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咱們分析過一個查詢語句的執行流程,而且解釋了執行過程當中涉及的模塊。一條查詢語句通常是通過鏈接器、分析器、優化器、執行器等功能模塊,最後到達存儲引擎。老鐵們能夠點擊連接 查詢語句在 MySQL 如何執行 學習上篇內容。數據庫
此次,咱們來深刻學習一條更新語句在 MySQL 中的執行流程。經過此文咱們能夠充分了解 什麼是 Redo Log緩存
首先咱們先建立一張表,只有主鍵 ID,以及 int 類型字段 c。架構
create table T(ID int primary key, c int);
如今咱們要更新一條數據,語句以下:學習
update T set c=c+1 where ID=2;
更新語句其實也跟查詢語句的流程相似,只不過多了 redo log、undo log 以及 binlog 日誌。優化
上一篇查詢語句的執行流程咱們說過,在一個表上有更新的時候,跟這個表有關的查詢緩存會失效,因此這條語句會把整個 T 表的緩存結果都清空。這也是爲什麼咱們不建議使用查詢緩存的緣由。spa
假如您當了小超市老闆,天然會有一個帳本記錄交易記錄,可是可能還要一個賒帳記錄。由於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有時候會到你這裏白嫖,額,不是,是賒帳。你先把記錄寫在小粉板上,等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把粉板的數據同步到歸檔的帳本中。固然粉板也有滿的時候,因此當粉板滿了就要對帳寫入帳本中,插件
因此,若是有人要來賒帳,或者還帳的時候,一般有兩種作法:設計
在生意忙的時候,咱們確定選擇後者,由於前者操做太麻煩了。首先,你得找到這我的的賒帳總額那條記錄。你想一想,密密麻麻幾十頁,掌櫃要找到那個名字,可 能還得帶上老花鏡慢慢找,找到以後再拿出算盤計算,最後再將結果寫回到帳本上。這個時候小芳來賒帳,等半天。之後還怎麼約小芳到小樹林呢?3d
在 MySQL
中也有這個問題,若是每一次操做都要寫進磁盤,而後磁盤也要找到對應的記錄,而後再更新。整個過程的 IO 成本,查詢成本都很高,爲了解決這個問題,MySQL
的設計者就用了相似小超市老闆粉板的思路來提高更新效率。日誌
而粉板和帳本配合的整個過程,其實就是 MySQ
L 裏常常說到的 WAL
技術,WAL
的全稱是Write-Ahead Logging
,它的關鍵點就是先寫日誌,再寫磁盤,也就是先寫粉板,等不忙的時候再寫帳本。
首先咱們要明確的是binlog
日誌是在 server 層的,而redo log
是 InnoDB
特有的。
當有一條記錄須要更新的時候,InnoDB
引擎就會先把記錄寫到 redo log
(粉板)中,並更新內存,這個時候就算完成了。同時 引擎會在適當的時候將這個記錄更新到磁盤裏,而更新每每是系統比較閒的時候,這就是打樣之後掌櫃作的事情。
相似的,InnoDB 的 redo log 是固定大小的,好比能夠配置爲一組 4 個文件,每一個文件的大小是 1GB,那麼這塊「粉板」總共就能夠記錄 4GB 的操做。從頭開始寫,寫到末尾就又回到開頭循環寫,以下面這個圖所示。
write pos 是當前記錄的位置,一邊寫一邊後移,寫到第 3 號文件末尾後就回到 0 號文件開頭。checkpoint 是當前要擦除的位置,也是日後推移而且循環的,擦除記錄前要把記錄更新到數據文件。
write pos 和 checkpoint 之間的是「粉板」上還空着的部分,能夠用來記錄新的操做。若是 write pos 追上 checkpoint,表示「粉板」滿了,這時候不能再執行新的更新,得停下來先擦掉一些記錄,把 checkpoint 推動一下。
有了 redo log,InnoDB 就能夠保證即便數據庫發生異常重啓,以前提交的記錄都不會丟失,這個能力稱爲crash-safe。
要理解 crash-safe 這個概念,能夠想一想咱們前面賒帳記錄的例子。只要賒帳記錄記在了粉板上或寫在了帳本上,以後即便掌櫃忘記了,好比忽然停業幾天,恢復生意後依然能夠經過帳本和粉板上的數據明確賒帳帳目。
MySQL 的總體架構其實有兩塊:一塊是 Server 層,還有一塊是 引擎層,負責存儲相關。前面咱們提到的 redo log
是InnoDB
引擎持有的,而 Server 層也有本身的日誌,叫 binlog(歸檔日誌)。
那爲什麼會有兩份日誌呢?
