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泡泡俱樂部
《學學》――――授漁 手把手教你如何學習。提升本身或教育子女必備之書
標題party了,環境如此,不得已而爲之。莫怪!莫怪!
無論當今教育如何,人老是要學習的。無論學成之後出來怎樣,仍是要努力去學好。這裏寫寫一些學習的事,只不過是我多年來的一點思考和積累。這些思想和觀點不是很成熟,原本想再醞釀兩三年,等練好文筆思考純熟後再寫,可是怕因俗事雜事過多而荒誤了。因此,如今先把所想所思記下來,等之後再慢慢完善修改。
我在學習上曾大起大落過,過去十年時間裏,在對學習及其它經歷的長期體悟,得出一些有關學習方面的看法。這裏我將把本身的一系列看法寫出來。若是能給你的學習帶來幫助,或有益於你教育子女,那也不枉我受這十年之苦。
這裏沒有你們YY的東西,也許會很枯燥,若是你能靜下心來,認真閱讀,那則是本人之幸。若是能啓發你的思考,也請把本身的想法寫下來,或許有益於他人的學習。若是你你這些沒興趣,也但願能留個言,給點意見,也算是對個人一點鼓勵。
我不是寫手,也不多寫文章,因此要把思想化爲文章,是有點難度的,因此進度可能會很慢。可是我會盡可能寫好,使做品耐得起推敲。
但願能和你們一塊兒討論。有不足之處,也請不吝賜教。
一、幼學
天地始於混沌,而人始於闇昧。天才神童,非生而知之,皆學以至之。人生百年,始於幼童,爲學則始於發矇。若欲善其事,則必先善其始,故欲善其學,則必先善啓其蒙於童蒙之時。
爲學有授受與自學之分。唯知識漸廣,且稍識爲學之道之時,方能自學。而當童蒙之時,混沌未開,無知無識,其學惟授受一途。故易雲: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然未學語之童蒙,既未能言語,且無知無識,又何以求我,其學惟耳聞、目染、舌學罷了。學語之時,若生於漢語之地者,其所聞聽無非漢語,則其言語必爲漢語;生於英語之國者,其言語則爲英語;生於雙語之域者,則能兼之。究其因由,即因小兒學語由耳聞目染舌學。是以天生耳聾者,耳根清靜,無話語薰染,耳不聞而舌不學,雖口能爲咿呀之聲,卻多不能言語,故而自古有十聾九啞之說。耳以聽聲,耳以辨識,耳以糾錯。然有耳聾者,以目代耳,目視脣形,以此學語。然而目視舌學之語,則不如耳學那般精準。可知小兒學語,則唯他人之所言,唯雙耳之所聞。學語幼童,初則爲咿唔之音,漸而方成言語,而首開之語,常爲呼母呼父之辭,而非他辭者,皆因父母每日於其耳畔反覆指辨教之。是以欲教之語,必反覆言之,以盈其耳,方能浸入其心,刻錄於腦。所以,爲人父母者,須用心竭力,幼童言語之豐富與多樣,全賴父母之力,伶俐善言之童,非天生神授,實他人所教,而寡言後語之童,非小兒之愚,乃父母之失。少兒學語若天成,宜盡心調教。
天生萬物,各有其性,孕育生長,亦有其時。點瓜種豆,植麥播稻,皆有其時,而不可亂。不貴早,不能遲,宜得其時,失時難長。童子發矇,亦有其時。新生兒降生與其它動物不一樣,豕犬牛羊,落地睜眼後,便能掙扎起行,而嬰兒則不一樣,需精心照養兩三年方能蹣跚學步。直立行走限定人類女性骨盆開口大小,人類腦容量又大於該限度,而人類胚胎須要發育21個月,然而胚胎頭顱容量增加過快,發育十個月時,便瀕於該限度,於是嬰兒便須提早降臨人世。以至嬰兒降生後,還需繼續發育大腦。而在這期間,嬰兒並沒有學習能力。嬰兒自啼哭至言語,約需兩三年時間。所以,在幼兒三四歲漸會言語後,便須當即發矇。切不可荒誤時間,而錯失最佳開蒙時機。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所以,發矇之書,務求盡善盡美。
