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mportnew.com/24082.html volatile關鍵字html
http://www.importnew.com/16142.html ConcurrentHashMap原理分析java
http://www.importnew.com/19612.html Java內存模型c++
Java內存模型:編程
關鍵字:主存、工做內存;堆區、棧區(http://www.importnew.com/19612.html )緩存
在Java Memory Model中,Memory分爲兩類,main memory和working memory,main memory爲全部線程共享,working memory中存放的是線程所須要的變量的拷貝(線程要對main memory中的內容進行操做的話,首先須要拷貝到本身的working memory,通常爲了速度,working memory通常是在cpu的cache中的)。volatile的變量在被操做的時候不會產生working memory的拷貝,而是直接操做main memory,固然volatile雖然解決了變量的可見性問題,但沒有解決變量操做的原子性的問題,這個還須要synchronized或者CAS相關操做配合進行。多線程
Java內存模型規定了全部的變量都存儲在主內存中。每條線程中還有本身的工做內存,線程的工做內存中保存了被該線程所使用到的變量(這些變量是從主內存中拷貝而來)。線程對變量的全部操做(讀取,賦值)都必須在工做內存中進行。不一樣線程之間也沒法直接訪問對方工做內存中的變量,線程間變量值的傳遞均須要經過主內存來完成。併發
併發編程的三大概念:原子性,有序性,可見性。app
也就說假設一個對象中有一個變量i,那麼i是保存在main memory中的,當某一個線程要操做i的時候,首先須要從main memory中將i 加載到這個線程的working memory中,這個時候working memory中就有了一個i的拷貝,這個時候此線程對i的修改都在其working memory中,直到其將i從working memory寫回到main memory中,新的i的值才能被其餘線程所讀取。從某個意義上說,可見性保證了各個線程的working memory的數據的一致性。 可見性遵循下面一些規則:函數
還拿上面的例子來講,原子性就是當某一個線程修改i的值的時候,從取出i到將新的i的值寫給i之間不能有其餘線程對i進行任何操做。也就是說保證某個線程對i的操做是原子性的,這樣就能夠避免數據髒讀。 經過鎖機制或者CAS(Compare And Set 須要硬件CPU的支持)操做能夠保證操做的原子性。性能
假設在main memory中存在兩個變量i和j,初始值都爲0,在某個線程A的代碼中依次對i和j進行自增操做(i,j的操做不相互依賴)
1
2
|
i++;
j++;
|
因爲,因此i,j修改操做的順序可能會被從新排序。那麼修改後的ij寫到main memory中的時候,順序可能就不是按照i,j的順序了,這就是所謂的reordering,在單線程的狀況下,當線程A運行結束的後i,j的值都加1了,在線程本身看來就好像是線程按照代碼的順序進行了運行(這些操做都是基於as-if-serial語義的),即便在實際運行過程當中,i,j的自增可能被從新排序了,固然計算機也不能幫你亂排序,存在上下邏輯關聯的運行順序確定仍是不會變的。可是在多線程環境下,問題就不同了,好比另外一個線程B的代碼以下
1
2
3
|
if
(j==
1
) {
System.out.println(i);
}
|
按照咱們的思惟方式,當j爲1的時候那麼i確定也是1,由於代碼中i在j以前就自增了,但實際的狀況有可能當j爲1的時候i仍是爲0。這就是reordering產生的很差的後果,因此咱們在某些時候爲了不這樣的問題須要一些必要的策略,以保證多個線程一塊兒工做的時候也存在必定的次序。JMM提供了happens-before 的排序策略。這樣咱們能夠獲得多線程環境下的as-if-serial語義。 這裏不對happens-before進行詳細解釋了,詳細的請看這裏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java/j-jtp03304/,這裏主要講一下volatile在新的java內存模型下的變化,在jsr133以前,下面的代碼可能會出現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Map configOptions;
char
[] configText;
volatile
boolean
initialized =
false
;
// In Thread A
configOptions =
new
HashMap();
configText = readConfigFile(fileName);
processConfigOptions(configText, configOptions);
initialized =
true
;
// In Thread B
while
(!initialized)
sleep();
// use configOptions
|
jsr133以前,雖然對 volatile 變量的讀和寫不能與對其餘 volatile 變量的讀和寫一塊兒從新排序,可是它們仍然能夠與對 nonvolatile 變量的讀寫一塊兒從新排序,因此上面的Thread A的操做,就可能initialized變成true的時候,而configOptions尚未被初始化,因此initialized先於configOptions被線程B看到,就產生問題了。
JSR 133 Expert Group 決定讓 volatile 讀寫不能與其餘內存操做一塊兒從新排序,新的內存模型下,若是當線程 A 寫入 volatile 變量 V 而線程 B 讀取 V 時,那麼在寫入 V 時,A 可見的全部變量值如今均可以保證對 B 是可見的。