由於最開始 MySQL 裏並無 InnoDB 引擎。MySQL 自帶的引擎是 MyISAM,可是 MyISAM 沒有 crash-safe 的能力(由於是 Server 層與引擎層是兩個獨立的模塊),binlog 日誌只能用於歸檔。而 InnoDB 是另外一個公司以插件形式引入 MySQL 的,既然只依靠 binlog 是沒有 crash-safe 能力的,因此 InnoDB 使用另一套日誌系統——也就是 redo log 來實現 crash-safe 能力。
假如只有 binlog,當 Server 層 binlog 日誌寫完後 引擎層尚未同步到磁盤就斷電了。這個時候重啓後 binlog 記錄了更新操做,可是引擎層並無寫入磁盤中就致使了從庫使用該 binlog 同步數據不一致。
有了對兩個日誌的概念理解,咱們就能夠繼續理解執行器與 InnoDB 引擎執行 update 語句時的內部流程。
最後三步看上去有點「繞」,將 redo log 的寫入拆成了兩個步驟: prepare 和 commit,這就是"兩階段提交"。
以下圖所示,綠色表明執行器執行,白色表明 InnoDB 引擎執行:
update流程
爲何必須有「兩階段提交」呢?這是爲了讓兩份日誌之間的邏輯一致。要說明這個問題,咱們得從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提及:怎樣讓數據庫恢復到半個月內任意一秒的狀態?
前面咱們說過了,binlog 會記錄全部的邏輯操做,而且是採用「追加寫」的形式。若是你的 DBA 承諾說半個月內能夠恢復,那麼備份系統中必定會保存最近半個月的全部 binlog,同時系統會按期作整庫備份。這裏的「按期」取決於系統的重要性,能夠是一天一備,也能夠是一週一備。
當須要恢復到指定的某一秒時,好比某天下午兩點發現中午十二點有一次誤刪表,須要找回數據,那你能夠這麼作:
因爲 redo log 和 binlog 是兩個獨立的邏輯,若是不用兩階段提交,要麼就是先寫完 redo log 再寫 binlog,或者採用反過來的順序。咱們看看這兩種方式會有什麼問題。(會形成數據不一致)
仍然用前面的 update 語句來作例子。假設當前 ID=2 的行,字段 c 的值是 0,再假設執行 update 語句過程當中在寫完第一個日誌後,第二個日誌尚未寫完期間發生了 crash,會出現什麼狀況呢?
假如在引擎 寫完 redo log 後,bin log 沒有寫完,異常重啓,依然能夠根據 redo log 日誌把數據恢復,可是 binlog 沒有記錄這個語句。 因此從庫 經過 binlog 同步數據就致使沒有把這個這行數據同步過來,丟失了這個事務操做形成數據不一致。
若是寫完 binlog 後 崩潰,因爲 redo log 尚未寫,崩潰恢復後這個事務無效,可是 binlog 卻有記錄。從庫根據 這個 binlog 日誌就會致使多處一個事務,與主庫不一致。
簡單說,redo log 和 binlog 均可以用於表示事務的提交狀態,而兩階段提交就是讓這兩個狀態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敲黑板了同窗們)
關注公衆號 JavaStorm 解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