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精神·長征精神·中華民族精神

寧夏精神·長征精神·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在寧夏的傳播與發展學習

 

楊森翔spa

 

(一)

    寧夏精神,簡單到只有一句話,就是:「不到長城非好漢」。資源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雖然表述簡潔,但內涵卻很是豐富。其核心是愛國愛寧、執着堅決、不畏艱難、艱苦奮鬥、負重自強,咬定目標不放鬆,勇於創新、勇於勝利、敢爭一流;目的是培育和提升寧夏人民羣衆的人文素質,激勵寧夏各族幹部羣衆堅決信心、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以堅韌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撓的品格、奮發有爲的狀態,向實現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邁進,讓寧夏發展得更好、讓羣衆生活得更好。get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是寧夏人民在中國 共 產 黨的領導下,在長期的革命鬥爭、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逐漸造成的,既是寧夏人民精神面貌的精準歸納和恰當寫照,又是引導和鼓舞寧夏人民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同步

       毛 澤 東同志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種「精神」是什麼?就是崇高的理想,堅決的信念,頑強的鬥志,高尚的情操,嚴格的組織紀律和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是大公無私和甘於奉獻的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和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it

      精神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氣質和文化品格,它深入地影響着民族和國家(地區)的生存與發展。io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雖然是2016年由自治區黨委在普遍徵求意見的基礎上肯定的,但實際上,他的造成和發展由來已久。class

      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時,寫下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詩句,激勵寧夏各族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負重自強、不懈奮鬥,打敗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基礎

      1961年,毛主席把《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詞贈予寧夏,激勵寧夏人民不畏艱難險阻、繼續頑強拼搏。兼容性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寧夏人民更是高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旗幟,奮發有爲,以堅韌不拔的意志,進行「四個寧夏」(開放寧夏 、富裕寧夏 、和諧寧夏、 美麗寧夏)建設。

      1998年,在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上,寧夏自治區黨委曾提出寧夏精神表述語的問題。

      2009年,受自治區黨委的委託,寧夏社會科學院組織有關專家,就新世紀寧夏精神的表述用語及內涵進行研究論述,向全區徵集論文近200篇。

      2013年7月,根據自治區黨委的指示精神,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又在全區展開了寧夏精神表述用語的徵集和討論。同年8月1日,自治區文明辦、自治區總工會、自治區團委和自治區婦聯又聯合發出倡議書,在全區範圍公開徵集「寧夏精神」表述語。廣大幹部羣衆積極響應,熱情參與。截至當年9月30日,共有5萬餘名羣衆參與「寧夏精神」徵集活動,徵集到各種做品4200餘件。其中建議最多的就是 「不到長城非好漢」。

     在此基礎上,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集中民智、匯聚民意,屢次召集社會各界人士召開座談會、研討會、論證會,反覆研討、反覆推敲,逐漸對「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造成了強烈共鳴和高度認同。你們認爲,在寧夏真正能喊得出、唱得響,容易接受、便於流傳的表述用語,莫過於毛 澤 東同志所作的《清平樂·六盤山》中「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詩句。雖然這句名句寫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但當下,更是寧夏精神的集中歸納和體現。

      2016年7月中旬,習 近 平總書記來寧夏視察時指出:「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中華民族積蓄的能量過久了,要爆發出來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西吉縣將臺堡向紅軍長征會師記念碑敬獻花籃時,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弘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在參觀紅軍長征會師記念館時,總書記又指出:「咱們黨領導的紅軍長征,譜寫了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 共 產 黨人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咱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 習 近 平總書記的這些振聾發聵的話語,既是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的響亮號召,更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宣言。

       2016年7月下旬,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一屆八次全會專門學習貫徹 習 近 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時的講話精神。在會上,與會黨委委員、基層表明一直建議把「不到長城非好漢」做爲寧夏精神的表述語,正式肯定並公佈於衆。你們一致認爲,「不到長城非好漢」,承接歷史傳統、體現時代精神、富有地域特點,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是寧夏人揮之不去的紅色記憶、薪火相傳的精神基因。

(二)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源於偉大的長征精神,是偉大的長征精神在寧夏的傳承與發展。

      什麼是偉大的長征精神?2016年7月18日,習 近 平在寧夏調研時就指出:革命理想高於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雌雄、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內涵。同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記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習 近 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 產 黨人理想的勝利,是中國 共 產 黨人信念的勝利。他還高度凝練地總結了長征精神五個方面的深入內涵:「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決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爲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牢牢依靠人民羣衆,同人民羣衆生死相依、同甘共苦、艱苦奮鬥的精神。」

      寧夏是紅軍長征走向勝利的地方,是紅軍西征的主戰場。紅軍長征、西征在寧夏這段輝煌的歷史,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

