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列表生成式,咱們能夠直接建立一個列表。可是,受到內存限制,列表容量確定是有限的。並且,建立一個包含100萬個元素的列表,不只佔用很大的存儲空間,若是咱們僅僅須要訪問前面幾個元素,那後面絕大多數元素佔用的空間都白白浪費了。html
因此,若是列表元素能夠按照某種算法推算出來,那咱們是否能夠在循環的過程當中不斷推算出後續的元素呢?這樣就沒必要建立完整的list,從而節省大量的空間。在Python中,這種一邊循環一邊計算的機制,稱爲生成器:generator。python
要建立一個generator,有不少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很簡單,只要把一個列表生成式的[]改爲(),就建立了一個generator:算法
L = [x + 1 for x in range(5)]
L
g = (x + 1 for x in range(5))
g
建立L和g的區別僅在於最外層的[]和(),L是一個list,而g是一個generator。編程
咱們能夠直接打印出list的每個元素,但咱們怎麼打印出generator的每個元素呢?app
若是要一個一個打印出來,能夠經過next()函數(or next())得到generator的下一個返回值:函數
next(g)
next(g)
next(g)
next(g)
next(g)
next(g)
generator保存的是算法,每次調用next(g),就計算出g的下一個元素的值,直到計算到最後一個元素,沒有更多的元素時,拋出StopIteration的錯誤。測試
上面這種不斷調用next(g)實在是太變態了,正確的方法是使用for循環,由於generator也是可迭代對象:spa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for n in g:
print(n, end="; ")
因此,咱們建立了一個generator後,基本上永遠不會調用next(),而是經過for循環來迭代它,而且不須要關心StopIteration的錯誤。code
生成器對象是經過使用yield關鍵字定義的函數對象,所以,生成器也是一個函數。生成器用於生成一個值得序列,以便在迭代器中使用。htm
"""
第一是直接做爲腳本執行,
第二是import到其餘的python腳本中被調用(模塊重用)執行。
所以if __name__ == '__main__': 的做用就是控制這兩種狀況執行代碼的過程,
在if __name__ == '__main__':下的代碼只有在第一種狀況下(即文件做爲腳本直接執行)纔會被執行,而import到其餘腳本中是不會被執行的。
"""
def myYield(n):
while n > 0:
print('開始生成。。。')
yield n
print('完成一次。。。')
n -= 1
if __name__ == '__main__':
a = myYield(3)
print('已經實例化生成器對象')
# a.__next__()
# print('第二次調用__next__()方法:')
# a.__next__()
yield 語句是生成器中的關鍵語句,生成器在實例化時並不會被執行,而是等待調用其next()方法纔開始運行。而且當程序運行完yield語句後就會「吼(hold)住」,即保持當前狀態且中止運行,等待下一次遍歷時才恢復運行。
程序運行的結果中的空行後的輸出「已經實例化生成器對象」以前,已經實例化了生成器對象,但生成器並無運行(沒有輸出‘開始生成’)。當第一次手工調用next()方法以後,才輸出‘開始生成’,標誌着生成器已經運行,而在輸出‘’第二次調用next()方法‘’以前並無輸出‘完成一次’,說明yield語句運行以後就當即中止了。而第二次調用next()方法以後,才輸出‘完成一次’,說明生成器的回覆運行是從yield語句以後開始運行的
a.__next__()
a.__next__()
著名的斐波拉契數列(Fibonacci),除第一個和第二個數外,任意一個數均可由前兩個數相加獲得:
斐波拉契數列用列表生成式寫不出來,可是,用函數把它打印出來卻很容易:
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print(b)
a, b = b, 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fib(5)
上面的函數和generator僅一步之遙。要把fib函數變成generator,只須要把print(b)改成yield b就能夠了:
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print(b)
yield b
a, b = b, a + b
n += 1
return 'well done'
這裏,最難理解的就是generator和函數的執行流程不同。函數是順序執行,遇到return語句或者最後一行函數語句就返回。而變成generator的函數,在每次調用next()的時候執行,遇到yield語句返回,再次執行時從上次返回的yield語句處繼續執行。
f= fib(5)
f
f.__next__()
f.__next__()
f.__next__()