結果就是做用更大的 volatile 語義,代價是訪問 volatile 字段時會對性能產生更大的影響。這一點在ConcurrentHashMap中的統計某個segment元素個數的count變量中使用到了。
一旦一個共享變量(類的成員變量、類的靜態成員變量)被volatile修飾以後,那麼就具有了兩層語義:
1)保證了不一樣線程對這個變量進行操做時的可見性,即一個線程修改了某個變量的值,這新值對其餘線程來講是當即可見的。
2)禁止進行指令重排序。
先看一段代碼,假如線程1先執行,線程2後執行:
1
2
3
4
5
6
7
8
|
//線程1
boolean
stop =
false
;
while
(!stop){
doSomething();
}
//線程2
stop =
true
;
|
這段代碼是很典型的一段代碼,不少人在中斷線程時可能都會採用這種標記辦法。可是事實上,這段代碼會徹底運行正確麼?即必定會將線程中斷麼?不必定,也許在大多數時候,這個代碼可以把線程中斷,可是也有可能會致使沒法中斷線程(雖然這個可能性很小,可是隻要一旦發生這種狀況就會形成死循環了)。
下面解釋一下這段代碼爲什麼有可能致使沒法中斷線程。在前面已經解釋過,每一個線程在運行過程當中都有本身的工做內存,那麼線程1在運行的時候,會將stop變量的值拷貝一份放在本身的工做內存當中。
那麼當線程2更改了stop變量的值以後,可是還沒來得及寫入主存當中,線程2轉去作其餘事情了,那麼線程1因爲不知道線程2對stop變量的更改,所以還會一直循環下去。
可是用volatile修飾以後就變得不同了:
第一:使用volatile關鍵字會強制將修改的值當即寫入主存;
第二:使用volatile關鍵字的話,當線程2進行修改時,會致使線程1的工做內存中緩存變量stop的緩存行無效(反映到硬件層的話,就是CPU的L1或者L2緩存中對應的緩存行無效);
第三:因爲線程1的工做內存中緩存變量stop的緩存行無效,因此線程1再次讀取變量stop的值時會去主存讀取。
那麼在線程2修改stop值時(固然這裏包括2個操做,修改線程2工做內存中的值,而後將修改後的值寫入內存),會使得線程1的工做內存中緩存變量stop的緩存行無效,而後線程1讀取時,發現本身的緩存行無效,它會等待緩存行對應的主存地址被更新以後,而後去對應的主存讀取最新的值。
那麼線程1讀取到的就是最新的正確的值。
下面看一個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volatile
int
inc =
0
;
public
void
increase() {
in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nal
Test test =
new
Test();
for
(
int
i=
0
;i<
10
;i++){
new
Thread(){
public
void
run() {
for
(
int
j=
0
;j<
1000
;j++)
test.increase();
};
}.start();
}
while
(Thread.activeCount()>
1
)
//保證前面的線程都執行完
Thread.yield();
System.out.println(test.inc);
}
}
|
你們想一下這段程序的輸出結果是多少?也許有些朋友認爲是10000。可是事實上運行它會發現每次運行結果都不一致,都是一個小於10000的數字。
可能有的朋友就會有疑問,不對啊,上面是對變量inc進行自增操做,因爲volatile保證了可見性,那麼在每一個線程中對inc自增完以後,在其餘線程中都能看到修改後的值啊,因此有10個線程分別進行了1000次操做,那麼最終inc的值應該是1000*10=10000。
這裏面就有一個誤區了,volatile關鍵字能保證可見性沒有錯,可是上面的程序錯在沒能保證原子性。可見性只能保證每次讀取的是最新的值,可是volatile沒辦法保證對變量的操做的原子性。
在前面已經提到過,自增操做是不具有原子性的,它包括讀取變量的原始值、進行加1操做、寫入工做內存。那麼就是說自增操做的三個子操做可能會分割開執行,就有可能致使下面這種狀況出現:
假如某個時刻變量inc的值爲10,
線程1對變量進行自增操做,線程1先讀取了變量inc的原始值,而後線程1被阻塞了;
而後線程2對變量進行自增操做,線程2也去讀取變量inc的原始值,因爲線程1只是對變量inc進行讀取操做,而沒有對變量進行修改操做,因此不會致使線程2的工做內存中緩存變量inc的緩存行無效,也不會致使主存中的值刷新,因此線程2會直接去主存讀取inc的值,發現inc的值時10,而後進行加1操做,並把11寫入工做內存,最後寫入主存。
而後線程1接着進行加1操做,因爲已經讀取了inc的值,注意此時在線程1的工做內存中inc的值仍然爲10,因此線程1對inc進行加1操做後inc的值爲11,而後將11寫入工做內存,最後寫入主存。
那麼兩個線程分別進行了一次自增操做後,inc只增長了1。
根源就在這裏,自增操做不是原子性操做,並且volatile也沒法保證對變量的任何操做都是原子性的。
解決方案:能夠經過synchronized或lock,進行加鎖,來保證操做的原子性。也能夠經過AtomicInteger。
在java 1.5的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下提供了一些原子操做類,即對基本數據類型的 自增(加1操做),自減(減1操做)、以及加法操做(加一個數),減法操做(減一個數)進行了封裝,保證這些操做是原子性操做。atomic是利用CAS來實現原子性操做的(Compare And Swap),CAS其實是利用處理器提供的CMPXCHG指令實現的,而處理器執行CMPXCHG指令是一個原子性操做。