      1936年10月,毛 澤 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抵達陝北前,翻越長征途中的最後一座高山——寧夏六盤山時,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胸懷和睦魄,飽覽六盤雄姿,回顧長征歷程,憧憬革命將來,心潮澎湃,吟誦出《清平樂·六盤山》(時爲《長征謠》)一詞,寫下了「不到長城非好漢」和「今日長纓在手,什麼時候縛住蒼龍」的豪邁詩句,抒發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的崇高理想和英雄氣概,表達了他們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決信念和豪情壯志。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進。

      寧夏做爲多路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的地方,團結勝利的精神在這裏獲得充分展現和發揚。紅1、2、四方面軍在寧夏西吉將臺堡和甘肅會寧,實現了紅軍長征勝利會師。三大主力紅軍會聚在寧夏同心一帶,並肩轉移至臨近寧夏邊界的山城堡一帶做戰,得到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後的首次大捷。這又爲寧夏留下了團結勝利的精神財富。

    寧夏做爲中國工農紅軍西征的主戰場,民族宗教政策、三大禁條(禁止駐紮清真寺;禁止吃大暈;禁止毀壞迴文經典)、四大注意(講究清潔;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不許亂用回民器具;注意回漢團結)的組織紀律及對國民黨軍隊尤爲是東北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這裏獲得了充分展現和發揚。紅軍在寧夏期間,認真遵循毛 澤 東頒佈的《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言》和紅軍總政治部下發的《關於回民工做的指示》開展工做,尤爲是創建的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不只當時就被譽爲「回民解放的先聲」,更是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實踐的萌芽。紅軍發展了對國 民 黨軍隊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卓有成效地推進了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建。

     寧夏做爲紅軍長征、西征的主戰場,中國 共 產 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人民軍隊的締造者中的許多同志,都在這裏生活過、戰鬥過,留下諸多遺址和以斯諾的《西行漫記》爲表明的動人故事與傳說,造成了獨特的遺址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統計,紅軍長征、西征在寧夏的遺址佔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寧夏革命遺址的一半以上。

    所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就是長征精神的寧夏化。換句話說,「長征精神」既是寧夏精神的精髓和靈魂,又是寧夏精神的深入內涵。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首先是一種不懈奮鬥的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雖因天然和歷史等多種緣由,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可是寧夏回漢各族人民,滿懷自信,敢於克難,勇於跨越,咬定發展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展示了在困境中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又是一種包容和諧的精神。做爲我國惟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促進、同心同德、團結奮進,爲建設共同美好家園而不懈奮鬥。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也是一種務實求變的精神。寧夏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羣衆堅持「領導苦抓、幹部苦幫、羣衆苦幹」的「三苦」做風。解放思想,攻堅克難,創新創業,跨愈加展,在實施科學發展新的征程中富於一系列創造性實踐。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仍是一種小不自弱的精神。寧夏雖小不言小,堅持小省辦大事,堅持小不自弱,在全國取得了一系列「單項冠軍」,辦成了一系列大省才能辦到甚至大省也辦不到的事情。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自然地飽含着理想主義激情、英雄主義氣概、集體主義精神、樂觀主義情懷,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脈相承,相互輝映,相互補充,相互融通,既展現了寧夏人民的大無畏氣概,又體現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既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彰顯了當今時代寧夏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國 共 產 黨優良傳統做風的突出反映和光輝結晶,是咱們黨留給寧夏乃至全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三)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源於偉大的長征精神,同時又是中華民族精神在一個特定地域的集中反映和具體展示,與寧夏特有的歷史、地理、文化特質息息相關,是寧夏人民在順應天然、改造天然、「窮則思變」和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實踐中孕育、造成、完善起來的。

    寧夏是多元一體的華夏文明的搖籃和主要源頭地區之一。多元性的統一,既是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的構成方式,也是寧夏地域文化的內在特徵。20世紀80年代,一首「龍的傳人」唱響了大江南北,華夏兒女不管身在何方,都自認是龍的傳人。而中華龍文化的源頭正是寧夏的六盤山。六盤山,又稱隴山,實際上就是龍山,是中國龍——最先以龍爲圖騰的部落首領、華夏人文共同始祖伏羲、女媧等古聖賢們的活動範圍和故里。做爲華夏民族共同圖騰的「龍」,從起源到定型,所反映的正是包括寧夏在內的全國各地早期多個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和融合。

      因爲特殊的地理位置,寧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和移民地區。從一開始就具備極大的多源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特色。

      聞名中外的寧夏水洞溝文化,因爲其遺址中曾經出土了大量具備歐洲莫斯特、奧瑞納文化特徵的石器,與西方出土的石器技術風格極爲類似;同時,水洞溝某些地點和地表存在大量具備中國北方小石器傳統的石製品,又與其同期或稍晚的華北細石器文化存在某種關聯。——這些事實說明,水洞溝文化既是寧夏遠古文明的肇始,也應該是寧夏遠古移民的濫觴,仍是寧夏黃河農耕文明的序幕。

