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存管理子系統多是linux內核中最爲複雜的一個子系統,其支持的功能需求衆多,如頁面映射、頁面分配、頁面回收、頁面交換、冷熱頁面、緊急頁面、頁面碎片管理、頁面緩存、頁面統計等,並且對性能也有很高的要求。本文從內存管理硬件架構、地址空間劃分和內存管理軟件架構三個方面入手,嘗試對內存管理的軟硬件架構作一些宏觀上的分析總結。linux
由於內存管理是內核最爲核心的一個功能,針對內存管理性能優化,除了軟件優化,硬件架構也作了不少的優化設計。下圖是一個目前主流處理器上的存儲器層次結構設計方案。數組
從圖中能夠看出,對於讀寫內存,硬件設計了3條優化路徑。緩存
1)首先L1 cache支持虛擬地址尋址,保證CPU出來的虛擬地址(VA)不須要轉換成物理地址(PA)就能夠用來直接查找L1 cache,提升cache查找效率。固然用VA查找cache,有安全等缺陷,這須要CPU作一些特別的設計來進行彌補,具體能夠閱讀《計算機體系結構:量化研究方法》瞭解相關細節。安全
2)若是L1 cache沒有命中,這就須要進行地址轉換,把VA轉換成PA。linux的內存映射管理是經過頁表來實現的,可是頁表是放在內存中的,若是每次地址轉換過程都須要訪問一次內存,其效率是十分低下的。這裏CPU經過TLB硬件單元來加速地址轉換。性能優化
3)得到PA後,在L2 cache中再查找緩存數據。L2 cache通常比L1 cache大一個數量級,其查找命中率也更高。若是命中得到數據,則可避免去訪問內存,提升訪問效率。架構
可見,爲了優化內存訪問效率,現代處理器引入多級cache、TLB等硬件模塊(以下圖是一款8核MIPS處理器硬件框圖)。每一個硬件模塊內部還有大量的設計細節,這裏再也不深刻,若有興趣能夠閱讀《計算機體系結構:量化研究方法》等書籍進一步瞭解。性能
根據不一樣的內存使用方式和使用場景須要,內核把內存映射地址空間劃分紅多個部分,每一個劃分空間都有本身的起止地址、分配接口和使用場景。下圖是一個常見的32位地址空間劃分結構(點擊見大圖)。優化
不一樣的CPU體系架構在地址空間劃分上不盡相同,但爲了保證CPU體系差別對外部模塊不可見,內存地址空間的分配接口的語義是一致的。atom
由於64位CPU通常都不須要高端內存(固然也能夠支持),在地址空間劃分上與32位CPU的差別較大,下圖(大圖)是一個MIPS64 CPU的內核地址空間劃分示例。設計
內核內存管理的核心工做就是內存的分配回收管理,其內部分爲2個體系:頁管理和對象管理。頁管理體系是一個兩級的層次結構,對象管理體系是一個三級的層次結構,分配成本和操做對CPU cache和TLB的負面影響,從上而下逐漸升高。
除了內存分配,內存釋放也是按照此層次結構操做。如釋放對象,先釋放到per-cpu緩存,再釋放到slab緩存,最後再釋放到夥伴系統。
框圖中有三個主要模塊,即夥伴系統、slab分配器和per-cpu(冷熱)緩存。他們的對比分析以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