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
熵增,在人生觀上的啓示是:愈加力,越混亂。學習
不管努力與否,系統的熵(一種混亂程度)只增不減,這就是熵理論的大概描述。優化
這看似是一種「努力無效」的悲觀理論,但實際上,若是你只看到了悲觀的東西,只能說明尚未真正理解這一理論的價值。我看過一個故事,彷佛有些啓發。class
有一羣探險者,發如今一個有攔河壩的河道中有人落水,攔水壩上游有個漩渦把他困住了,他拼命掙扎,試圖逃離漩渦,但卻怎麼也擺脫不了……基礎
由於距離太遠,探險者沒法施以援手,落水者因爲精疲力竭,後來仍是淹死了。百度
可是,正在你們可惜之際,卻發現這我的的屍體,被捲入漩渦後,隨即就從攔水壩的下方衝了出來!他付出了數小時努力都沒作到的事情,大天然幾秒鐘就幫他作好了……循環
能夠想見,若是他能讓本身勇敢的投入未知的漩渦,一切都將有驚無險……方法
固然,若是是個人話,就算知道漩渦是河壩上下游的水行通道,我確定也不敢讓本身隨便捲入漩渦,萬一下面的洞不夠大,被卡住怎麼辦 -_-||im
但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咱們的前方並無那麼大的危險,可幾乎每一個人,每時每刻都在作出一樣錯誤的選擇——讓本身不斷的捲入毫無心義的煩惱、焦慮和掙扎,而歷來不敢嘗試在平和與接納中,向死而生。這給我最大的啓發是:統計
(1)人應該以一顆輕鬆的心,去進入這個世界。輕鬆生活也不是不採起行動,而只是在行動的時候,永遠依道而行,隨緣應對便可,無需自找苦吃。
(2)有時把問題放下,勇於放棄控制,讓本身安然的投入未知,問題反而就會天然解決,甚至會解決的很是完美。放手投入未知,並不消極,有時倒是一種蘊含着無比勇氣和抉擇智慧的另類積極。
(3)不管作什麼事情,心裏感覺上的舒暢與否都是很是重要的,徹底忽視了這一點,讓本身始終帶着焦灼的心去作事,必然伴隨着心裏痛苦感覺的無窮熵增,而令人生愈來愈痛苦不堪,直至提早走向滅亡……
這裏面還蘊藏着熵增理論在人生觀層面的最大的疑問。即:放棄部分控制和努力,事情難道真的會變好嗎?面對人生的變更,有人敢放手一試,放下焦慮,把命運交給未知嗎……
這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曾經在想,由於熵增,一個沒人打掃的房子會愈來愈髒亂,最終讓人沒法居住。那天然界是否也是如此呢?是否沒有人對其「作功」,大天然就會愈來愈亂,最終讓全部生物都沒法生存?
事實彷佛恰好相反!
沒有智慧人類參與「理順」的大天然,反而一切生機盎然,井井有理,即循環平衡又充滿但願……咱們不得不反思,大天然這種蓬勃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的背後,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在推進?又是什麼力量把這一切安排的如此之好?怎麼樣才能讓咱們本身的人生也能接觸到,甚至擁有這種力量……
答案,或許就在老子的這幾句話中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
人要向大地學習,而大地的特色,正是不作任何無謂的發力,只是不斷的孕育、不斷蓬勃的自我更新;一切都是一個宏大的活躍總體的一部分,絕無一處是無用的垃圾;順應天時地利等一切規律,並在對規律的絕對臣服之下,作出最優化的適應和調整;安然接受一切未知結果,好比生與死,存在與消失,始終柔順處世,無懼無求,享受當下……
這些,或許也是咱們本身享受快樂生活的無上祕訣吧……
2.
在知乎隨手寫的一個答案,沒想一天內會獲得那麼多反饋,固然好壞都有,有點讚的也有說是雞湯文的。
其實,寫這篇小文,初心只是關於頓悟和解脫,確實沒想去寫關於物理和科學方面的東西,由於這些也是我本身應對人生危機和變化的真實心得,若是有些朋友以爲是雞湯,或許也是一碗有養分的雞湯吧(^_^)
關於文中故事與熵理論的關係,咱們不難發現,故事中的溺水男子和漩渦,正好就夠成了一個「系統」。男子逆漩渦掙扎,體力(身體能量)迅速減小,系統熵增長速,最後體能耗光,形成悲劇。相反,當男子溺水身亡後,因爲身體徹底順着水流運動,系統熵值不變,反而安全進入到下游。這就是文章開頭說的,愈加力、越混亂……
固然,這並非我想說的重點,重點是這個故事在止息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層面,所透露出的重要信息——重生之門,有時正是一個抱着「死就死吧」的悲壯決心,去勇敢的放下掙扎,讓本身輕鬆投入未知、投入當下生活的生死抉擇。用聖經中的話說,這是一個「窄門」!
爲什麼非要死去才能順應?咱們如何轉變本身,才能讓本身活着經過這個漩渦呢?……
後面的話,都是現學現賣的東西了,主要從社會和國家層面,簡要探討一下熵增理論的實踐意義,感興趣的朋友能夠繼續看看。沒興趣的朋友能夠直接點贊關閉了^ω^
3.