我中華自古便爲學童編寫蒙學書,而蒙學書發軔於字書。周時史官以《史籀篇》教學童識字。秦編有《蒼頡》、《爰歷》、《博學》,合稱《蒼頡篇》。兩漢魏晉南北朝亦多蒙學字書,而現僅存《急就篇》及《千字文》。唐宋以降,蒙學書趨於多樣化,之內容而言,有字書,倫理類,知識類等;以體裁而言,有韻語,散文,詩歌等。較爲有名的有《小學》、《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家詩》、《唐詩三百首》、《龍文鞭影》、《幼學瓊林》、《聲律啓蒙》、《增廣賢文》等等。
蒙學書最主要做用是識字。因識字而產生字書,然後蒙學書雖有其它功能,但識字始終是最主要做用。《千字文》宜反覆誦讀,反覆識別,反覆識記。
時有古今,物有興替。時移事易,一物興起,一物廢棄,天道之常。因時代不一樣,字意變遷,古之蒙學書因字詞晦奧難懂而爲世所棄,或因內容不合於時而爲新書所替代。周用《史籀篇》。秦統一六合後,編《蒼頡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期間蒙書踵起,繼而淹沒無存,唯《急就篇》與《千字文》存世。《急就篇》又名《急就章》,西漢史游編,共2144字(末128字爲東漢人所加),按姓氏、衣着、農藝、飲食、 器用、音樂、生理、兵器、飛禽、走獸、醫藥、人事等分類,纂成三言﹑四言﹑七言韻語。切合實用,又便記誦。因語及吏事,而爲仕進必讀之書,亦承擔字帖功效,爲漢魏至唐代蒙學通用字書,至隋唐時,漸爲《千字文》所替代。《千字文》,凡一千字,字字各異,字拓自王羲之書帖,爲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欲爲識字學書之用,全書爲四言韻語,共250句。限字千言,文無重字,零落千言化做錦繡華章,無緒單字理爲行雲妙文,其文贍,其辭藻,其勢順,其思巧,非止人力,亦由天授。隋唐之際,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窮三十年之功,摹寫真草《千字文》800本分贈浙東各寺廟,使《千字文》廣爲流播。唐時,《千字文》因識字之便,及字體之美,漸而取代其它字書。自此至國民,《千字文》於字書上,獨領風騷千餘載。唐宋之後,蒙書種類漸多,可堪經典之做的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龍文鞭影》、《幼學瓊林》、《聲律啓蒙》、《增廣賢文》。
然而,昔日童子搖頭晃腦、熟讀記誦之書,而今皆寂寂然,少人問津。若《千字文》《幼學瓊林》之類,即使再傳千載,亦未過期,何以古人視如珍寶,而我輩棄若敝履?如有至佳者繼起取而代之,則棄之無妨,亦可爲子孫之福。而現在,空有如許蒙學經典,卻棄之不顧,束諸高閣,又未編撰佳做以施童子,唯授以淺顯通俗、平白如話之文,且三五年間,方授字百許。童子掌家國之將來,卻以寥寥數字草草啓蒙,至淺至白之文胡亂開蒙,試問低開者幾能高走?稚氣幼童,教之有道,規之有方,則能一日千里,若低估其能,憂其勞苦,而教之以淺簡之文,然後任其肆玩,不予約束,則貌似愛之,卻適足以害之。小童豈解玩之真趣,不過憚於勤苦,怕人束縛,胡玩亂耍罷了。一旦散漫性情,欲加約束,則非哭則鬧,無能爲矣。何況年少時節,寸陰寸金,逝之則永再也不來,荒廢以後,意欲再學,則既遲且殆,悔之無及。愚兒非天生即愚,頑童亦非天生便頑,皆後天而成,或謂父母成之亦可。
二、師
韓昌黎有云:師者,因此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人非能生而知之,是故欲以至知則必先從師。而從師擇師則因年齡、學識之不一樣而各異。
學前童子,父母爲師,擇無可擇。所謂先天之才者,其慧質源自天生,抑或成於此時。高斯三歲即能指出其父帳目之誤,此天生耶?後天耶?
