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必定要爭氣》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出生在浙江鄞縣一個偏僻的山村裏。由於家裏窮,他一面幫家裏作農活,一面跟父親念點兒書。
  
  童第周17歲才進中學。他文化基礎差,學習很吃力,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才45分。校長要他退學,經他再三請求,才贊成讓他跟班試讀一個學期。
  
  第二學期,童第周更加發憤學習。天天天沒亮,他就悄悄起牀,在校園的路燈下面讀外語。夜裏同窗們都睡了,他又到路燈下面去看書。值班老師發現了,關上路燈,叫他進屋睡覺。他趁老師不注意,又溜到廁所外邊的路燈下面去學習。通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遇上來了,各科成績都不錯,數學還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績單,心想:「必定要爭氣。我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到的事,我通過努力,必定也能辦到。」
  
  童第周28歲的時候,獲得親友的資助,到比利時去留學,跟一位在歐洲頗有名的生物學教授學習。一塊兒學習的還有別的國家的學生。舊中國貧窮落後,在世界上沒有地位,中國學生在國外被同窗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了決心,必定要爲中國人爭氣。
  
  那位教授一直在作一項實驗,須要把青蛙的卵的外膜剝掉。這種手術很是難作,要有熟練的技巧,還要耐心和細心。教授本身作了幾年,沒有成功;同窗們誰都不敢嘗試。童第周不聲不響地刻苦鑽研,他不怕失敗,作了一遍又一遍,終於成功了。教授興奮地說:「童第周真行!」
  
  這件事震動了歐洲的生物學界。童第周激動地想:「必定要爭氣。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認爲很難辦的事,咱們中國人通過努力,必定能辦到。」 [1-2]  [6]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