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eter4.0---- 測試數聽說明(17)

1.說明

jmeter工具對於請求的測試結果,有多種形式展示,可是數據比較難懂,如今針對不一樣的展示作具體的說明。html

 

2.監聽器

(一)圖形結果web

 

(1)樣本數目:總共發到服務器的請求數數據庫

(2)最新樣本:服務器響應最後一個請求的處理時間(單位:毫秒)服務器

(3)平均:全部取樣器結果的響應時間平均值(總運行時間除以發送到服務器的請求數)網絡

(4)偏離:服務器響應時間變化,離散程度測量值的大小,即數據的分佈。併發

(5)吞吐量:服務器每分鐘處理的請求數工具

(6)中值:全部取樣器結果的響應時間中間值(有一半的服務器響應時間低於該值而另外一半高於該值)性能

(7)X軸:取樣器個數的均勻分部軸測試

(8)y軸:處理時間(單位:毫秒)spa

 

(二)聚合報告

 聚合報告中的時間單位ms(1000ms=1s)

(1)Label : 每一個JMeter 的element(例如HTTP Request)都有一個Name屬性,這裏顯示的就是Name屬性的值

(2)#Samples : 表示你此次測試中一共發出了多少請求,若是測試計劃模擬10個用戶,每一個用戶迭代10次,這裏就會顯示100

(3)Average : 平均響應時間,默認狀況下是單個Request的平均響應時間,當使用了事務控制器時,也能夠以事務爲單位顯示平均響應時間

(4)Median : 中位數,也就是50%用戶的響應時間(據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後,取出第50%位)

(5)90%Line : 90%用戶的響應時間(據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後,取出第90%位)

(6)95%Line : 95%用戶的響應時間(據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後,取出第95%位)

(7)99%Line : 99%用戶的響應時間(據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後,取出第99%位

(8)Min : 最小響應時間

(9)Max : 最大響應時間

(10)Error% : 錯誤率,本次測試中出現錯誤的請求的數量/請求總數

(11)Throughput : 吞吐量,默認狀況下表示每秒完成的請求數(Request per Second)

(12)KB/Sec : 每秒從服務器端接受到的數據量(單位:千字節/秒)

(13)Received KB/sec----每秒從服務器端接收到的數據量(單位:千字節/秒)

(14)Sent KB/sec----每秒從客戶端發送的請求的數量(單位:千字節/秒)

 

(三)用表格查看結果

(1)Sample:每一個請求的序號

(2)start time:每一個請求開始時間

(3)thread name:每一個線程組名稱

(4)label:請求類型,對應在測試計劃下填寫的請求名稱

(5)Sample time:每一個請求所花時間,單位毫秒(0.001秒(s)=1毫秒(ms)    1秒(s)=1000毫秒(ms)  )

(6)Status:請求狀態,若是爲 √ 則表示成功,若是爲 × ,則表示失敗。

(7)Bytes:響應的字節數,請求的字節數。

(8)Sent Bytes:發送的字節數。 

(9)Latency:延遲的時間,等待時長。(單位:毫秒)

(10)Connect Time(ms):鏈接服務器的時間。(單位:毫秒)

(11)樣本數目:全部請求個數,樣本數目 = 線程數(請求用戶數)* 請求次數 。(單位:個)

(12)最新樣本:最新樣本響應時間,表示服務器響應最後一個請求的時間。(單位:毫秒)

(13)平均:全部請求的平均響應時間。(單位:毫秒)

(14)偏離:服務器響應時間變化、離散程度測量值的大小,或者,換句話說,就是數據的分佈。(偏離值是一個觀察測試環境和系統穩定性的數據)

 

3.名詞解釋及分析

偏離值:偏離值是一個觀察測試環境和系統穩定性的數據。偏離值越小則環境越穩定,所測得的數據越有效,反之,若是偏離值太大則說明環境不穩定,在這種狀況下測得的數據就沒什麼價值,因此在測試的時候,必需要保證偏離值是小的。(可參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4424d010080ay.html

