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章《北漂IT男返鄉2年的三線樓市觀察(宜昌夷陵篇)》出來以後引發了網友朋友尤爲是宜昌本地網友的熱情關注,圈中的一些好友也給予了我承認,個人好友宜昌買房哥以及閤家網BOSS都給予了我文章的分發支持,在此諸葛磊表示深深的感謝。原本是打算寫東山篇的,發覺寫着寫着竟然寫了一篇萬字長文,還寫跑題了,因此就將錯就錯了。這篇我就分爲上下兩篇來發,明天發下篇。微信
這兩天看了一篇HD研究院關於中國人口大遷移的研究報告,摘錄以下: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經濟-人口分佈平衡。1)決定一個區域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該城市與本國其餘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簡單地講,就是人隨產業走。2)工業發展須要集聚,因此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人口大規模從鄉村向城市集聚。服務業發展比工業更須要集聚,因此在城市化中後期,人口主要向一二線大城市、大都市圈和區域中心城市集聚。大數據
看過報告以後,我忽然頗有興致想先寫一寫三線城市的高新產業和年輕人,因此這一篇優先來分享一下我這些年對宜昌城北高新產業和年輕人的深度觀察。之因此選擇城北,是由於宜昌的高新區在這裏起步,整個發展大道沿線也彙集了不少現代服務業科技產業園區和寫字樓宇,再一個諸葛磊本身住城北,因此對宜昌城北的變化有直觀感覺。本文暫且先不談房產,而是談論與房產有關的產業和人口。文中的不少故事都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沒有杜撰與虛構。優化
我對宜昌房產的深度認知,來自於宜昌買房哥那些對宜昌樓市歷史的回顧和深度剖析文章,讓我對宜昌樓市的前世此生有了一個很全面的瞭解。我能感受買房哥應該是宜昌房產界的老炮兒。而對於宜昌城北的認知以及年輕人就業創業的狀況瞭解則來自於閤家網的前任老闆S總,目前已經是今日頭條宜昌區域的負責人。雲計算
和S總的認識是一個偶爾的機會,某天我所加入的一個宜昌IT技術QQ羣裏,有人發了個SOS求救:急!急!急!,誰會JAVA,幫我解決個問題。我當時在北京一家移動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擔任技術負責人,那段時間正比如較閒,因此看到這個求救信息,就嘗試跟他聊了下,知道了大概狀況,而後得知S總的技術合夥人嫌工資過低直接跑路去武漢打工上班去了。3年前的S總跟我同樣都在創業,只不過地點不同,出於我對創業維艱的深入體會,也得知S總其實給這位宜昌本地技術合夥人的待遇並不低,因此我當時其實挺氣憤,由於我挺瞧不起這種破壞IT軟件行業口碑的人,因此我從S總的訴苦和描述中我大體能推測出3年前的宜昌IT軟件行業總體氛圍和待遇都不是很好。blog
而另一個事實也從側面證實了個人推測是對的,那就是我在北京認識的一個老鄉,3年前打算回宜昌找IT軟件方面的工做,結果撞了一鼻子灰(被僱主要求自帶項目客戶),被氣的又跑去武漢作JAVA軟件開發(其實當時武漢的工資也不是很高,5-6K),最後又由於老婆生孩子再次回到宜昌自主創業網上接單,兜兜轉轉一圈,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當我2017打算準備回湖北的時候,這位老鄉又在微信上問候我,說想來北京繼續作軟件開發,武漢和宜昌作軟件這行的總體薪資待遇都趕不上北京。開發
其實他說的是對的,由於3年前,我在北京的工資待遇已經達到了2W+,而同時期的宜昌軟件這行的薪資只有5K左右,並且機會還很是少,武漢機會稍微多些,可是狀況也好不到哪裏去,大約在6K-1W這個範圍。算一下,我在北京幹一年,抵我在宜昌老家幹4年,抵在武漢幹3年,因此我還回去個啥,在北京工做賺錢是妥妥的,賺的是無風險收益,薪資待遇、培訓、職業規範和眼界見識都是無可挑剔的一流環境,除了住的差一點,其餘真的比回湖北要強太多。產品