於受業幼童、矇昧者之從師而言。師有百種,種種不一樣,有不學無術之師;有照本宣科之師;有循循善誘之師;有因材施教之師。同是爲師,水平則異,知識有多寡之分,學問有高下之別,道德有崇低之差。而白字先生天然教出白字學生。以己之昏昏者,則何以令人之昭昭。德行有虧者,或將導人向惡,誤人子弟。是以從師必擇,擇師必慎。此類人慧心未開,性情未定。慧心未開,則難辨識真僞;性情未定,則易隨風而擺。
於學有小成,眼界漸高者而言。凡學高於己者便可爲師,能過於己者即爲師。苟有可取之處者,皆能爲師。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師。
臻於化境者,不拘學之高低,不問能與不能,凡眼中所見,耳中所聞,莫不能師,天地萬物,皆爲吾師。張旭見擔夫與公主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及觀公孫大娘舞劍,而得其神。又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懷素觀夏雲多奇峯,輒常師之,遂悟筆意。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書益佳。
所謂名師出高徒。志於學者常遍訪名師。然而,名師之於師,正如天才之於人通常,成金字塔形分佈而立於塔尖。故而名師衆慕而難尋,而即使幸遇名師,也未必能如願拜爲門下。名師可遇而難求,如若因緣際會,則爲萬幸。假若不遇名師,而又欲向學上進,則可轉益多師,博採衆家之所長,而化爲一體,爲吾所用。然而,有道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即使幸投名師,若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則亦必轉益多師,兼收幷蓄,融會貫通。
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即使幸聆名師教誨,日日得其耳提面命,也未一定然能成高徒。師乃引路人,而非代步者。如若弟子無恆不勤,散懶怠惰,或玩物喪志,嬉遊無度,則終究難以成器。路在腳下,須由己走。如若得成大器,則雖賴師之勞,而終由己之力;假或墮爲廢材,則皆乃己之過,或間有師之失。夫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師如孔子,尚有未通六藝、庸如常人之弟子。可知,雖有名師,卻不足以恃之。師需從,而不可恃,唯己可恃,恃己之勤苦奮進、孜孜不倦。
學高爲師,能者爲師,然而師非無所不通,無所不能者。知識之廣,必有師之未能盡窮者;學問之深,定有師之所不能及者。學如孔子,亦曾受困於小兒。是故,雖受業從學於師,卻不可未經己慮而盲從於師。有疑必究,悖理定窮,不爲師者諱,不屈於師威。吾從師以求知,若棄理以從師,則非爲吾師也。亞里士多德曾經曰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柏拉圖定義無羽毛兩腳直立行走的動物爲人。而亞里士多德則示之以拔毛之雞以駁之。
三、友
古人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歷史上,有不少文人學者,因交朋結友,互相激勵,互相探討,而學問大進。這給咱們留下了不少美妙的故事,讓咱們在瞻仰他們的同時,在無限的想像空間中沉醉,飛翔。而且古人還用優美的詩篇記下來,供咱們膜拜。下面說說朋友在學習中帶來的益處。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小雅·鶴鳴》:「他山之石,能夠攻玉。」「他山之石,能夠攻錯」。這兩句是講朋友的。第一句:唐人有詩云,春風不度玉門關。可是不怕,只要朋友有如石般之物,即可攻玉門關。第二句講的是,若是你有什麼缺點或漏洞,你朋友會幫你填補上去的。《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朋友間互相商討砥礪,以圖互益互惠。《廣雅》:切,摩也。磋,通搓。這樣,如切如磋就很好理解了。如琢,想一想啄木鳥也就不難理解。如磨,講的是女性朋友間相互砥礪的事,磨者,磨鏡是也,鏡越磨越亮,理越辯越明,久而久之,學問愈長。
忘年交亦爲朋友中的一種,能忘記年齡交朋友的確值得學習,何況還有助於學習。蕭綱、沈約、庾信、陳維崧、李漁、袁枚、鄭板橋等文人墨客都嗜好忘年交,在歷史的天空上,點綴以獨特的顏色。文人就是文人,他們並不以忘年交這麼俗氣的稱呼來來形容他們的關係,而代之以孌童這麼個雅緻的名字。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聊齋裏面有大量故事,都在宣揚這個道理。不少窮書生(爲何是窮書生?由於有錢人家裏有丫鬟之類的),獨自挑燈夜讀時,便有美女出來陪他們讀書,通過終年努力,大多書生都能中進士。等他們中進士後不久,那些美女看到伴讀的效果已經達到了,因此就離開這些書生。這即是紅袖添香夜讀書。多美呀!要是高中時,每個人配一個,還有誰不喜歡讀書呀。
偉哉,朋友!妙哉,友之於學!
