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教育目標是什麼,將來的形態是什麼?10-15年會是什麼樣子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徐曉飛教授率先發問,以後引出幾位論壇專家討論的核心命題——面向可持續競爭力的智能化敏捷教學體系。微信
這專業的名詞聽得小芯一愣一愣的。網絡
和學生同樣,老師們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也不斷總結規律,實現理論創新。學習
計算機教育,加強可持續競爭力是核心人工智能
隨着信息化課堂形式的衝擊,身在傳統教育體系中的高校教育如何加強可持續競爭力?培養更多具備可持續競爭力的人才?設計
可持續競爭力包含三方面指:指面對將來社會變化和競爭適應能力、基於使命和技術的創新能力,推進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行動力。blog
面對將來的高等教育,徐曉飛教授作出了預測:一是學科交叉、二是注重能力、三是項目實踐、四是信息智能、五校企聯合、六面向將來、七國際合做、八終生教育。將來的大學不只輸出畢業生,還要幫助畢業生輸出終生職業。進程
在提到「新工科」工程建設時,徐曉飛認爲,新工科的「新」是指採用新理念,抓住新體徵,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交叉化創新和認知。單單「新」一個字就爲人才培養的模式提供了無限可能。資源
敏捷教學體系具備哪些特色呢?即培養目標多元化,課程模塊分類化,核心課程體系化,理論實踐融合化,教學過程敏捷化和教學資源協同化。開發
敏捷教學體系對知識、能力、理論、實踐這樣一種交叉融合有利於實現能力知識多輪融合和迭代,加強教育自己和人才的可持續競爭力。產品
提升人才可持續競爭力的要求和建議
李廉教授進一步重申了人才培養的要點——加強可持續競爭力。
第一大力推動AI輔能教育改革,打造敏捷教學體系生態。着眼於創新能力培養。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構建適應社會需求變化和學生髮展的個性化人才培養。三是豐富學生的學習社區和創新實踐,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四是融入社會辦學,將企業先進的技術開發和市場經驗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和風險意識。五推動國際交流,匯聚優秀資源和辦學經驗,培養學生具有跨文化的國際合做與競爭能力。
十個具體的操做建議:
1.大學文化體驗與目標肯定(瞭解學科特色、我的志趣)
2.交叉型課程設計(課程之間的協同性與統一性)
3.以作引學的教學模式(經過動手發現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4.教師指導下的全學分制(靈活的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微學分、微課程)
5.創建自定節奏的學習機制(微學分、微學位、課程)
6.充分利用信息技術(MOOC-INSIDE)
7.系統能力培養(核心課程、軟硬件結合教學、系統知識和動手能力)
8.參與各類競賽(從想法到產品的實戰能力)
9.課證結合式教學(跟大企業合做培養實踐能力和掌握前沿技術)
10.國際化能力培養(不一樣文化的溝通和合做)
「因材施教」是敏捷化教學體系建設的目標
哈爾濱工業大學戰德臣教授將教學體系建設提升到概念高度:——敏捷教學體系。
就教學者而言,敏捷教學體是指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經過理論技術實踐交叉並行與快速重構以及跨校跨界高效協同,實現知識學習和能力學習的多輪迭代,具備靈活性和適應性的形態。目的是目標多元化和人才個性化培養,提升學生可持續競爭力。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一,強調目標計劃。二,課程體系靈活,第三,教學過程迭代,四,教學資源協同。
就學生髮展角度講: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好比設置專業集羣。
在具體的課程體系中:一是要體現迭代式的能力培養,第二跨學科知識重構,三是實現教學實踐有機集合,
就教學過程而言:教學過程要敏捷化,強調開環大學,另外實行並行化教學進程。
教學方法上:強調教學資源協同,服務型教學、差別化育人、多校協同、增強實踐訓練。
面對傳統大學教學管理,敏捷化教學體系的機遇和挑戰
清華大學劉衛東教授從教學體系創建的外部生態談起,指出大學的使命與時俱進。現代大學的使命是傳授知識和推進社會進步,這就要求設置新的專業、新的技能培養。
傳統單一的教學管理不能支撐敏捷化教學體系。這是這個理念實施的困境所在。這也是探索的方向,好比大學的教學管理中,進行個性化培養目標制定,迭代式、逐步精準知足學校和專業最低標準的培養目標的制定、根據興趣安排我的發展規劃、本科生導師制,新型師生關係,研究助教隊伍建設等等。
在資源服務、資源建設與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實現個性化、全面化的更爲細膩,多元的教育管理目標。
敏捷教學體系要面向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要實現課程模式的分類化核心課程的體系化,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化,教學過程總結化教學系統化。
以人工智能專業爲例,敏捷化教學體系有如下表現:一是培養目標多元化,高校實現很是強的學科融合,好比人工智能+教育學、人工智能+法學等等;
二是理論與實踐融合化。校企合做,企業爲高校學生提供產業實際的案例。產學研更好地融合。
三是良好的教育生態建設:,在這樣的生態裏面既有政府,企業、高校研究院所的資源,服務高校和學生,推進專業建設,資源建設,實踐資源。
留言 點贊 關注
咱們一塊兒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歡迎關注全平臺AI垂類自媒體 「讀芯術」
(添加小編微信:dxsxbb,加入讀者圈,一塊兒討論最新鮮的人工智能科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