用for循環調用generator時,發現拿不到generator的return語句的返回值。若是想要拿到返回值,必須捕獲StopIteration錯誤,返回值包含在StopIteration的value中:
g = fib(6)
while True:
try:
x = next(g)
print('g:', x)
except StopIteration as e:
print('Generator return value:', e.value)
break
生成器在Python中是一個很是強大的編程結構,能夠用更少地中間變量寫流式代碼,此外,相比其它容器對象它更能節省內存和CPU,固然它能夠用更少的代碼來實現類似的功能。如今就能夠動手重構你的代碼了,但凡看到相似
def something(): result= [] for ... in ...: result.append(x) return result
均可以用生成器函數來替換:
def iter_something(): result = [] for ... in ...: yield x
楊輝三角
期待輸出:
def triangles():
result = [1]
while True:
yield result
result = [1] + [result[i] + result[i+1] for i in range(len(result)-1)] + [1]
n = 0
results = []
for t in triangles():
print(t)
results.append(t)
n = n + 1
if n == 10:
break
if results == [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1, 7, 21, 35, 35, 21, 7, 1],
[1, 8, 28, 56, 70, 56, 28, 8, 1],
[1, 9, 36, 84, 126, 126, 84, 36, 9, 1]
]:
print('測試經過!')
else:
print('測試失敗!')
能夠直接做用於for循環的數據類型有如下幾種:
一類是集合數據類型,如list,tuple,dict,set,str等 一類是generator ,包括生成器和帶yeild的generator function
這些能夠 直接做用於for循環的對象統稱爲可迭代對象:Iterable 能夠被next()函數調用並不斷返回下一個值的對象稱爲迭代器:Iterator
a = [i for i in range(10)]
next(a)
list,dict,str雖然是Iterable,卻不是Iterator。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tor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ble
print(isinstance(a,Iterator))
print(isinstance(a,Iterable))
print(isinstance({},Iterable))
print(isinstance('abc',Iterable))
生成器就是一個迭代器
a = (i for i in range(10))
print(next(a))
print(isinstance(a, Iterator))
iter(iterable)#一個參數,要求參數爲可迭代的類型
把list、dict、str等Iterable變成Iterator可使用iter()函數:
print(isinstance({},Iterator))
print(isinstance('abc',Iterator))
print(isinstance(iter({}),Iterator))
print(isinstance(iter('abc'),Iterator))
你可能會問,爲何list、dict、str等數據類型不是Iterator?
這是由於Python的Iterator對象表示的是一個數據流,Iterator對象能夠被next()函數調用並不斷返回下一個數據,直到沒有數據時拋出StopIteration錯誤。能夠把這個數據流看作是一個有序序列,但咱們卻不能提早知道序列的長度,只能不斷經過next()函數實現按需計算下一個數據,因此Iterator的計算是惰性的,只有在須要返回下一個數據時它纔會計算。 Iterator甚至能夠表示一個無限大的數據流,例如全體天然數。而使用list是永遠不可能存儲全體天然數的。
小結
是可做用於for循環的對象都是Iterable類型;
凡是可做用於next()函數的對象都是Iterator類型,它們表示一個惰性計算的序列;
集合數據類型如list、dict、str等是Iterable但不是Iterator,不過能夠經過iter()函數得到一個Iterator對象。
Python的for循環本質上就是經過不斷調用next()函數實現的,例如:
for x in [1, 2, 3, 4, 5]:
print(x,end=',')
# 首先得到Iterator對象:
it = iter([1, 2, 3, 4, 5])
# 循環:
while True:
try:
# 得到下一個值:
x = next(it)
print(x,end=',')
except StopIteration:
# 遇到StopIteration就退出循環
br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