不過,也有些同窗,因交友的事而留下千古遺憾。
話說,有三位同窗一塊兒讀書,一位姓梁,一位姓祝,另外一位姓馬。梁同窗無財,但有才。祝同窗有財,也有才。馬同窗有財,但無才。梁祝兩同窗,才才相惜,甚是投緣。他們同棲同宿,雙出雙入。馬同窗雖無才,卻也要附庸風雅,與有才人相交,但又看不上無財的梁同窗,因而整日找祝同窗,但祝同窗又不屑於馬同窗之無才,便不與之交往。所以馬同窗大爲生氣,當看到梁祝相契情形時,便說他們是×××。接着流言四起,而梁祝因敵不過世俗的偏見,而最後自尋短見。有人說,看到他們化爲兩隻蝴蝶,在知識的花園裏採英擷芳。這也不過是人們對無奈事實的美好想往罷了。後來,有人把他們的事加以整理,編輯出《梁祝》,裏面祝同窗則變成女扮男裝的女兒身,這也更增長了故事的悽美感。
朋友,這是個很美好的詞。
四、記憶 記憶訓練之途:以學爲訓;隨時隨地訓練;特定時間特地訓練 以學爲訓,邊學邊記邊練 學習過程當中,不管所學知識該背與否,均可用來看成記憶訓練的材料。培養訓練意識,隨時增強記憶訓練。優勢:省卻特地訓練時間。缺點:有時過於專一記憶,而忽視內容自己的內涵與聯繫,忽略真正該掌握的知識。 隨時而練隨地而練 零散時間記誦外語單詞。讀無字書時,時時留心,到處留意,事事留情,凡所可記,皆默默識記。缺點:一、量少,雖然知識可聚沙成塔,但記憶容量卻很難因一次次太小量的記憶訓練累積而增長;二、量少,雖然有時記憶效率很高,但記憶訓練的效率卻不高。(即,因量少而易記牢,但即使記牢也無甚益於記憶提升。)三、大腦休息不足,易疲勞,導致頭腦昏沉。 特定時間段特地訓練 前兩種方法,須時常存有訓練意識。 前兩種方法,雖然也是記憶訓練,但卻更着重於學習與積累。而這裏則是把記憶從學習中獨立出來,在特定時間裏,單獨地,不爲學習地,進行記憶訓練。而這裏不爲學習,亦是爲了學習,是爲砍柴磨刀,以助裨於往後學習。藉快哉風,以日致千里。 訓練材料:事情、事件、圖畫、文章、抽象符號等等。 如曾子「日三省吾身」般,夜寢時對日間所作所歷進行回憶整理,以此訓練記憶,人稱「過電影」。然而,記事雖或有用,但並不足以讓記憶大幅提升,因記憶要求準確,須昭然明晰細小微末之處,而記事則只須明瞭事情脈絡,雖偶有細節鏡頭,卻多呈跳躍離散性,並不是連續性的,以此訓練,則難以培養出嚴密的記憶。 事情多非連續,而一些事件過程卻可呈連續狀態。如弈棋打牌。圍棋,軍棋,象棋,甚至五子棋,每局棋後,暗自在大腦裏進行復盤。須求一步不差,一子不誤。大腦在必定量的思考後,可以使思惟活躍,思緒清晰,也更有利於記憶,所以棋後覆盤,大腦可挾思惟之餘氣以記憶,而此時記得雖清,卻也削弱了訓練之功。所以,若欲覆盤,可於當日腦中無棋時再復。覆盤受卡時,可借上下步以猜其行棋。棋子多少、棋盤規則、走法邏輯、行棋意圖,皆有助於記憶。然而,有助於記憶者,則不利於記憶訓練。 文章的識記 在學習中,記憶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記背文字和符號。所以背記文章也就更契合該目的,也更有利於學習時對文字的記憶。 記憶訓練須按部就班,若貪多強記,則意倦神疲。意倦神疲,則難覺得繼。難覺得繼,則非爲訓練之道。