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愛擺「剪刀手」?呵呵,1.5米內100%還原指紋

全文共3378字,預計學習時長7分鐘小程序

圖源:pixabayapi

從前我過的很好,直到我看了不少新聞。安全

發現,防火防盜更得防AI。微信

9月15日,在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週上海地區活動中,上海信息安全行業協會副主任張威表示,拍照時若是鏡頭距離夠近,「剪刀手」照片經過照片放大技術和人工智能加強技術,就能將照片中人物的指紋信息還原出來。網絡

剪刀手拍照姿式對許多人來講,比如膝跳反應。Papi醬曾經出過一期各類比Yeah大比拼的抖音視頻,列出超10種比剪刀手類型 ,例如我很開心的開心yeah,雙倍開心的double yeah,比閨蜜臉小的遮臉yeah等等,足以見得比剪刀手拍照在生活中的廣泛程度。工具

可是,AI時代,百搭剪刀手也幾乎成了奢望。指紋信息猶如通行證,咱們不能不重視。學習

當心!剪刀手出賣了你
大數據

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週的「全民體驗日」活動中,「剪刀手」照片中指紋引發了社會普遍的關注。宣傳板上《「剪刀手」會泄露指紋嗎?》幾個大字更是直指目前最火熱的信息泄露問題。人工智能

圖源:澎湃新聞微博
3d

活動現場更是直接展現了製做指紋膜的工具。

圖源:澎湃新聞微博

專家介紹,指紋信息經由照片被提取以後能夠經過專業材料製做成指紋膜,不法分子能夠應用於各類利用指紋識別身份的渠道,例如指紋鎖,指紋支付等。

圖源:news.sina

指紋膜你們並不陌生,不少痛恨指紋打卡的白領甚至會「自制」指紋膜,謀求「代打卡」,指紋膜自制工具在某寶也是鋪天蓋地。指紋膜的易製做性無疑爲剪刀手指紋信息泄露提供了便車。據活動現場人員介紹,經過照片提取出的指紋,若是利用專業的工具,只需半小時就可以製做出一個指模,藉此冒充他人指紋。

那麼,如何防止從剪刀手照片中獲取指紋成爲信息泄露的關鍵一步。

據澎湃新聞報道,上海信息安全行業協會副主席張威直言,你們在拍照時通常不太會注意到本身比的「剪刀手」很容易泄露身份信息。而「基本上1.5米內拍攝的剪刀手照片就能100%還原出被攝者的指紋,在1.5米-3米的距離內拍攝的照片能還原出50%的指紋,只有超過3米拍攝的照片才難以提取其中的指紋。」

也就是說,3米以內,只要你的手機像素夠好,在AI技術的加持之下,獲取你的指紋信息不是難事。AI技術再次站在了風口浪尖。

2019年開年以來,AI技術的衍生品不斷地進駐你們視野,刷爆網絡的同時也引發社會恐慌。年初由於楊冪朱茵「換臉」視頻大火的Deepfakes;7月份一度引發美國政壇恐慌的FaceApp;「爲老實人而生」的原諒寶APP;實現照片「一鍵脫衣」的DeepNnude;以及最近換臉應用「ZAO」,以假亂真的視頻紊亂了社會倫理。

圖源:news.sina

AI換臉技術如此觸手可及,變聲彷佛也不在話下。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今年3月份,有犯罪分子使用相似的AI技術,成功模仿英國某能源公司在德國母公司的CEO的聲音,詐騙22萬歐元(約173萬人民幣)。

假視頻、假聲音、假指紋,AI技術已經入侵了咱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前,咱們一直堅信的身體通行證彷佛已經被AI摧毀的支離破碎。人臉識別能夠換臉,語音認證會有假聲音,衣着整齊能夠「一鍵脫衣」,如今連指紋解鎖均可以有假指紋。AI靠着它的聰明才智將人類的隱私摸了個透徹,再將人類「克隆」的完徹底全,鑄造起一個「仿真世界」。

可是,AI技術帶來的史無前例的創造力對於社會來講更可能是一種威脅,「假」信息正在加劇人們的技術恐慌與不安全感。

AI技術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近幾年,有兩大科技領域愈來愈熱,一個是5G,一個是人工智能,兩者都被認爲是可以改變時代的顛覆性技術。目前5G網絡標準已經完成,處於商用衝刺階段,正穩步向前邁進。而對於人工智能,業界廣泛認爲,這預示着繼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以後,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然到來,人工智能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性技術。

圖源:pixabay

可是,人工智能在創造性發展的同時又爭議不斷。在爲民衆提供便利的同時又不可避免的觸及隱私。

智能語音助手,AI試衣,人臉識別、自動駕駛,無人超市,無感支付……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均可以體驗到AI的方便,可是這些方便的創建基礎是——數據。想要妥帖的定製化服務,你不可避免的要放棄掉一些隱私。好比咱們要使用一個APP就必需要容許其訪問咱們的通信錄、存儲空間以及位置等信息。

圖源:mobile.zcool.

