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無聲半年:面試、實習和生活總結》前端
全部系列文章都放在了Github。歡迎交流和Star ✿✿ ヽ(°▽°)ノ ✿vue
這周,完成了大學中的最後一門考試。下週,就要回公司繼續寫代碼,算是一半社會人、一半學生仔。2019 上半年經歷了不少事情,雖然放在大羣體裏面平淡無奇,但對於我我的來說,仍是別開生面、值得回味。node
今年,是在騰訊深圳飛亞達大廈本身跨年的。截至 3 月初離開 TEG,已經在那裏待了半年有餘。第一次接觸 React 開發,第一次開發團隊的 UI 組件庫,第一次開發富文本編輯器,記憶中特別深的是那晚深圳黃色雷暴,需求趕着作出來,你們都沒有離開,一直搞到 12 點。雖然很疲憊,可是咱們發到朋友圈的句子和照片仍是充滿着熱忱,和深圳這片土地上常年潮熱的氣候同樣。git
那些日子,真的很打磨技術。項目體量很大,格局也很大,但因爲沒有技術 leader,只能靠咱們幾個實習生摸爬滾打。還有要求特別高的富文本需求,相信開發過相似需求的朋友都知道它的難度。產品的運營端、企業端和社交客戶端,如期在 3 月份上線。但因爲沒有 hc,因此 2 月底開始就投了騰訊雲和阿里螞蟻的面試。因爲去年末一面頭條掛掉的慘痛經歷,因此這兩次面試是有備而來。github
csig 和螞蟻的面試,基本是同時開始的,想差不過一週。準備面試,對於我我的來講,是一個梳理和沉澱所學知識的良好契機。我從新翻看了一遍全部的筆記,在掘金等平臺刷了不少前端面經,以及盡力回顧了簡歷上說起到的全部項目。當時主要目的是應對面試,尚未意識到再向前一步,就是很重要的知識體系化,這也是面試後閒下來才明白的。面試
csig 的面試是 4 + 1,也就是 4 次技術面,1 次 hr。不誇張的說,每位面試個人都是大佬,並且很是有幸,其中兩個大佬前後是我入職後的導師。騰訊面試的過程比較慢,可能兩次面試之間的時間差是 2 周。面試涉及不少方面,一面是 js、瀏覽器以及協議相關知識;二面是 node、算法相關;三面是問一些前沿技術的原理;四面算是前三面的混雜。若是有心,仍是有時間準備,在一些新的技術上,面試官也會給出引導。算法
螞蟻的面試是 4 面,都是技術面。有大佬講過:國內前端,不是已經「出家」,就是在「出家」的路上。TEG 半年時間,因爲開發 UI 組件庫的緣由,對 Ant Design 和團隊大佬瞭解了不少,因此一直對螞蟻技術團隊很是崇拜。有拿出一天的時間,沉浸在「歲月如歌」博客裏,玉伯老師的文章裏不少觀點在如今看來也不過期,並且讀完仍是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受。螞蟻面試也很順利,評級都是 A。只是後來考慮大三學業問題以及學校在深圳,就在 4 面中如實說明了狀況,終止了面試。數據庫
面試經過後的喜悅是顯然易見,但那種快感也只是持續了幾個小時。但讓我更開心的是,本身作過的東西被前輩們承認,那種油然而生的喜悅,不由自主。正如《人性的弱點》裏面所提到的:「人都擺脫不了 2 種慾望,一種是生理上的性,另外一種是承認所帶來的知足」。正如不少人鍾情於開源,其實 99%的開源項目都無法盈利,並且大多數開源項目的服務對象都是有着特殊需求的少部分人羣。但也是這少部分人羣給予的承認,讓我心甘情願花費本身的業餘時間去作這件事情。編程
項目當初創建的交流羣,已經 170 多個小夥伴了:小程序
從 3 月份底一直到上上週,一直在 csig 實習,團隊是雲開發團隊(Cloud Base),小程序的雲開發功能--雲數據庫、雲函數、雲存儲,就是團隊作出來的。ServerLess 是下一代重要的技術佈局,整合了 BaaS 和 FaaS,極大下降了開發門檻以及運營門檻。在這一點,阿里前端委員會圓心也有在演講上說起。由於涉及到了數據庫、系統等知識,用師傅的話來說,咱們所作的事情不是傳統意義的前端開發(我一度覺得在寫後端),對我我的來說,是新的挑戰,倒逼本身走出溫馨圈。值得一提的是,也發現了不少幼稚錯誤的想法,好比 node 性能永遠不行(具體請讀《深刻淺出 NodeJS》)、TypeScript 太麻煩了(《編程語言》有說數據結構邏輯的編寫和過程邏輯的編寫一樣重要)。
3 周前,第一次以團隊名義作了技術直播。在直播前,由於沒有經驗,咱們和微信團隊、gitchat 團隊花費一週作了不少準備。本來計劃一個小時的直播,也因爲內網環境的緣由,插播了一段 20 分鐘時長的現場 debug。說實話,那時候我手掌都在冒冷汗,幸虧在隊友幫助下安全度過。直播以後,團隊內部和團隊之間也進行了覆盤和反思。「慢工出細活」,雖然互聯網節奏很快,可是走過一段路後,總要停下來稍做整頓,爲了更好地完成下一個目標。除此以外,在我看來,技術核心建設、技術推動和技術佈道一樣重要。
這是直播宣傳圖,以後每月都會有一場雲開發實戰直播:
年初,我給本身定的目標有 3 個:設計出一款架構合理、功能齊全的主題;堅持每週學習新東西,並在博客記錄;正式實習進大廠。如今看來,算是基本完成了。惟一的遺憾是在 TEG 的工做中,幾乎徹底實現了 Ant Design 全部組件的基本功能,可是沒有系統整理當時的心得,以至於如今腦子幾乎想不起來任何重要細節。
除此以外,時間流的博客設計也從新文檔化,主題從本身設計的遷移到了 vuepress 官方主題。刪除了一些水文,而且從新整理以前的文章,將其系統分類,方便閱讀。文檔化好處有不少,除了會潛移默化地幫助大腦構建知識網絡,也下降文章維護成本,還能避免一些沒必要要的水文影響總體質量。在這個拼 star 的時代裏,比起無休止的宣傳和吹捧,更讓我在乎的,或許就是一個能安靜記錄本身文字的地方,網線另外一端,素未謀面卻仍能熱切討論某個技術的朋友。
google 分析顯示:xin-tan.com 每月也有 4000~6000 用戶了:
文檔化也讓博客看起來層次分明:
這半年,見太高山,很清楚地認識到本身極其普通。但仍是謝謝這段舊時光,讓我更清醒地認識本身。很幸運半年來,遇到的這些朋友和大佬,讓我知道要停下來思考總結本身到底想要什麼。下半年,除了作好工做上的任務,但願空閒時間能堅持研究下動畫特效、組件設計和 vue 的源碼。年底回顧,但願 flag 不倒。
最近,事多繁雜,擾人心神。好在少年意氣,今日不晚。抽出幾個鍾,寫下個人第一篇軟文。
注:文中涉及的小夥伴,均隱去了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