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個人同事詳細介紹了 Gmail 相比其餘郵箱的優點,好比強大的垃圾郵件過濾、簡單的使用界面、強大的功能設置等等。可是對我來講,這些並非我使用 Gmail 的最重要緣由。微信
我第一個正式的郵箱是 Hotmail,大概在2年後換成了 Gmail。當時 Gmail 最吸引個人一點是對話式的呈現同一主題的郵件,能夠很方便的看到關於這個主題的全部會話。但除了這一點,以及界面比 Hotmail 更好看一些以外,我並不以爲 Gmail 比 Hotmail 有多好。網絡
但個人主力郵箱仍是很快從 Hotmail 變成了 Gmail。促使我更多使用 Gmail 的緣由並不是它作的多好,而是由於 Gmail 是 Google 總體服務的一部分。當我愈來愈多的使用 Google 服務,天然也愈來愈多的使用 Gmail 了。這也是我認爲 Gmail 優於其餘任何郵箱的最重要緣由。app
好了,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一張圖告訴你爲何 Gmail 是最好的郵箱」,看到這張圖以後,這篇文章其實已經結束了。接下來,我想點其餘的。搜索引擎
先來說講 Google 是怎麼經過 Gmail 創建的強大的賬號體系的吧。blog
Google 的賬號體系始於 Gmail。剛一推出,Gmail 就提供了1GB的儲存空間,而當時主流郵箱提供的空間在10MB如下。這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有點像去年國內的網盤大戰,但在2004年網絡空間還比較稀有的時候,這個方法很是有效。索引
在提供海量儲存空間以外,Gmail 邀請制的推廣方法運用的很是好。邀請制讓 Gmail 賬號變得稀有,這就好像「飢渴營銷」,增長了 Gmail 的神祕感以及用戶的優越感。邀請制也讓 Gmail 早期用戶保持了較高的質量(要知道當時得到一個 Gmail 的邀請有多難),這些用戶的影響力也能讓人們對 Gmail 有正向的認知。圖片
固然,除了粗暴的提供更大空間和巧妙的營銷技巧,Gmail 自己在使用上也比同類產品要好。但也很難說2004年的 Gmail 要比當時主流的 Yahoo 郵箱和 Hotmail 好多少。支付寶
當時用戶量最大的郵箱服務是 Yahoo 郵箱。但做爲內容門戶的雅虎,老是但願從郵箱上直接獲利,好比在郵箱裏向用戶推薦內容,但這種作法用戶體驗並很差。而從公司層面看,對於快速發展的 Google 和江河日下的 Yahoo 來講,郵箱的競爭只是他們衆多競爭的一個註腳。資源
Hotmail 本有可能和 Gmail 一戰,但 Hotmail 怎麼看都不是微軟的核心業務。從賬號體系上來講,最初和 Hotmail 配套的服務是 MSN Messenger,但桌面 IM 在美國始終不是主流,MSN Messenger 改了幾回名最終消失了,而 Google Talk 也沒有多少用戶。Hotmail 的「繼任者」 Outlook.com 雖然也對應微軟的一套服務,但一是來的太晚,二是這些服務自己也遜於 Google。get
總的來講,Gmail 的出現向當時主流郵箱服務發起了挑戰,但 Google 的目的並不只僅是作最好的郵箱。讓咱們來溫習一下 Google 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令人人皆可訪問並從中受益。
一個強大的賬號體系,不只能加強用戶粘性,也能幫助搜索引擎爲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在 Gmail 以後,Google 陸續推出了 Google Reader,Google Calendar,Google Docs 等服務。若是沒有一個優秀的郵箱作基礎,這些服務很難單獨獲取用戶,而這些服務又增長了用戶對 Gmail 的依賴——而這一切就構成了 Google 強大的賬號體系。
接下來再講講同爲搜索引擎,爲何 Google 創建了強大的賬號體系,可是百度就沒有?
