顯技術價值;
  • 第二,服務成果必須可量化,要從「考勤」的功能價值根本性升級爲「成本優化」的經營價值,「跳進CFO甚至CEO的視野中」,併爲此明確了用戶畫像——藍領、灰領這類產出明確的用工類型,便於準確度量服務價值;
  • 第三,作產業鏈的零組件,不貪大求全,以合做形式爲同行的客戶提供優質服務——這爲早期的蓋雅帶來了多家客戶;
  • 第四,定位實戰中最關鍵卻也最難堅決執行的用戶定位:將中大型客戶鎖定爲目標客戶,決不妥協。

初次創業者或多或少都會嘗試描摹目標客戶畫像,但面對生存壓力,能不偏不倚堅持客戶定位者少之又少。說到底,初創To B企業,可怕的不是一窮,而是二白:無品牌,無案例,「眼高於頂的大客戶瞧得上你?」但章新波硬是死撐着客戶標準,直到贏來了本身的第一位客戶:法國阿爾斯通,世界500強。

彼時的阿爾斯通,苦惱於勞動力管理精益度不足帶來的浮虧,做爲運輸工具製造商,全部產品都是非標,工期動輒三五年,時不時出現「簽單時覺得賺了交付時發現賠了」的情況。蓋雅打動對方的,正是章新波規劃出的差別化價值:「其餘人都是‘您須要什麼,我來作’,咱們是‘您應該這麼作,咱們能幫您作’,其實解決方案在傳統模式下已經很是成熟,無非須要咱們將其軟件化、工具化、系統化,但咱們的競爭對手就是不肯意作這件事。」

Tips.章新波的訂價方法

  • 訂價大約爲「客戶3個月可收回成本」。
  • 國內客戶不肯接受「以效果比例提成」的收費模式,但海外市場能夠嘗試。
  • 對於明星客戶一定要以價格換成單,但價格只是輔助手段,越是明星客戶越在乎實效。

承:升級技術、迭代形態

以萬變延承不變核心價值

堅持兩個字,脣齒一張一合,可只有走過漫長征途的人才知道,爲了堅持要作出多少改變。

蓋雅10年來堅持只作產業鏈的零組件,不盲目擴張,不貪圖求大,深耕於勞動力管理軟件和人力資源管理軟件行業——可軟件兩個字,自己即是無窮變化,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爲蓋雅帶來巨大的挑戰,讓章新波印象最爲深入的有兩次:

第一次,從微軟體系全面轉型爲開源體系。人,不可能所有換血,只能高成本培訓;事,不可能擱置不幹,只能邊服務邊升級。蓋雅就像一列火車,一邊維持着高速行駛一邊將動力系統換個了遍,箇中難度可想而知。

第二次,移動互聯網興起,蓋雅果斷擁抱,卻迎頭撞上了兩大難題:OA、ERP、CRM基本不會遇到併發量帶來的壓力,但蓋雅天天早晨8點百萬使用者在線打卡,一個作To B的企業還要撓頭於To C企業纔會發愁的架構問題;其次,彼時山寨機、雜牌機橫行於世,「小青椒」「小辣椒」們帶來了海量的適配性挑戰,作仍是不作?章新波心裏的「拙」勁讓蓋雅選擇直面挑戰,「若是要變1萬件事才能堅持住你最想堅持的事,那就變個到位,變個完全」,儘管投入了不菲的研發成本,市場端給出的反饋足以值回票價:「競標的時候基本不用比誰適配得更好,隨便找一臺手機,就比誰能裝得上,蓋雅的成功率遠遠甩開競爭對手。」

若干年後,章新波將「All In移動互聯網」這一步視爲成長分水嶺,以前,蓋雅是後起之秀,挑戰者;以後,蓋雅在中國市場已經成爲「勞動力管理」的領軍級企業。

image

轉:出海,併購

場景在哪,蓋雅就在哪

愈來愈多的To B服務企業開始聚焦行業解決方案,蓋因同行業企業運營模式、流程、資源結構有諸多類似之處,便於功能沉澱、產品迭代。

但對於蓋雅而言,行業並非場景的同義詞,10年來,太多行業經歷過技術升級引起的供給側改革,行業勞動力模式劇變的案例俯首皆是。做爲勞動力管理專家,章新波對此早有洞見:「蓋雅始終緊盯着勞動力的流向,產業會升級,技術會革新,但4億藍領勞動力不會憑空消失,基礎的崗位需求也不會瞬間迭代。工人從製造業到服務業,蓋雅就跟到服務業;崗位從中國流向海外,蓋雅就跟到海外。」

如前所述,在堅守價值定位的章新波看來,表面的戰略轉移本質依舊是戰略聚焦,「緊緊跟定蓋雅最具競爭優點的戰場」。拓展海外市場註定波折很多,熟悉瞭解當地的法律、規則,應對與國內大相徑庭的用工文化,將凡此種種沉澱配置進系統,「相比之下語言是最好解決的問題」。

除了出海,併購也成爲了蓋雅拓展業務規模和服務場景的有效手段,但對於併購,章新波始終保持着高度警戒,對併購對象與蓋雅核心價值的同頻度有着極高要求:「併購易勤,對方是政企板塊的勞動力管理供應商,用工場景和勞動力類型與蓋雅高度重合,但文化又有着很大不一樣,蓋雅嘗試過接觸這些客戶,發現連溝通語言都有很大差異,因此決定經過併購來打進這一市場;併購藍燈理由相近,連鎖五星級酒店是靈活用工的重要場景,工做人員的產出價值又很明確,與蓋雅的差別化價值一脈相承。」

Tips.國際巨頭?國內大企?

  • 國際巨頭在某個區域市場運做相對獨立,須要解決的問題也比較明確,實效是他們最在乎的事情。中國大企業的採購行爲偏向於「不犯錯」,不少次蓋雅止步於競標調研的第一個問題:「請問貴企在全球範圍內的行業排名」。
  • 但在海外市場,國際企業就不那麼好打交道了,不少企業都施行全球統一採購,好比迪斯尼、香港賽馬會,「真搭不上話」。

合:打造生態 or 擁抱生態,這是一個問題

科創人:您曾經表示過蓋雅不會輕易嘗試作PaaS,是出於怎樣的考量?

章新波:蓋雅工場很難去作PaaS,對於開放我一直保持謹慎觀望的態度,開放這件事既要有對外部環境的準確判斷,也要對本身的心胸有準確判斷(笑)。在中國不少有研發部門的企業都有一種「why not me」的特質,爲何我不本身作着試試?在這種風格主導的市場中盲目作 PaaS不見得是一件理智的事。

我對泛泛之交的生態興趣不大,仍是願意相信歃血爲盟的親密關係,併購、股權關係,核心利益一致才能並肩前行。

科創人:那麼您如何判斷整個勞動力管理行業將來發展處完整生態的可能性?釘釘、企業微信都在必定程度上涉足了這個領域。

章新波:分兩面說,第一,我認爲釘釘、企業微信的關注點在於入口,蓋雅和兩家都有很好的合做關係,而且我認爲蓋雅專長的細分領域並非巨頭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好比可口可樂這個級別的公司,他的採購清單裏像咱們這種企業有幾十家,它選擇釘釘仍是企業微信基本不會考慮到蓋雅,咱們纔算老幾?第二,若是巨頭真的打算下手,那好像也不是擔憂就能夠解決的問題,分分鐘被幹翻掉呀(笑)。

對於行業將來的發展趨勢,我傾向於巨頭會肩負起打造生態的責任,咱們要作的是擁抱它,而不是培育一個獨立生態。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