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 10 月 31 日,一個網名叫中本聰(英文翻譯過來滴)的傢伙發佈比特幣惟一的白皮書:《Bitcoin:A Peer-to-Peer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拉開了比特幣的序幕。 2009 年 1 月 3 日,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服務器上挖出了第一批 50 個比特幣,並記錄下當天泰晤士報的頭版標題:「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 2010 年 5 月 21 日,第一次比特幣交易:佛羅里達程序員 Laszlo Hanyecz 用 1 萬 BTC 購買了價值 25 美圓的披薩優惠券。這是比特幣的首個兌換匯率:1: 0.0025 美金。 2010 年 7 月 17 日,第一個比特幣平臺成立。 2011 年,開始出現基於顯卡的挖礦設備。2011 年末,匯率約爲 2 美圓。 2012 年 9 月 27 日,比特幣基金創立,此時比特幣價格爲 12.46 美圓。 2012 年 11 月 28 日,比特幣產量第一次減半,即每一個新區塊新幣獎勵爲25個。 2013 年 3 月,1/3 的專業礦工已經採用專用 ASIC 礦機進行挖礦。 2013年 4 月 10 日,BTC (比特幣)創下歷史最高價,266 美圓。 2013 年 6 月 27日,德國會議做出決定:持有比特幣一年以上將予以避免稅,被業內認爲此舉變相承認了比特幣的法律地位,此時比特幣價格爲 102.24 美圓。 2013 年 10 月,世界第一臺能夠兌換比特幣的 ATM 在加拿大上線。 2013 年 11 月 29 日,比特幣的交易價格創下 1242 美圓的歷史新高,而同時黃金價格爲一盎司 1241.98 美圓,比特幣價格首度超過黃金。 2014 年 2 月,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平臺 Mt.Gox 宣告因 85 萬個比特幣被盜而破產並關閉,形成大量投資者的損失,比特幣價格一度暴跌。 2014 年 3 月,中國第一臺能夠兌換比特幣的 ATM 在香港上線。 2014 年 6 月,美國加州經過 AB-129 法案,容許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在加州進行流通。 2015 年 6 月,紐約成爲美國第一個正式進行數字貨幣監管的州。 2015 年 10 月,歐盟法院裁定比特幣交易免徵增值稅。 2016 年 1 月,中國人民銀行在京召開了數字貨幣研討會,會後發佈公告宣稱或推出數字貨幣。 2016 年 7 月 9 日,比特幣產量第二次減半,即每一個新區塊新幣獎勵爲12.5個。 2017年2月4日,比特幣價格爲1008美圓/枚。
查看比特幣:https://blockchain.info/zh-cn實時價格git
中本聰開發了一個開源的區塊鏈技術的系統,根據系統規則,他經過解數學難題的方式建立了第一個區塊,並擁有這個區塊的記帳權,這個區塊叫創世區塊,作爲建立報酬,他得到50個比特幣及區塊中所含交易的交易費獎勵,任何人均可以接入這個區塊鏈系統,你們都經過解數學難題的方式建立新的區塊並擁有記帳權,連接在第一個創世區塊上,而後一個接一個向後排,造成一個區塊鏈,一但有人率先解出難題,就向全部接入者廣播,當成功獲得共識驗證後,將建立這個新的區塊並擁有這個區塊的記帳權,一樣能獲得獎勵——50個比特幣及區塊中所含交易的交易費獎勵,不過比特幣獎勵會約每隔4年減半,到如今只有12.5個的獎勵了。比特幣能夠在參與者之間進行儲存和流通,它的總數量固定爲2100萬枚,約在2140年被挖光,如此這樣造成的一個網絡叫比特幣網絡。程序員
由於解一個新的難題須要巨大算力,須要工做量證實(POW),就像挖礦同樣,因此這些專業設備叫礦機(以下圖)。算法
專業地說:比特幣是基於密碼學和經濟博弈的一種數字貨幣,是一個基於數字貨幣生態系統而造成的概念與技術的集合,也是歷史上首個通過大規模長時間運做檢驗的數字貨幣系統。它是區塊鏈技術的衍生品,區塊鏈狹義來說, 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 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僞造的分佈式帳本。廣義來說,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佈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做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佈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數據庫
