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html
額爲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其計算公式以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準確,但計算起來的工做量大,通常適用於經營品種很少、或者先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算法
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如下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明:
例1:貨品A,期初結存數量10,加權價10,金額爲100,發生業務以下:
銷售11;採購10,採購價格11;
成本計算過程以下:
銷售時,成本金額爲11*10=110;銷售後結存數量:-1;加權價:10;結存金額:-10;
採購後,結存單價位:(-10+10*11)/(-1+10)=11.111111
================================================================================spa
1、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也叫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指以本月收入所有存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做爲權數,去除本月收入所有存貨成本加月初存貨成本htm
的和,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從而肯定存貨的發出成本和庫存成本的方法。計算公式以下:
加權平均單價=(本月收入所有存貨成本+月初存貨成本)/ (本月收入所有存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
本月發出存貨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月末結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blog
2、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亦稱移動加權平均法,指本次收貨的成本加原有庫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貨數量加原有存貨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價,並get
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移動平均法與加權平均法的計算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樣的是加權平均法一個月計算一次單位成本,而移動博客
平均法每收進一次存貨,就計算一次單位成本。計算公式以下:
移動平均單價=(本次進貨的成本+原有庫存的成本)/(本次進貨數量+原有存貨數量)
本批發出存貨成本=本批發出存貨數量x存貨當前移動平均單價class
==============================================================
商品銷售成本是指已銷商品的進價成本,即購進價格。因爲批發商品的進貨渠道、進貨批量、進貨時間和付款條件的不一樣,同種規格基礎
的商品,先後進貨的單價也可能不一樣。除了能分清批次的商品能夠按原進價直接肯定商品銷售成本外,通常狀況下,出售的商品都要採用原理
必定的方法來肯定一個適當的進貨單價,以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肯定庫存價值,據以覈算商品銷售損益,以反映經營成果。
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程序,有順算和倒算兩種方法。順算法先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再據以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倒算法先計算期末結存
金額,再據以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順算法的計算公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商品銷售數量×進貨單價
期末結存商品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
倒算法的計算公式:
期末結存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期初結存金額+本期增長金額-本期非銷售減小金額-期末結存金額
按照以上計算方法和商品的不一樣特色,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按最先購入的商品進價做爲出售或發出商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即先購入先銷售。所以,每次發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庫
存最久的存貨,期末庫存則是最近購入的商品。這種方法通常適用於先入庫必須先發出的商品,如易變質的鮮活商品。
根據A商品明細帳資料,7月份的商品銷售成本計算以下:
月內銷售數量爲1 300包,按先進先出法計算爲: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80=560(元)
採用先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能夠逐筆結轉,不需計算商品單價,但工做量較大,如購進批次多,而單價又各異,則計算工做
較爲複雜,通常適用於經營品種簡單的企業。
(二)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以每種商品庫存數量和金額計算出加權平均單價,再以平均單價乘以銷售數量和期末庫存金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
爲: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金額+本期購入金額)/(期初庫存數量+本期購入數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銷售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期末庫存金額=期末庫存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例] 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加權平均單價=(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
=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36=472(元)
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計算結果亦較準確,但工做量較大,通常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少,先後進價相差幅度較
大的商品。
(三)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在每次購入商品之後,根據庫存數量及總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以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結存金額+購進金額)/(結存數量+購進數量
[例] 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7月4日進貨後平均單價=(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進貨後平均單價=(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銷售商品成本按銷售時的加權平均單價計算以下:
7月13日商品銷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銷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銷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銷售成本合計1 300(包) 3 055(元)
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但也存在企業經營商品品種多,每個月進銷業務頻繁時計算工做量較大的問題。通常
適用於品種簡單,先後進貨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四)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做爲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以下:
每批商品銷售成本=每批商品銷售數量×該批商品實際進貨單價
採用個別計價法,會計部門應按進貨批次設置商品明細帳;業務部門應在發貨單上註明進貨批次;倉庫部門應按進貨批次分別堆放商
品。
這種方法便於逐筆結轉商品銷售成本,計算比較正確,但工做量較大,適用於直運商品和進貨批次少、銷售能分清進貨批次的商品。
(五)後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種庫存商品的最後購進的商品進價成本做爲計算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時,先按最後一
次購進的進貨單價計算,最後一次購進的商品銷完了之後,再依次向上一次推動計算。
[例] 仍以資料爲例,用後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庫存商品金額。
月內銷售數量爲1 300包,按後進先出法計算:
商品銷售成本
=(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00=400(元)
從上例計算結果看,採用後進先出法,在購進單價持續上升的狀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爲最高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倒是最
低成本,毛利亦爲最少。在購進單價連續降低的狀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爲最低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倒是最高成本,毛利亦爲
最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種對商品銷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計的毛利率(按上季實際毛利率或本季計劃毛利率)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其計算
公式以下:
商品銷售成本=本月商品銷售額×[1-上季實際(或本季計劃)毛利率]
採用毛利率法,計算手續簡便,但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不夠準確,由於這種方法是按照企業所有商品或大類商品計算的。一般只有在
季度的第1、第二兩個月採用,季末應選用其餘五種成本計算方法中的一種進行調整。通常適宜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有困難的企業。
以上六種商品銷售成本的方法各有特色,企業應結合業務狀況選擇採用。但一經選定,在一個年度內不能隨意更換,以保持年度商品
銷售成本計算口徑一致。
文章轉載自博客https://www.cnblogs.com/tk-del/archive/2013/05/02/305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