若是強大的賬號體系能增長用戶粘性,能幫助搜索引擎提供更好的搜索結果,那麼 Google 有,百度也應該有。但實際上,百度雖然也有本身的賬號體系,但這個體系對百度的做用並非那麼大。
是百度沒有意識到賬號體系的重要性嗎?我不那麼認爲。我認爲近幾年其實百度一直在努力創建本身的賬號體系,並且有了必定的效果。但仍然吃虧,好比去年百度作在線理財產品百度百發,就在賬號這個環節明顯弱於支付寶和微信——有真實賬號才能買理財產品,支付寶和微信都很容易解決這個問題,但百度作起來就會有難度。
形成百度賬號體系較弱的最大緣由是,百度沒有一款可以和 Gmail 匹配「拳頭產品(killer app)」來吸引用戶註冊。這個產品不必定要是郵箱,但要有必定的用戶使用頻率,同時足夠優秀,能吸引到大量用戶註冊,而後百度纔有可能把這些用戶引導到本身的其餘產品,從而造成「正向循環」。
百度最先流行起來的產品是百度貼吧。這是百度的創新,讓搜索同一關鍵詞(對某個東西感興趣)的人聚到一塊兒。可是爲了讓用戶更好的討論發言,早期的貼吧是不用註冊也能使用的。
那麼,若是百度貼吧須要用戶註冊,百度能依靠它創建起本身的賬號體系嗎?我以爲一樣很難。後來百度貼吧要求用戶註冊才能使用,百度仍是作了百度知道、百度空間、百度Hi等等有賬號的服務,但一樣沒能把賬號體系創建起來。
若是把上面我列的 Google 各項須要註冊才能使用的服務和百度的這些服務對比,你就會發現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Google 的這些服務都是必須註冊才能用,並且都是私有的,但百度的這些服務(除百度Hi)無需註冊也能瀏覽,並且是創造公開內容。
暫且不說搜索引擎是否該創造內容,一個服務不註冊無法用和不註冊也能用,對用戶來講大部分都不會選擇註冊。按照互聯網20%的人創造內容,80%的人消費內容這個劃分來看,百度的這些服務對創造內容的那20%的人有吸引力。
那麼,若是百度貼吧一開始就須要用戶註冊,後來百度的各項產品也都要註冊才能用(甚至MP3搜索也要註冊才能搜),百度能創建起像 Google 同樣強大的賬號體系嗎?
一樣很難。由於從根本上說,貼吧不屬於互聯網基礎服務,並非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個貼吧賬號。從這個角度來講,創建賬號體系最好的方法就是郵箱,由於大多數互聯網服務都須要郵箱才能註冊,就連百度貼吧的賬號也須要郵箱才能註冊。
因此,Google 選擇從 Gmail 切入來創建賬號體系,是最好的作法。固然,前提是 Gmail 要作的很是好。
最後,從賬號體系再回到郵箱。賬號體系和 Google 同樣強大的騰訊QQ,作出來的QQ郵箱爲何不如 Gmail 受歡迎?
要說 Google 賬號體系強,騰訊可能要就不開心了。由於從單個賬號來講,騰訊的QQ幾乎能夠說是地球上最強的賬號,並且QQ號的使用範圍也不比 Google 賬號弱。只不過 Google 賬號體系更多圍繞辦公,而QQ則圍繞娛樂。
可是要說QQ郵箱被 Gmail 甩出幾條街,應該不會有太多異議。雖然QQ郵箱針對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推出瞭如超大附件之類的功能,但一些郵箱的基本功能作的並很差。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垃圾郵件」過濾。
之因此要把「垃圾郵件」打上引號,是由於這裏面不少郵件並非真正的垃圾郵件,而是騰訊公司各類產品的推廣郵件。騰訊是一家大公司,產品很是多,而這些產品都但願可以獲得更多曝光。因此QQ郵箱也成了騰訊推廣產品的渠道。
我有QQ郵箱但不多使用,每次打開都會有一堆來自騰訊公司各類產品的郵件,發件人後面還會帶有騰訊公司的Logo以證實真實性。這些郵件有的是赤裸裸的產品推廣,有的則是騰訊公司其餘服務的「提醒」,好比會員業務變動提醒、文件到期提醒、好友生日提醒。不論有用沒用,這些郵件大多沒有退訂連接。
能夠說,QQ郵箱成也騰訊、敗也騰訊。由於騰訊的力量和資源,能讓QQ郵箱作的有比較好的用戶體驗,但由於是騰訊公司的產品,QQ郵箱也須要要協調公司內部的各類資源和利益,而且作部分妥協。
我使用 Hotmail 時也會收到微軟的推廣郵件,但微軟比騰訊要剋制不少。Gmail 也會給用戶推送 Google+ 的郵件,但遭到了用戶強烈的不滿,並且這些郵件均可以退訂。在這一點上,QQ郵箱體驗不好,而這一點應該是網絡郵箱服務商最基本的原則。
可是,就算QQ郵箱不須要爲騰訊的產品作任何推廣,我認爲QQ郵箱仍然沒法作到 Gmail 那麼好。終極緣由是,郵箱在國內,始終不是一個受衆普遍的互聯網服務。國內用戶除了工做須要,和註冊互聯網產品,不多用到郵箱。因此雖然不少人有我的郵箱,但並不經常使用。QQ郵箱的活躍度可能漂流瓶佔了很多功勞吧。
國內用戶在互聯網上交流,更多使用的是 IM,是 QQ。這麼看,拿QQ郵箱和 Gmail 比較並不公平,若是要比的話應該是拿 QQ 和 Gmail 比。那麼問題來了,要你在 QQ 和 Gmail 中二選一的話,你會選哪個呢?
(自問自答一下,我會選擇 Gmail。QQ 和 Gmail 的重度用戶可能重合度很低。但若是是微信和 Gmail,我會很爲難。)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via Ping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