公有鏈:任何人都可自由參加和退出,好比中本聰發起的比特幣網絡。
聯盟鏈:加入和退出須要通過聯盟受權,好比全球多家公司發起的聯盟鏈。
私有鏈:權力徹底控制在一個組織中,好比公司內部使用的私有鏈。編程
區塊結構:安全
區塊中區塊頭結構:服務器
區塊鏈,區塊的鏈式鏈接:網絡
區塊鏈技術起源於化名爲「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傢伙在2008年發表的奠定性論文《比特幣: 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目前,區塊鏈技術被不少大型機構稱爲是完全改變業務乃至機構運做方式的重大突破性技術。同時,就像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樣,區塊鏈技術並非單一信息技術,而是依託於現有技術,加以首創性的組合及創新,從而實現之前未實現的功能。至今爲止,區塊鏈技術大體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以下圖:數據結構
加密:區塊鏈使用非對稱加密的公、私鑰對來構建節點間信任的。非對稱加密是指使用公私鑰對數據存儲和傳輸進行加密和解密。公鑰可公開發布,用於發送方加密要發送的信息,私鑰用於接收方解密接收到的加密內容。公私鑰對計算時間較長,主要用於加密較少的數據。經常使用的非對稱加密算法有RSA和ECC。架構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網絡正式上線運行。做爲一種虛擬貨幣系統,比特幣的總量是由網絡共識協議限定的,沒有任何我的及機構可以隨意修改其中的供應量及交易記錄。在比特幣網絡成功運行多年後,部分金融機構開始意識到,支撐比特幣運行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其實是一種極其巧妙的分佈式共享帳本及點對點價值傳輸技術,對金融乃至各行各業帶來的潛在影響甚至可能不亞於複式記帳法的發明。
若從其實質分析,區塊鏈就是一種無須中介參與,亦能在互不信任或弱信任的參與者之間維繫一套不可篡改的帳本記錄的技術。區塊鏈1.0的技術架構以下圖:
分配機制,來源於交易費用,生成新區塊的參與者擁有此區塊的記帳權,全部交易都須要支付手續費給記錄區塊的參與者,若是某筆交易的交易費用不足,那麼將拒絕執行。
區塊鏈1.0的典型特徵有:
區塊鏈最先相關概念是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在論文中提出,自那之後,區塊鏈脫離比特幣網絡,成爲一種支持分佈式記帳能力的底層技術,具備去中心化和加密安全等特色。隨着業界開始認識到區塊鏈技術的重要價值,並將其用於數字貨幣外的領域,如分佈式身份認證、分佈式域名系統、分佈式自治組織等。這些應用稱爲分佈式應用(DAPP)。用區塊鏈技術架構從零開始構建DAPP很是困難,但不一樣的DAPP共享了不少相同的組件。區塊鏈2.0試圖建立可共用的技術平臺並向開發者提供BaaS服務,極大提升了交易速度,大大下降資源消耗,並支持PoW、PoS和DPoS等多種共識算法,使DAPP的開發變得更容易。
區塊鏈2.0的技術架構以下圖:
智能合約:是由事件驅勱的、具備狀態的、得到多方認可的、運行在一個可信、共享的區塊鏈帳本上的,且可以根據預設條件自動處理帳本上資產的程序。智能合約的優點是利用程序算法替代人仲裁和執行合同,其模型以下圖。
區塊鏈2.0的典型特徵以下:
隨着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的不斷深刻,以智能合約、DAPP爲表明的區塊鏈2.0,將不只僅只是支撐各類典型行業應用的架構體系。在組織、公司、社會等多種形態的運轉背後,可能都能看到區塊鏈的這種分佈式協做模式的影子。能夠說,區塊鏈必將普遍而深入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區塊鏈技術可能應用於人類活動的規模協調,甚至有人大膽預測人類社會可能進入到區塊鏈時代,即區塊鏈3.0。
參看地址:http://blog.csdn.net/jamenew/article/details/5488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