諸葛磊本人一直都想回湖北,可是我發覺我回不去。我每次想回去,都有一個大大的機會像蘋果同樣來砸個人腦殼,薪資翻倍來不來?快點跳槽,年終獎直接用現金補償給你,來不來?跟資質一流的阿里、百度員工以及30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醫院骨科醫生共同創業作移動互聯網醫療項目,來不來?我在北京經歷了移動互聯網創業最火爆的黃金時期,那會兒的中關村創業大街但是各界政要、投資人、創業者和媒體紛紛慕名前往打卡的創業聖地。因此當時我深度思考了一下,我想在離開北京以前,作最後一搏,立馬離開安穩工做的軟件公司,年終獎也不要了,當即加入到當時火爆的移動互聯網創業項目中去。我最後覆盤了一下,這最後一搏,不只給我帶來了收入上的翻倍增加,同時在眼界見識、人際交往、技術管理和創業經驗上獲得了史無前例的認知與提高。我是2010年下半年去的北京,2017年下半年離開的北京,7年時間讓我在北京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io
在回湖北以前,我幾乎每一年都會關注湖北武漢還有老家宜昌的IT互聯網就業機會和創業政策,同時我還會從我身邊在湖北的好友去了解武漢、宜昌兩地的就業創業大環境如何。在5年以前我發覺宜昌在我所從事的軟件行業幾乎沒有什麼合適的機會,相關產業園也很是少,靠近三峽大學的唐家灣片區的西陵軟件園算一個,還有一些作技術的估計待在宜昌的一些研究所,好比701研究所(中船重工旗下),再估計就是在體制內供職。算下來,市場化運做或進駐的民營高科技軟件產業園區能拿的出手的就西陵軟件園一家。因此在5年以前,我對宜昌的軟件產業是看不到太大的但願和前景的,基本上不敢回去,又過了2年,也就是最近3年我發現宜昌尤爲是城北板塊開始有了好幾個高科技產業園、總部園區和高端鞋寫字樓宇,下面我重點介紹幾個:
一、三峽企業總部基地,這個項目是上海市對口援建宜昌的重點項目,其特色是獨棟別墅辦公,這種新型辦公園區,在我2010年畢業去上海實習的半年裏,就在上海看見過這種新奇的辦公園區,每一棟別墅都是一個企業,互不干擾,又能享受別墅式的花園環境。沒想到的是若干年的以後,這種別緻的辦公理念產品也在宜昌看到了落地版本,目前三峽企業總部基地南區已在2019年全面開工建設,再過幾年,這裏將彙集大量的企業總部,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在此就業創業。這個總部基地,北接夷陵區發展大道片區新城,附近居住的年輕人選擇就近在這裏工做的人有很多。
二、夷陵區「一城五區」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一城」即夷陵電商產業城,「五區」分別是A區以湖北三峽銀嶺冷鏈物流產業園及電商大樓爲中心的電商園區,B區爲以科技孵化器爲主業的夷陵科技園,C區爲以湖北醉三峽電商公司爲主體的夷陵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D區爲位於東城試驗區的農村城鎮化電商中心,E區爲以長江市場爲中心的社區電商。做爲宜昌城北重要組成部分的夷陵區,在國家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號召下,找準了電商這個切入點,憑藉自身的優點大力發展電商產業。
說一個很直觀的感覺,我2017年回來後在HD綠洲小區長住了1年多,因爲我在北京已經習慣了網購,我買大部分東西基本都是網購且首選京東,看中的是它的「多快好省」,基本頭天下單次日就能到貨,有的地區甚至能作到當日達。可是讓我沒想到的是這兩年在京東購物,宜昌也可以實現第二天達和當日達,我老媽都驚了,怎麼這麼快?我頓時上網搜索了一下京東宜昌,結果發現了祕密:京東物流宜昌城市倉在2018年正式投入運營,其倉庫就入駐於夷陵區三峽銀嶺冷鏈物流產業園內。也就是說,在京東城市倉覆蓋範圍內的消費者,購買高頻消費的商品時,可以享受到和一線城市同樣的配送效率,使「就近買「和「上京東」所用時間相差無幾。因而可知,一線城市的一些先進經驗和優質體驗,在宜昌也在逐步落地兌現中。
三、宜昌目前的軟件公司主要扎堆在西陵軟件園、三峽雲計算大廈、清華科技園等。舉個例子,最近兩年宜昌市招商引資最大的一家軟件企業是東軟集團,它就落戶在西陵軟件園。這家公司是我在北京的老東家,我入軟件這行第一家公司就是東軟。創立於1991年的東軟集團,是我國第一家上市的軟件公司,目前連續8年居中國醫療IT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排行榜第一位。東軟在軟件開發領域擁有很成熟的研發和管理經驗,它最開始是作對日軟件外包起家的,因此東軟在軟件方面作的這麼嚴謹規範和這段經歷是分不開的。