在前面提到volatile關鍵字能禁止指令重排序,因此volatile能在必定程度上保證有序性。
volatile關鍵字禁止指令重排序有兩層意思:
1)當程序執行到volatile變量的讀操做或者寫操做時,在其前面的操做的更改確定所有已經進行,且結果已經對後面的操做可見;在其後面的操做確定尚未進行;
2)在進行指令優化時,不能將在對volatile變量的讀操做或者寫操做的語句放在其後面執行,也不能把volatile變量後面的語句放到其前面執行。
可能上面說的比較繞,舉個簡單的例子:
1
2
3
4
5
6
7
8
|
//x、y爲非volatile變量
//flag爲volatile變量
x =
2
;
//語句1
y =
0
;
//語句2
flag =
true
;
//語句3
x =
4
;
//語句4
y = -
1
;
//語句5
|
因爲flag變量爲volatile變量,那麼在進行指令重排序的過程的時候,不會將語句3放到語句一、語句2前面,也不會講語句3放到語句四、語句5後面。可是要注意語句1和語句2的順序、語句4和語句5的順序是不做任何保證的。
而且volatile關鍵字能保證,執行到語句3時,語句1和語句2一定是執行完畢了的,且語句1和語句2的執行結果對語句三、語句四、語句5是可見的。
那麼咱們回到前面舉的一個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
//線程1:
context = loadContext();
//語句1
inited =
true
;
//語句2
//線程2:
while
(!inited ){
sleep()
}
doSomethingwithconfig(context);
|
前面舉這個例子的時候,提到有可能語句2會在語句1以前執行,那麼久可能致使context還沒被初始化,而線程2中就使用未初始化的context去進行操做,致使程序出錯。
這裏若是用volatile關鍵字對inited變量進行修飾,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了,由於當執行到語句2時,一定能保證context已經初始化完畢。
處理器爲了提升處理速度,不直接和內存進行通信,而是將系統內存的數據獨到內部緩存後再進行操做,但操做完後不知何時會寫到內存。
若是對聲明瞭volatile變量進行寫操做時,JVM會向處理器發送一條Lock前綴的指令,將這個變量所在緩存行的數據寫會到系統內存。 這一步確保了若是有其餘線程對聲明瞭volatile變量進行修改,則當即更新主內存中數據。
但這時候其餘處理器的緩存仍是舊的,因此在多處理器環境下,爲了保證各個處理器緩存一致,每一個處理會經過嗅探在總線上傳播的數據來檢查 本身的緩存是否過時,當處理器發現本身緩存行對應的內存地址被修改了,就會將當前處理器的緩存行設置成無效狀態,當處理器要對這個數據進行修改操做時,會強制從新從系統內存把數據讀處處理器緩存裏。 這一步確保了其餘線程得到的聲明瞭volatile變量都是從主內存中獲取最新的。
Lock前綴指令實際上至關於一個內存屏障(也成內存柵欄),它確保指令重排序時不會把其後面的指令排到內存屏障以前的位置,也不會把前面的指令排到內存屏障的後面;即在執行到內存屏障這句指令時,在它前面的操做已經所有完成。
synchronized關鍵字是防止多個線程同時執行一段代碼,那麼就會很影響程序執行效率,而volatile關鍵字在某些狀況下性能要優於synchronized,可是要注意volatile關鍵字是沒法替代synchronized關鍵字的,由於volatile關鍵字沒法保證操做的原子性。一般來講,使用volatile必須具有如下2個條件:
1)對變量的寫操做不依賴於當前值
2)該變量沒有包含在具備其餘變量的不變式中
下面列舉幾個Java中使用volatile的幾個場景。
①.狀態標記量
1
2
3
4
5
6
7
8
9
|
volatile
boolean
flag =
false
;
//線程1
while
(!flag){
doSomething();
}
//線程2
public
void
setFlag() {
flag =
true
;
}
|
根據狀態標記,終止線程。
②.單例模式中的double check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class
Singleton{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
private
Singleton()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null
) {
synchronized
(Singleton.
class
) {
if
(instance==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return
instance;
}
}
|
主要在於instance = new Singleton()這句,這並不是是一個原子操做,事實上在 JVM 中這句話大概作了下面 3 件事情:
1.給 instance 分配內存
2.調用 Singleton 的構造函數來初始化成員變量
3.將instance對象指向分配的內存空間(執行完這步 instance 就爲非 null 了)。
可是在 JVM 的即時編譯器中存在指令重排序的優化。也就是說上面的第二步和第三步的順序是不能保證的,最終的執行順序多是 1-2-3 也多是 1-3-2。若是是後者,則在 3 執行完畢、2 未執行以前,被線程二搶佔了,這時 instance 已是非 null 了(但卻沒有初始化),因此線程二會直接返回 instance,而後使用,而後瓜熟蒂落地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