有的朋友問熵理論究竟是什麼,其實我知道的和你們也差很少,只知道熵理論來自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現學現賣,你們一塊兒學習吧:
熵,是系統的熱力學參量(熱能除以溫度所得的比值,標誌熱量轉化爲功的程度),表明系統中不可用的能量。
你們自行腦補,一個系統有兩部分能量,一部分是還有活力的,一部分是已經喪失了活力的,那就是熵。就好比一堆火,已經燒成灰的那部分能量就是熵,灰越多,系統所能提供的熱能潛力(還能作的功)天然也就越少……
因此,熵還能夠用來衡量系統產生自發過程的能力(潛力)。
但一般咱們考慮的是熵的統計學意義,即評價系統的「有序度」,熵越大,系統越無序。
咱們假設有一個總能量不變的封閉系統,熵增長就意味着可用能量減小了,系統的活力(自發的潛力)就小了。
而實踐證實任何孤立系統的熵,都是不會自行減小的,因此,任何孤立系統都是在走向無序化,甚至是死寂消亡的過程。
不難想到,破解的方法就是讓系統開放起來,勇於從外部引入「負熵」(比如向火中不斷的加柴),不懼怕系統短時間內的動盪和不平衡,讓其在更高層面實現平衡和有序(但實際上依然是暗藏危機的,比如森林中乾柴的數量減小了同樣,潛力仍是減小了,總熵值依然是增長的)。
4.
這一點,在國家層面的意義,彷佛更深遠一些。爲了解決內部矛盾和危機,人們很容易想到閉關鎖國、集中解決問題,但無數例子反覆印證的是——越封閉,越完蛋!
清朝懼怕「維新變法」帶來的動盪,放棄了引入「負熵」的時機,國家(一個大系統)也就走向了沉淪和解體。
而同時期的日本,因爲開放本身,積極引入外界先進的東西,一個「明治維新」就實現了國家的富強,從而一舉擊敗了「強大的」清王朝。
故事若是就此結束,那就是一個讓系統開放,從而成功引入「負熵」、提高系統活力的正面案例了。可實際上他們仍是熵增了(更加無序了),這個增長的熵——就是他們爆棚的自信。
連日本人本身都認可,甲午戰爭(他們叫「日清戰爭」)給日本帶來的並非幸福,倒是更加深重的災難,由於在那以後,他們得了一種叫「勝利」的病,什麼人都敢惹,什麼仗都敢打,甚至勇於單槍匹馬挑戰美國,最後的結果有目共睹,兩顆「原子彈」帶來的,也不知道是正熵仍是負熵,反正是「創傷」無疑……
因此,在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時候,首先,開放必定是正確的,由於那樣必定會引入積極因素(負熵),讓系統更有活力。
唐朝就是例子,國家特別包容,幾乎是一個徹底開放的系統,就像大地同樣厚德載物。我去西安旅遊,看到唐都遺址,那真叫一個震撼,什麼人、什麼東西、什麼宗教來了都能有立錐之地,甚至有八條主要街道住的徹底是外國人(由於他們說話誰也聽不懂,因此纔有了「胡說八道」這個詞,但這篇文章不是胡說八道啊\^O^/)……
因此,強大也是有理由的,從中能夠預見,正在積極推行「一帶一路」的中國,將來會有怎樣一個前景……
同時,也必定要清醒的認識到,不管系統如何開放,只要總量有限,「負熵」也必定是有限的,若是不提早預估平衡點,提早作好準備實現平衡,系統崩潰的速度也必定會出人意料的猛烈,好比德國、日本迅速戰敗,吐出全部佔領地就是個例子。
這個道理,和古人保存火種的道理是一致的,要想火種長期保存,就須要一個能夠抵抗風雨的火堆,火堆要想保持長時間不滅,就必定要到外界不停尋找新的樹枝幹柴來添加。也就是讓火堆成爲一個開放系統,新柴就是「負熵」,新柴不斷,火種才能不斷……
而火堆的大小也是有講究的,過小容易熄滅,可是否越大越好呢?顯然也不是的。若是火太大,消耗乾柴的速度遠超過了周圍森林木柴的產生和更新速度,那麼顯然火堆也維持不了多久。
只有新引進的負熵與系統消耗平衡纔會長久,只有周圍環境產生「負熵」的速率大於火堆的消耗速率纔會長久……
火種道理,雖然也並不算是很深,可是這個道理背後的理論模型的真正提出時間,卻並非很長,理論的名字叫——耗散結構理論。由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到者普里戈金教授,於1969年第一次正式提出。
耗散理論,說白了,正是探討這種具備消耗性的「非線性」開放系統,如何在外界持續提供「負熵」的狀況下實現動態平衡的問題(詳細內容你們能夠百度瞭解),相信有了上面的基礎,這麼現代的理論,您本身大概也能看得懂了。
另外,這個理論還能夠拓展到人體、社會等各類開放系統中去,道之所存、無處不在、無處不通,相依相存,古今相融的智慧真是不得了。
由此,還能夠聯想咱們的「一帶一路」,這裏面有沒有平衡點?這個平衡點是什麼?僅僅是經濟互利,仍是也要包含其餘?沿線國家假如發生動盪,影響了運輸線通行,要不要管?這些都應該提早想好。
反正個人見解,經濟就是經濟,除了經濟數據以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永恆的平衡點,他國的內政仍是須要他們自行處理的。咱們不能讓本身的「責任」爆棚(這也是一種熵增),就像春秋時期處處救火的管仲,並無讓齊國真正強大同樣,毫不能當春秋五霸(那樣引入的負熵還不夠抵消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