    寧夏的文字歷史與文化,其開篇就是商周時期戎族的移入。其後的歷朝歷代,前後有20多個民族移居寧夏,他們在這裏繁衍生息,互相融合,最後都匯入中華民族的汪洋大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正是這些歷代移民,不但創造了「五方錯雜,風俗不純,人地和諧,融合更新」的寧夏移民文化,並且還前後創造了恢弘包容、博採善納、銳意進取的寧夏黃河文化、絲路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以及賀蘭山岩畫文化等。在這些文化中,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不斷加強了寧夏地域文化的活力和影響力。北周之前,寧夏靈州(今吳忠)一帶還「雜羌戎之俗」,北周宣正元年,從「江左」移民3萬餘人於此,「其江左之人,崇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郎茂《圖經》)在長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數民族也爲長期生活在農耕文化狀態下的漢族人民增長了一種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和兼容博納的文化胸襟,使漢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斷獲得豐富與昇華,從而造就了宏闊豪邁的「秦漢雄風」、雍容大度的「盛唐氣象」、強健有爲的「康乾盛世」,成爲中華文明發展的幾個輝煌時期。 

    長城文化在寧夏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義。自西周時期開始,戰國、秦、漢、隋、金、明等朝代都曾前後在寧夏境內修築長城。目前,寧夏境內幾乎能夠找尋到歷史上各個朝代修築的、技術迥異的長城遺蹟,被稱爲「中國長城博物館」。長城雖然是一種軍事設施,但,更是一種精神象徵。它以巍巍雄姿、堅強體魄,象徵着中華民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雄渾大氣的民族包容度和堅強不屈、勇猛精進、團結一致、抵禦外侮的愛國主義精神。

      寧夏又是歷代愛國將領和邊塞詩人大展雄風的疆場。

    早在秦漢時期,寧夏大地上就留下愛國者的光輝印跡,既有「北逐匈奴七百里」的蒙恬所築的長城和富平縣、神泉、渾懷障,也有「匈奴不滅,何以家爲」的衛青、霍去病的戰鬥足跡和生動故事。特別是以傅介子爲表明的一批「北地」(含寧夏全境)人,在各個時代的保家衛國的實踐中,所表現出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和勇氣,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獻身和奮鬥精神,代代相傳,成爲寧夏精神的核心和另外一種表述。

    目前已知的寧夏曆代邊塞詩詞約1000多首。這些歷代邊塞詩詞不但以雄渾的畫筆描繪了壯偉、苦寒的寧夏古代邊塞風光,反映了寧夏古代邊塞將士艱險苦寒的生活和特定地域的風貌人情,並且充盈着濃郁的漢唐情結和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正大的文化氣象,包含着豐富的民族精神內容,是寧夏和中華民族精神的根脈之一。

(四)

       精神的力量是無形的,也是無限的。在長期的歷史洪流中所凝結造成的寧夏精神,不只對過去寧夏人民革命和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更對當今時代建設中國特點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起着重要的精神激勵做用。所以,弘揚寧夏精神就成了咱們工做的題中應有之義:

      弘揚寧夏精神,有利於中華民族精神在寧夏的傳承和發展。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造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團結統1、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也是長征精神和寧夏精神造成的思想基礎。正是在這種傳統民族精神文化的積澱下,寧夏各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着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愛國主義情懷,每當國家事,堅忍的寧夏各族人民總會發揚「不破樓蘭終不還」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鬆,本着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紛紛自發奮起反抗、保家衛國。正是這種後浪推前浪的愛國實踐,爲中華民族精神在寧夏的傳承與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弘揚寧夏精神,有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咱們判斷善惡的標準,是咱們對共同事業和目標的認同,也是咱們在追求這個目標過程當中所造成的一種共同境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實際上就是寧夏各族人民在在歷史和現實中逐步累積和造成的核心價值觀念,既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成分和人類美德的印記,也有社會主義理念和時代的反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內在一致性。面對當前利益格局深入調整、思想文化相互激盪、觀念思潮多元多變的新形勢,大力弘揚寧夏精神,更容易在寧夏各族人民心中產生共鳴,造成統一的意志信念和共同的價值追求,築牢共同思想基礎,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朝着既定目標邁進。

      弘揚寧夏精神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 近 平 總書記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把中國建設成爲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共同願望,是每一箇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升,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但咱們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做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還面臨着各類挑戰和難題,這注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須要一代又一代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努力和奮鬥。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其核心正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韌性和堅持,具備跨越歷史的永恆價值,蘊涵着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

      「精神」是看不見、摸不着、抓不住的東西。可是,精神是能夠爆發、轉化爲物質力量的。一個地方有了精神引領,就能展示地方個性,衍生出一種生生不息的活力。「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正是這種能把寧夏各族人民的歸屬感、責任感、自豪感激發出來,提振信心,激發激情,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羣衆的智慧和力量,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持和不竭的動力源泉。

                                                                                                                                             2017·8·6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