數據開放與隱私保護自己就是二元對立,人工智能時代的生活便利每每揹負着隱私泄露的枷鎖,就現階段而言,隱私問題已經成爲了懸在AI技術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在公開場合講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人更關心效率,不關心隱私,若是他們能夠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不少狀況下他們就願意這麼作。講完這段話以後的李彥宏被抨擊的很慘,侵犯隱私這件事情作了,用戶能夠爲了獲取服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認,可是在公開場合還要再「刺激」一下,將隱私侵犯說的冠冕堂皇,未免不夠「義氣」。

人工智能依賴數據,數據來源於每個個體。咱們散佈在百度、京東、淘寶、微信、支付寶、滴滴、騰訊、愛奇藝、王者榮耀等終端上的我的數據,拼湊出的是甚至是咱們本身都記不清楚的完整人生。

好比前段時間微博十週年我的數據的總結,好比網易雲音樂一年一度的年度聽歌報告。日益精進的存儲能力可以長久的保留咱們的一言一行,不斷髮展的同步能力能夠完整的拼湊咱們的生活軌跡,爲了便利的產品、定製化的服務,咱們贊成讓渡出一部分隱私,可是這些隱私決不能成爲牟利的工具,更不應爲技術濫用買單。

9月15日,今日頭條侵犯隱私再次被央視點名,網友紛紛表示:又來?由於在今年的6月份,今日頭條還因竊取用戶通信錄而被告上法庭。3月份因海外版抖音侵犯兒童隱私,非法收集兒童信息而支付570萬美圓的天價罰金。做爲一個內容分發平臺,今日頭條估值卻超750億,用戶有理由想一下在頭條24小時不厭其煩的騷擾下,咱們究竟還剩多少隱私?

圖源:pc48

近年來,不斷爆發的數據隱私泄露醜聞讓咱們坐立不安,好比,央視記者親身試驗證明,只須要知道一個手機號碼,就能夠在網上「黑市」付費得到我的身份信息、網購訂單、網約車記錄、通話記錄和定位信息等等。不只如此,各大社交平臺也深陷隱私泄露風波,好比Facebook,其出賣的用戶信息或許還爲特朗普當選總統還助過一臂之力。好比陌陌3000萬用戶信息被爆在暗網兜售,好比雅虎30億個帳號密碼泄露。這種如同裸奔的感受,正在變成常態。

在記錄生活的照片中,剪刀手被打上風險標籤,在Deepfake的世界裏,眼見也再也不爲實。原諒寶APP以及一鍵脫衣還在試探用戶的底線,而本該用於安保的人臉識別也進了課堂,成爲磨鍊同窗演技的見證者。用戶的隱私不值一提,成爲大數據時代的被動「韭菜」。

AI能夠聰明,但人必須善良

圖源:pixabay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當中,信任的門檻一提再提,人類經歷了「文字未必可信」,到了「沒圖沒真相」的時代,P圖技術的發展,又推進咱們過渡到了短視頻真相時代。可是如今,用戶一臉懵逼的發現:郭德綱居然成了新垣結衣?有視頻也不必定有真相!

圖源:zhidao.baidu

技術顛覆用戶認知,但最終使用技術的也是人。

人工智能前兩個字是人工,AI再聰明,人類仍是具備回頭是岸的能力。AI助攻生活,是獲得人類的默許,可是AI能夠換臉,不表明就能夠挑戰底線,AI能夠一鍵脫衣,不表明就能夠知足私慾,AI能夠加強指紋信息,不表明就能夠藉此做惡。

技術就在那裏,可是勸你善良。

技術做惡的本質更像是技術濫用,起碼就目前來講,科技只是工具,就像菜刀,有人拿來切菜,有人卻拿來砍人。技術的初衷老是好的,可是在發展過程當中老是不可避免的走歪路。或許全部的新事物都必需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好比社交網絡,起初只是爲了方便信息交互,可是最後卻變得網絡暴力,信息泄露,詐騙誣告滿天飛。好比變聲軟件,一開始只是爲了有趣,結果男人變成女人,淪爲騙錢工具。

AI也是如此,其帶來的便利,對社會的助益也讓其餘技術可望不可即。9月15日,民航臨時登機證實已經能夠在國內203家機場啓用,只要用小程序以及人臉識別就能夠用二維碼登機,媽媽不再用擔憂我忘記身份證了!

最新的人臉識別技術可以讓人工智能深度學習五官的成長規律,憑藉一張孩子童年照片,就可以實現跨年齡識別人臉,截至目前,深圳市公安局用這項技術已經成功找到12名被拐超過10年的孩子。

AI就在那裏,但它到底是潘多拉魔盒仍是技術之光,到底是全景式監獄仍是造福社會,到底是禮物仍是隱患,端看你怎麼用。

推薦閱讀專題

留言 點贊 關注

咱們一塊兒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歡迎關注全平臺AI垂類自媒體 「讀芯術」


(添加小編微信:dxsxbb,加入讀者圈,一塊兒討論最新鮮的人工智能科技哦~)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