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筆者從騰訊跳槽到阿里。新的公司新的氛圍,坦白說,阿里新崗位的工做強度大於以前在騰訊的崗位。我入職後不久後就迫於試用期答辯項目的壓力,開始週末加班,後來又由於本身懶散,中斷了堅持了一年多的博客更新。通過了一年多的阿里薰陶,我優化調整了本身部分的工做方法論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從新找回了有節奏的工做生活。在這個過程當中,總結了5條高效工做的經驗,在這裏分享給你們,但願能對你們有所幫助。前端
咱們都知道四象限分析法,就是按照緊急/重要將事情劃分到四個象限中去(以下圖)。面試
儘管不少人知道四象限分析法,可是對於處理的優先級每每是誤解的!以我本身的經驗,我以前都是按照下面的「赤橙黃綠」這個順序來完成平常的工做:微信
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又重要又緊急爲啥不作)> 緊急不重要的事情(緊急的事情仍是先處理一下吧)> 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作完了前兩類事情以後,也累了,休息一下)>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養足精神處理)併發
而這樣的順序會致使一個問題,就是天天都在赤橙黃,赤橙黃中反覆,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一直排不上期,最後也變成重要且緊急的事項,而後再慌慌張張的處理。可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每每是一些規劃/提早作準備的事情,臨時抱佛腳是搞不定的。這樣就逼迫本身一直在低頭處理眼前的事情,不能擡頭看路,永遠忙忙碌碌,卻很難出成果。工具
而實際上四象限分析法倡導的順序是「綠赤橙黃」——先作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這個也是《高性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本書中着重倡導的。性能
重要不緊急 > 重要且緊急 > 緊急不重要 > 不重要不緊急優化
可能看到這個地方你就疑惑了:那難道如今線上有bug,我不趕着去處理,而是在這邊作規劃或者一些提效工具嗎?cdn
其實這個問題不該該僅僅侷限在這個問題上看——單純看這個問題的話,毫無疑問是先處理線上bug——而是要考慮到若是咱們作好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項,會讓咱們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變得不多/很容易解決。舉個例子:咱們以前有個業務是5年未重構的老業務,每次線上問題的定位都是0.5人天起的,更不要提還有解決問題和上線的時間。後來咱們推進了重構和全鏈路請求串打通,如今全部的線上問題只要提供請求串,都能輕鬆定位到並處理。處理好一個問題的時間從3人天變到了分鐘級。blog
這樣的效率讓咱們作到了有更多的時間來作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而不是天天在繁重重複業務的泥潭裏深陷。項目管理
每一個人在工做中都有本身的定位和目標。在看這段的時候,你們不妨先站在老闆的角度上,想一想老闆最關心你的核心目標是什麼?再站在本身的角度上,想一想本身最關心的核心目標是什麼?
仍是以我爲例,老闆最關心的是我如何帶領搜索小組高效/有節奏的業務&技術產出;我最關心的是個人我的競爭力(包括技術敏感度/團隊管理能力/項目管理能力/代碼能力)是否有持續的成長。
當你明確了本身的核心目標後,就會發現有不少事情的優先級是能夠調整的——事情是作不完的,你只須要保證的是重要的事情一直在被推動,不重要的能夠討論/推掉/改方案。只有當你清楚的明確了本身的優先級,而不是把別人的優先級當成了本身優先級,你才能合理的利用上面說到的四象限分析法,而不是把全部的事情都放到重要且緊急的區間中去。最終致使作了半天都作的是收益低,投入產出差的工做,一天作下來都不知道今天干了啥。
不少年前有個經典的面試題:併發和並行的區別。這塊我很少作闡述,其實只要看英文就明白:
併發:concurrent 並行:parallel 併發在微觀時間層面不是同時進行的,而並行是平行的意思,就是一直同時推動的。
做爲一個工程師,毫無疑問咱們你們都是單核CPU,單一時間只能處理好一件事情。可是工程師要本身作好任務調度,在技術和業務的推動上,或者多件重要事項的推動上,必定要給人以並行的感受。決不能說,這周我業務忙,因此個人技術項目就沒有進展了;或者說這周技術項目來不及了,我就無論業務了把;甚至是我推薦A業務,B業務沒進展了。
工程師本身要定好優先級,合理的對任務進行分解。咱們都是人,不是簡單的機器,不存在只能作A作不了B的狀況。若是真的是A太緊急太多了,那就要考慮是否是過去重要不緊急的事項作少了——是否是咱們沒有沉澱出高效工具&平臺、是否是排期有問題、哪些地方還能夠優化?
爲何必定要作好並行?隨着職責的提高,從初級到高級,從技術到管理,工程師負責的項目會愈來愈多,哪怕將核心目標定的再好,位於綠色象限的事項也會變多。若一開始就作單細胞生物,這個時候就會捉襟見肘。因此要一開始就拆分任務,在合理的區間中作任務調度,不斷培養本身這個能力。
必定必定要珍惜本身的羽毛。一旦固有印象被創建,想再改變可能要付出10倍以上的努力才能改變。
高效/靠譜的影響力有什麼好處?
如何在一個新環境快速創建本身的影響力?
我的影響力的創建,既影響本身的業務方,也本身的上下級,因此影響力的建設是貫穿在整個工做中,固然,像我也在生活中不斷建設本身靠譜的形象,有百益而無一害。
作到了上面幾點以後,還須要持續反思。人是不可能不犯錯的。我其實挺信奉一句話:作的多才會錯的多。犯了錯沒關係,重要的有沒有解決的方案,而且保證下次不會再在同一個錯誤上犯錯。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咱們作不到一日三省,在天天晚上盤點下今天的所做所爲,有哪些還能夠持續改進的地方。不光是反思錯誤,也能夠反思本身或者別人作的好的地方,爲何作的好,如何將之總結爲一個套路,保證之後相似的事情均可以快速套用。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以上就是我來阿里一年調整和明確的5條經驗——先明確核心目標,而後將重要的事項並行推動,最終創建本身高效/靠譜的人設,不斷總結反思,反覆提高。當有了這我的設以後,作各類事情都是事半功倍,事情作好以後又能夠加強你的人設,這樣就變成了一個正向轉動的飛輪/迴路;在工做中有任何的夢想都有機會實現了。
但願這些經驗能對你有所幫助,若是有任何問題都歡迎在評論中探討。
PS:阿里巴巴CBU技術部招收前端開發專家,做爲國內最大的B2B交易平臺,阿里內部的供貨中心,咱們目前有P7/P6+ HC若干,指望各類能力很強、人很酷炫的小夥伴。咱們位於杭州濱江,有興趣能夠賜簡歷至 tangmu.zc@alibaba-inc.com,多謝!也能夠加微信angeltune保持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