 

吞吐率:單位時間內服務器處理的請求數來描述其併發處理能力。吞吐率,是單位時間內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量,特指web服務器單位時間內處理的請求數。吞吐率是衡量網絡性能的重要指標。一般狀況下,吞吐率用「字節數/秒」來衡量。也能夠用「請求數/秒」來衡量。吞吐量除以時間,所獲得的單位時間內的數據量就是吞吐率。吞吐率表明着單位時間內所能承受的壓力,是測試中一個重要的指標。經過比較吞吐量,能夠發現系統的運行狀態。當隨着併發數增長時,吞吐率是不斷增長的,當達到一個服務器極限後,再增長併發數,吞吐率會急速降低,直至服務器崩潰。因此,當達到臨界點(吞吐量最高點,負載和處理均衡時)爲「最大吞吐率」,是系統在運行下的一個理想閾值範圍。

備註:一個請求仍是一個頁面,它的本質都是在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那麼用來表述數據的單位就是字節數。

 

吞吐量:是指在一次性能測試過程當中,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量的總和。對於交互式應用來講:吞吐量指標反映的是服務器承受的壓力。在容量規劃的測試中:吞吐量是一個重點關注的指標,由於它可以說明系統級別的負載能力。另外,在性能調優過程當中,吞吐量指標也有重要的價值。

 

好比:一個大型工廠,他們的生產效率與生產速度很快,一天生產10W噸的貨物,結果工廠的運輸能力不行,就兩輛小型三輪車一天拉2噸的貨物,說明的是這個運輸能力(吞吐量)是整個系統的瓶頸。

只用吞吐量來衡量一個系統的性能(輸出能力)是極其不許確的。
用個最簡單的例子說明,一個水龍頭開一天一晚上,流出10噸水;10個水龍頭開1秒鐘,流出0.1噸水。此時固然是一個水龍頭的吞吐量大。可是,你能說1個水龍頭的出水能力是10個水龍頭的強嗎?顯然不能。
因此,咱們要加單位時間,看誰1秒鐘的出水量大,這就是吞吐率

TPS:事務(Transaction Per second),就是用戶某一步或幾步操做的集合。每秒鐘用戶向web服務器提交的HTTP請求數。同時,要保證它有一個完整意義。每秒鐘系統可以處理事務或交易的數量,它是衡量系統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這個指標是web 應用特有的一個指標;web應用是「請求-響應」模式,用戶發一個申請,服務器就要處理一次,因此點擊是web應用可以處理的交易的最小單位。若是把每次點擊定義爲一個交易,點擊率和TPS就是一個概念。點擊率越大,對服務器的壓力也越大,點擊率只是一個性能參考指標,重要的是分析點擊時產生的影響。

點擊率:能夠看作是TPS的一種特定狀況。更能體現用戶端對服務器的壓力。
TPS:更能體現服務器對客戶請求的處理能力。

好比:用戶對某一個頁面的一次請求,用戶對某系統的一次登陸,淘寶用戶對商品的一次確認支付過程。這些咱們均可以看做一個事務。


吞吐量,吞吐率的意義:

  • 吞吐量的限制是性能瓶頸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所以,有針對地對吞吐量設計測試,能夠協助儘快定位到性能冰晶所在的位置。
  • 80%系統的性能瓶頸都是由吞吐量制約。
  • 併發用戶和吞吐量瓶頸之間存在必定的關聯。
  • 經過不斷增長併發用戶數和吞吐量觀察系統的性能瓶頸。而後,從網絡、數據庫、應用服務器和代碼自己4個環節肯定系統的性能瓶頸。

 

聚合報告中部分值的計算方法:

  • 吞吐量 = 完成的請求數 / 完成這些請求數所須要的時間
  • 平均響應時間 = 全部響應時間的總和 / 完成的請求數
  • 失敗率 = 失敗的個數 / 總數
  • 時間的計算方法是:經過timeStamp時間戳(發出的起始時間)相減而得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