2019年5月份,宜昌市與東軟集團簽定戰略合做協議,根據協議,東軟集團及子公司將與宜昌共同開發東軟大數據產業園區,包括東軟大健康中部研發基地、醫療健康大數據運營管理中心、東軟呼叫中心區域總部項目等。就此,我敢推測將來幾年宜昌的軟件行業將會在東軟這個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實現跨越式發展,一舉彌補宜昌在高端現代服務業軟件業務板塊的不足。
四、再看互聯網、物聯網領域,今日頭條(抖音)宜昌總部以前在清華科技園而後搬遷到了水悅城寫字樓,豬八戒宜昌創客社區、啓迪之星落戶在清華科技園;物聯網領域我重點關注到了一家公司,升哲科技,這家公司目前大有成長爲物聯網領域的獨角獸之勢,創始人趙武陽,85後。一家成立不到5年的公司,它的產品和服務已銷往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合做夥伴包括微軟、博世、諾基亞、谷歌、日本住友等諸多世界500強公司,被硅谷評論評爲「全球成長最快的50家高科技公司」之一。他的創業故事被央視還有三峽電視臺都報道過。上次路過西陵軟件園,發現掛了一塊升哲科技的牌子。
說完了產業,咱們須要來講說人口,由於產業跟人口是相輔相成的,而我最關注的是年輕人的真實想法和人才流向。
我從本人這些年在北京工做的經歷,以及經過宜昌本地朋友的分享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線城市和三線城市的人才流動的方向是大體相反的。簡單講就是一線城市的人才從體制內流向體制外,而三線城市的人才則從體制外流向了體制內。諸葛磊在北京工做的這些年,發現一塊兒工做的部分同事以前就是在體制內企事業單位工做,列舉以下:
一、我在北京的第一家公司中關村在線,當年隸屬於CBSi(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互動媒體),在IT科技媒體垂直領域能排NO1. 我進入這家公司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論壇組織的一次徵文比賽活動,我寫了篇文章,拿了NO1. 結果被中關村在線的核心硬件事業部的老員工舉薦給了BOSS,我就這樣機緣巧合的拿到了去北京的offer。
咱們部門同時期進來的一個小夥以前在住建部門某辦公室工做,當時問他爲何離開體制內來這裏,他就說:成天給領導端茶倒水,上班也沒啥事,很無聊,感受一眼能望到頭,因此仍是想趁年輕出來折騰一下作點本身喜歡的事。
就這樣他放棄了鐵飯碗,來到了這傢俬企,我能感受到他是出於興趣而來到這家公司的,由於咱們部門的大多數人都是硬件發燒友,平時都會聊一聊。這個小夥過了幾年以後跳槽到了小米去作產品經理,職場路上順風順水發展的挺不錯的,而小米當時也正值它的高光時刻。我能感受在北京有很多年輕人是在爲本身的興趣而工做,而不僅僅是爲了賺一份工資。
二、第二我的,也是我在第一家公司的同事,人稱顧爺。最開始我不知道大夥爲啥叫他顧爺,最後我在私底下才瞭解到這位顧爺的背景很強大,顧爺的老爹在朝中身居要職,他老爹一直想讓他從政,可是顧爺那樣子彷佛是不太願意。多是當年他老爹發生過一些事情,給了他很大的觸動,因此他果斷放棄了從政,而是選擇了本身的興趣愛好,寫文章。
顧爺以前是在央企部門寫文章,他寫的是標書,聽說有一次他們參加投標以後,當他次日去招標部門辦公室,發覺他辛辛苦苦寫的標書被當作廢紙踩在了腳下,那一刻顧爺心如刀絞,他動了要離開的念頭。顧爺也是被我部門的好友推薦過來的,當時領導給他開了很高的待遇,顧爺在入職以後也不負衆望,他說寫的一些顯卡GPU技術分析大文,在當時的IT媒體界頓時樹立起了業界標杆的地位。
我跟顧爺聊過一次,由於有段時期很是想跳槽但又猶豫不決,顧爺跟我深聊時他說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入的印象:公司單位無非三種,混人、混事、混點,你須要進什麼樣的公司環境你得提早想好。這裏面的混人,應該指的是混關係,混事應該指踏實作事的工做,混點就是到點下班的工做。我問顧爺爲何不讓老爹給你介紹個輕鬆的工做,顧爺說想本身找點本身感興趣的事作,他說他寫大文寫的頗有成就感,他不想走他父輩的老路。顧爺說他的老爹最後仍是承認了他的選擇。