記憶訓練必須在準確的基礎上,追求速度;保證質量後,再擴充數量;增長數量後,再在該數量級上提升速度。而非先疾求速度,再漸求準確。亦非先驟增數量,再緩求準確。 熟讀可成誦,然而熟讀成誦則非記憶良法。熟讀成誦,記誦時,由嘴入腦;背誦時,常未經大腦,恃其熟,脫口即出。熟讀或可記背,然而用以訓練記憶,則未爲良方。記憶非必求口到耳到眼到,但求腦到。這裏所言,皆由眼入腦。故而此處記背皆爲默記。 初級 識記文章,背三五百字。選一篇三五百字的文章,或長篇中的幾段。識記時,以句爲單位,長句可分若干短句。看一句時,當即蓋住,再回想。回想須作到一字不差,若看一遍記不完整,可看第二遍。記完整該句後,再記下一句。如此,直到該段每句都記完。而後再對該段進行回想,如有漏誤亂序,則先校對,校對後整理思緒,而後再進行回想,直到作到一字不漏,一字不差,一句不亂,一段齊整。以最少遍數記完一段後,再以此法記下一段,直到最後一段。而後再對整篇進行回想。漏處誤處,須多記幾回以增強記憶。 每日以此法選取不一樣文章進行訓練,直到每段中的每句只看一遍,只回想一遍,該段便能完整無誤地背誦,而每段只經一次整理背誦即可背誦全篇時,即可進入下一級。 第二天識記新文章前,可整篇回想前一天所背內容,以訓練長期記憶。有記不牢之處,或背不順之處,先不校訂,且放一邊,儘可能回憶全篇,實在記不住,則校對後再行回憶。三五往後,識記新文章前,放棄回憶前一天文章,用該時段回憶該篇文章。再七八往後,再次回憶。如此反覆幾回,可增強長期記憶。 中級 選取一千字左右的文章,以段爲單位,進行識記。 Ⅰ、每次的訓練方法爲: 記每段時,以必定速度邊逐句看,邊先後聯繫,記於腦中。該速度可慢慢加快,以看一遍能較準確記住該段爲準。看完該段後,蓋住,逐字逐句回想該段內容。看一次不能完整準確回憶,則可再看一遍,再回想;或於模糊遺誤處增強記憶。直至沒有半字差錯。一段後,如此接着一段,直至全文。每段如此記事後,再整篇回想。遺漏不清處,再次增強。直到一次可完整無誤背完整篇後,即可進入下一階段訓練。 Ⅱ、每次的訓練方法爲: 記每段時,以較快速度看完整段,看時不進行回想聯繫,待到看完該段後,再行回想。該速度亦以一遍能較準確記住該段爲準。遺誤模糊處,處理同上。以此法背徹底篇每段文字。再回想全篇一遍。求至準至快一次背完。 這裏初級到中級是以句爲單位一次背三五百字,而後再以段爲單位背一千字。亦能夠句爲單位一次背三五百字後,再增長到一千字,而後再以段爲單位背一千字文章。方法多多,非只一種,可靈活運用。 若能一看一記而背準記全一千字文章,於學習則庶幾足矣。若癡求至術,以至過目不忘,善則善矣,但恐費時耗力,挪耗學習精力,壓縮學習時間,有捨本逐末之嫌。亦且過目不忘難致易逝,力致耗時,善養保持更是耗時。 然而,亦不可不知何以至之。 高級 選一兩千字文章。先邊看,邊聯繫,邊記憶。每看一段,則聯繫段中關係,記憶該段內容。看完下一段時,再聯繫和上一段的關係。等看徹底篇後,再行回憶。等練習熟練後,再進行下一階段訓練。即,集中精力一遍看徹底篇,而不進行其它思惟操做,保持精神緊張,看完後,便行回想。作到一遍一字不差後,便爲過目不忘。然後再加快速度。再增長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