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是如何招聘到多隆這樣的牛人的?(轉)

該文轉自:https://www.sohu.com/a/210041865_124987   (原文發佈時間:2017-12-12 18:14)程序員

對將來感到迷茫的朋友能夠讀一下,能夠對我的職業規劃起必定做用。編程

 

 

熟悉阿里的人,也必定知道「蔡景現」這我的。服務器

蔡景現,花名「多隆」,阿里內部公認的技術大牛,在阿里內網上,他被貼的最多的標籤就是「神」。性能

有多「神」呢?學習

聽說從03年到07年,淘寶搜索引擎就是他一我的在寫,一我的在維護,並且這還不是他所有的工做。也就是說,別人須要一個項目組、甚至一個公司來作的系統,多隆一我的完成了。搜索引擎

在技術上,他已經達到了「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化境,解決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就是直接看源代碼。常常是別人都還不知道怎麼着手的問題,次日他說已經看了源代碼,改下哪里哪里就行了。同事照着他說的作,果真。職業規劃

有一次團隊解決一個服務器無故崩潰的問題,搞了前三還沒找出緣由,去請教多隆。多隆只用了三分鐘就給出了正確答案。3d

一來二去,「神」的頭銜不脛而走。blog

有人把多隆「成神」歸功於阿里巴巴的名氣,但實際上,多隆做爲淘寶初創團隊的三名工程師之一,在2000年加入阿里時,淘寶的體量還很小,在市場上也很不受待見,這樣的解釋顯然不太貼切。索引

多隆之因此成爲「少林掃地僧」同樣的存在,更重要的緣由在於他對於編程技術的專業以及專一。

據阿里內部員工透露,多隆不善交際,不常分享,他的興趣就是寫代碼,天天除了吃飯上班,就是寫代碼,一寫就寫了十八年。即使偶爾外出,他也會帶着筆記本,對着屏幕上的黑框,寫代碼,解決問題。

雖然被全部人視爲神,但他真的由心底以爲本身是一個凡人,他作得最多的就是默默坐在工位上,鑽研技術,想着用各類方式提高性能。

阿里的同事這樣評價他:「在他的字典裏,沒有不值得去解決的問題,也沒有不值得去學習的技術。當他沉浸在他的程序世界時,外界的人和事很難打擾到他。這絕對是一個比你聰明、還比你努力的人。」

很神準。

專一作一件事不難,專一作一件事十八年就沒幾我的能作到了,更況且這件事是寫代碼。

1999年馬雲創立阿里巴巴時,只有50萬初始現金,能夠說一貧如洗,那些真正的精英、名校的,都去500強拿高工資了,根本不會跟他一個月500塊錢工資過苦日子打地鋪創業。不由要問,馬雲創立阿里之初,是如何將多隆這樣的牛人歸入麾下的呢?

在後來的屢次演講中,馬雲透露了一個真相:包括多隆在內的、現在你們喜歡稱其爲阿里「十八羅漢」的團隊,其實當初不過是一個草臺戲班。你們都只是普通人,只是經歷了一些事情,各方面能力漸長,才成了如今的「大牛」。

多隆並不是天生的「千里馬」,他只是隨着阿里這片「草原」逐漸豐盛廣袤,在馳騁中不斷磨練,成長爲了千里馬。

知乎上有位答主總結得很好:「走完兩萬五千裏的小兵成爲了老革命,而不是先成爲老革命再走兩萬五千裏。」

我在職業諮詢過程當中,常常會碰到這樣一類客戶,他們糾結的問題不是職業發展如何更快更好,而是該跳槽到什麼樣的公司去:大公司仍是小公司,初創團隊仍是成熟企業?

他們天天都在想着跳槽這件事,試圖以這樣的方式得到職業生涯的成功。在他們的認知裏:職業規劃最重要的是選對平臺,我的職業生涯能不能取得成功,與企業命運氣數休慼相關。企業成功,我的就能平步青雲;企業折戟,我的就會淪爲「覆巢之卵」。

咱們不能將他們這一想法簡單地歸結爲「投機主義」,這背後其實隱藏着更深層次的價值取向問題,而每一個人的價值取向都不盡相同。

但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跳槽到什麼樣的公司,並不能決定一我的的職業生涯發展高度。

現成的例子:自阿里創立至今,出入其間的程序員可說難計其數,但可以達到「神」級的,彷佛只多隆等寥寥數人。對於更多的、那些名不見經傳的程序員,難道是阿里巴巴發展得不夠好嗎,顯然不是。

多隆「成神」,不只由於他選擇了馬雲,選擇了阿里巴巴,更重要的是他對於組織承諾和自我生涯承諾的高度認同。

這裏咱們要提到一個理論模型,即生涯雙贏象限理論模型:

能夠看到,這一模型由兩個維度四個象限構成,一個維度是我的對本身的生涯承諾,即我的對本身所選擇發展方向的忠誠度,很好理解;另外一個是對組織的承諾,就是對組織的忠誠度,也就是要認同組織,選擇以後就要盡心盡力,與組織共進退,同時要抵禦住外界誘惑。

第一象限是我的和組織契合度最好的,處於這一象限的人,會感到如魚得水,前途不可限量,多隆即屬於此象限內的人;

位於第二象限的職場人雖有能力,但不認同組織,這樣的人隨時均可能離開,從組織的角度來說通常也應慎用;

屬於第三象限的人工做效率低下,多數人是在混日子,承擔能力有限,是職場「迷茫一族」所處的象限。他們既不認同本身的工做內容,對本身的職業定位和目標也沒有明確的認識,在焦慮和惶恐中日復一日,痛苦又無助。想要破除這一困境,一個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諮詢就顯得尤其必要。

第四象限的人大可能是初入職場的新人,處於試錯階段,會根據具體狀況作相應的調整。雖然對組織認同度高,可一旦他們發現所選擇的工做與自身能力興趣不合,便會做出重大改變,要麼打磨本身的核心技能,要麼辭職新就。

因此,跳槽選公司,最重要的不是看平臺如何,而是要看你對該平臺的組織承諾與自我生涯承諾是否具備一致性。再厲害的團隊,也有LOW到爆的員工,正如再不濟的公司,也會出現「神人」和「大咖」。

決定一個演員演繹生涯高度的,不是舞臺大小,而是他是否真心喜歡這個舞臺,是否願意把本身的角色演繹到最好。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