三、第三我的C醫生,他是301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骨科醫生,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他當時從醫院出來創業的時候,月薪已經達到了5W+,說實話通常人很難理解一個醫生會拋棄穩定且社會地位極高的醫生職業,去跟一羣徹底領域不沾邊的陌生年輕人一塊兒作移動互聯網創業。
一樣的,C醫生也是從體制內跳槽到體制外,有一次我問他爲何要執意出來創業,留在301醫院不是很好麼,一生衣食無憂且社會地位又高。他就說他是江蘇常州人,他們那邊江浙一帶的人都願意本身出來幹,他本身的老爸年齡大了,依然還在跑業務。看來江浙一帶的人有一種自然的創業基因在骨子裏。
對比我在北京遇到的這些同事和創業夥伴,我發覺我宜昌的同窗朋友在前些年所反饋的消息和趨勢跟我在北京的所見所聞幾乎是反向的,我也簡單舉幾個例子:
一、我有好幾個同窗回宜昌以後先是在本地企業單位工做過一段時間,而後發現三線城市的企業工做實在是辛苦、薪資低並且被大衆承認的程度也比較低,因此他們大多工做了一段時間以後,都開始往一個方向發展:考公務員。個人大學同窗更厲害,知道本身畢業後鐵定要回宜昌,因此大學期間就開始在備考公務員。
看見沒,三線城市的人才流向跟一線城市是徹底相反的,三線城市的優質人才基本都流向了體制內,或大型國企央企和本地龍頭企業等。自主創業的人不多,不敢冒風險是大多數人的基本心理,我也有一些從武漢早早回去創業的朋友,可是結果都不太理想,技術門檻低、招不到年輕人、當地的消費能力有限和各類關係須要打點等等讓個人這幫當初雄心壯志要返鄉創業的發小嚐試到了社會現實的殘酷。
就我我的的經歷而言,創業的成功率極低,它已經再也不是28法則,我以爲應該是19法則,也就是說大機率狀況下創業是失敗的,創業成功是偶然。
二、再一個整個三線城市的創業政策引導通常是由政府來主導,前些年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尚未興起的時候,宜昌是不多看到有專業的創業孵化器機構來幫助和指導這些年輕人創業。
個人好友S總,曾經給我說,他當年創業的時候,有關部門承諾的創業補貼資金一直被剋扣,這讓我感到很驚訝,前幾年的宜昌創業環境竟然這麼差。要知道個人這位S總朋友,能夠算的上是宜昌本土的連續創業者,其實我打心底仍是挺佩服S總的,當他在星巴克給我講訴他的創業經歷的時候,他創業過程所遇到的種種困難、人員問題、技術問題和資金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S總一我的在支撐。因此我以爲S總要是放在一二線城市,大機率會獲得投資人的相中,由於投資人大多比較承認這類連續創業者且有實戰經驗和戰績可供參考判斷。
這也是我第一次深度接觸宜昌本土的實戰型連續創業者,雖然S總最終由於種種緣由而結束了多年的創業,目前已經是今日頭條(抖音)宜昌地區的一位高管,但我諸葛磊依然敬S老是條漢子。
三、還有一個宜昌本地的軟件創業團隊。我跟他們的認識也是經過QQ羣認識的,很巧的是在前些年他們的幾個核心成員包括技術負責人跟我都住在夷陵區的同一個小區,並且我還認識了一個主作海外SEO優化的自由職業者,最巧合的是他竟然住在我同一棟樓的樓上。因此你會發現,宜昌說大不大,說小又很小,幹我這行的竟然都住在同一個片區的同一個小區,他們以前都有過在外地工做的經驗。
這個軟件團隊的技術負責人當年在重慶工做,由於家中父母身體狀況的緣由而決心返回宜昌一邊創業一邊照顧父母,聽他的訴說,他們團隊前幾年碰上了移動互聯網的大牛市,APP開發的訂單都接到了手軟,這些訂單大部分來自於外地僱主,接單的渠道是經過網絡。而近些年因爲市場區域飽和再加上宜昌本地市場軟件消費能力有限,因此他們團隊有時候也會碰上很久接不上一單的尷尬局面。不過他們一直沒有放棄,團隊對新興技術的研究也頗有前瞻性,忙時接單,閒時研究新技術。
我有一次問了下這個哥們,宜昌本地的軟件市場如何,他簡單回了幾句:軟件消費意識和消費能力都比較弱,發包需求大多集中機關事業單位和大企業,不過大多可能須要有關係才能拿下,有時候也靠運氣。我大體明白了,這可能就是大多數三線城市的軟件行業創業環境吧。
以上這幾個故事都是3年前我本人親身經歷所接觸到的事實,一晃好幾年過去了,2017年下半年我回到湖北,大部分時間我都待在宜昌,終於能夠靜下心來享受老家清閒自得的生活,同時我還在2017-2018這兩年仔細去觀察和傾聽這座城市的變化。至於有哪些變化,且聽諸葛磊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