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雲的時候,就以爲安所有是一個很「清奇」的部門,彷佛一整套體系都是獨立的,有本身的小圈子。安全
出來後加入安全圈子,爲各廠商提供業務安全服務,也在第一次接觸到各廠商的SRC(應急響應中心)後,看到一羣不一樣的人由於同樣的責任感團結在一塊兒,愈加感覺到安全er的活力。網絡
然而,在活力的背後,隱藏着安全er長久的剋制。阿里雲
不止一次聽起安全從業者感慨,作安全最大的阻力並非在外部,而偏偏是公司內部。這到底是爲何呢?網絡安全
安全與業務,老是一對無解的冤家事件
叱吒風雲的黑客和低調支撐業務的甲方安全er,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職業軌跡,後者很顯然承受了更多。同步
咱們天天能夠看見這個場景在不斷上演:業務部門要上線一個活動,有明顯的被攻擊風險,事先沒知會過安所有門(好一點的同步一下,不過也沒太大用),安所有門趕來要求增長一些防控措施,業務部門置若罔聞,再去追問,就用「KPI」、「業績」給打發了。產品
業務人員由於持有業績KPI而強勢,而相關的安全需求則被視爲無用功。除非發生大型的損失(如拼多多優惠券事件),業務人員纔會對安所有門有所敬畏。這讓安所有的防控策略成了「大病醫療險」,平時勾選一下的意願都沒有,真出事了,也找不到索賠點。互聯網
爲何安全會像一個保險產品同樣?沒法量化是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填補多少的漏洞、上線多少新的防禦方案、避免了多少的風險,這些都是對未發生的事情作防控,而究竟這些問題真的發生了,會帶來多少的損失,每每是很難量化的,與業務部門真金白銀的業績比起來,更是如此。黑客
也就不難怪爲什麼業務部門的話語權更重,對安所有門的影響如此之大了。行業
主導和服務,全然不一樣的兩條路
不過,上述的苦逼安所有門更多來自互聯網的甲方公司。在和錢離得近的金融行業,風控部門則擁有較高的話語權。特別是在銀行、持牌消金機構,風控能夠有效下降逾期率、壞帳率,直觀地減小業務損失。甚至於,機構的運營狀況如何,主要是看風控作的如何。
不難看出,當離錢更近的時候,風險損失更容易量化,那麼安全作的工做就更容易體現價值,話語權也更大一些。
筆者和業內的幾家安全負責人作了簡單的交流,發如今這樣的大背景下,安所有門走出了兩種形態:
一種是作好守護者的安所有。主要關注公司全局的安全生態建設,會給業務提出相關的風險建議,可是最終是否採納的決定權在業務。若是在已經提示過風險的業務上出現問題,惟一的底線就是不背鍋。
另外一種則是與業務部門分庭抗禮的風控部。公司的業務計劃須要與風控部門同步,將風險控制在事前,風控部門的績效考覈與業務直接掛鉤,話語權與壓力並存。
安全er將來的可能性
那麼話說回來,在離錢還有點遠的安所有,難道沒有推進部門話語權的可能性嗎?
不全然是,筆者在這提出兩個必要的場景作討論:
一、意識轉變
安所有從過往的傳統網絡安全範疇過分到業務安全,成爲一門顯學的時候,大衆對於業務與安全的融合性或許會有更好的認識,也更能理解作好安全建設的必要性。
二、價值挖掘
安所有門能將工做成果與業務成果掛鉤,量化業務價值,進而推進安所有向價值中心轉變。這點頗受爭議,可是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何況行業天天都在發生變化,何嘗不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