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區塊鏈,總會離不開「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智能合約」「透明化」等等一系列很專業的詞彙。聊起來更是雲裏霧裏,彷彿共產主義社會立刻就要實現通常!git
區塊鏈也在衆人的瘋狂推崇中走上了「神壇」。不少人對區塊鏈的過分解讀已經成爲圈裏人的一種常態。github
但在內參君看來,區塊鏈主要是在一我的人蔘與的透明信任體系之上,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實現價值的傳遞,影響生產關係的改變。但在現階段,這些毫不是僅靠區塊鏈技術所能完成的。算法
區塊鏈的將來的想象空間很大,可是絕對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神乎其神,無所不能。安全
區塊鏈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於是「去中心化」是被人說起最多,也是誤解最多一個區塊鏈概念。微信
對「去中心化」的誤讀是由於不少人的理解過於狹隘。甚至有些人將「去中心化」理解爲無組織化。這些都是不對的。網絡
從技術邏輯上講,將高度集中的中心變成一個分佈式,且擁有衆多節點的系統。每一個節點高度自治,任何一個節點均可能成爲階段性中心。於是,「去中心化」網絡是分佈式網絡;「去中心化」應用,是分佈式應用。分佈式
「去中心化」絕對不等於沒有中心。而是去掉原有的中心,造成了新的中心。或是打破原來的中心,造成多箇中心。學習
如今你們廣泛接受的說法是「去中介化」「弱中心化」「多中心化」。這樣理解也對也不對,要有結合具體的應用場景而去分析與理解,纔是最爲合理的。區塊鏈
「去中心化」也並非也沒捨棄現有的組織結構,由於組織部門化是爲了完成公司各類目標設計的任務分工,因此纔會有了銷售、研發、策劃、人事、財務、IT等各部門的存在。區塊鏈的技術結合,會讓這些組織更加優化,效率會更高,成本會下降。優化
區塊鏈網絡不會徹底去中心化,它們是分佈式網絡,保留必定程度的集中化,而且會有新的中心。
區塊鏈技術剛出來的時候,目的就是爲了防篡改的。而區塊鏈技術及應用發展至今,包括其被用於銀行安全結算等,都是由於其對外號稱是不可篡改的,即安全的。
每個區塊都記錄着前一個區塊全部信息的hash值,這樣一旦上一個區塊數據發生變化,下一個區塊的的hash值驗證就不會經過,進而確保沒法篡改。
即便出現了這種狀況,也會被區塊鏈系統自動檢測到,而後把這筆被篡改的記錄從鏈上踢掉,而後從其餘的存儲節點,把健康的交易數據同步過來。
但不可篡改並不等於不能篡改。Forrester分析師說,以區塊鏈術語來講,不可改變這個術語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至少有兩種主要方式能夠對區塊鏈進行更改。
「一個是從新計算整個鏈條,或者在發生不良事件以前從新計算鏈條。這會消除並重現歷史。在比特幣的早期,就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另外一個是分叉,它保留了歷史代碼和交易,但意味着如今軟件的工做方式不一樣了。這方面最着名的例子可能就是引入了用於處理DAO災難的以太坊硬叉。」
以比特幣爲例。比特幣選擇的算法被攻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且破解比特幣的挖礦程序也是存在的。
可是挖礦是靠交易鏈來保證的,交易一旦肯定,要靠僞造的交易鏈來實現,必須保證在新的交易產生以前能快速的運算出結果,可是現有的計算機是不可能作到的。除非利用量子計算機,能夠實現對現有計算機算力的「碾壓」,從而實現篡改。
另外一種可行的篡改比特幣的方式,就是僞造假冒比特幣算法,而要實現算法的僞造,持有者必須擁有所有節點中超過51%個節點的部分。
中本聰認爲這是很難的一件事,事實上,要把隨機散落在各個網絡中的節點找到並收集一半以上,這確實是很難的一件事,尤爲對於最先發行的比特幣來講。
共識和去信任是與區塊鏈有關的兩個很是重要的基礎概念。達成共識,消除信任危機,這看上去很美。但目前是區塊鏈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對共識與去信任的認知太過於樂觀。有些人更是將其誇大化。
好比,將共識等同於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或實現了共同信念,將分佈式帳本及其變更等同於資產及相關交易,將去信任等同於沒有信用風險。這些誤解低估了區塊鏈應用落地的難度,也使得對區塊鏈的理性、有建設性對話難以進行。
去信任不等於沒有信用風險。去信任源於區塊鏈內資產被交易時,帳目維護和結算同步進行這一安排。但若是不一樣步,就會出現信任問題。
設想A以比特幣向B買入某一商品。A向B支付比特幣這一過程,無需兩人之間有任何瞭解,就能夠在區塊鏈內有保障地進行。這是去信任的真正含義,但去信任只適用於這類交易場景,不宜泛化理解。但若是B向A交付的是不合格商品,怎麼辦?只要交易涉及區塊鏈外、非實時交割的資產,就存在不容忽視的信用風險。
此外,基於區塊鏈內資產的借貸活動,也涉及信用風險。若是交易雙方之間沒有任何瞭解,他們對彼此信用風險的評估可能處於很是高的水平,並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只有在識別信用風險、準確評估信用風險並引入有效的風險防範措施後,不少交易才能進行。
再有就是,共識機制是由人創建的。創建共識的人羣夠不夠全面,夠不夠專業,都是未知的。這須要必定的時間去完善、修正。在這樣的前提下,讓人創建起信任是很難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與人,人與公司,人與政府之間的信任,依然須要最傳統最經典的方式來創建,區塊鏈能保證的是中間的流程中不出什麼差錯。
如今在設計區塊鏈相關的方案的時候,很容易的引入智能合約的概念,均但願經過智能合約構建自動化的業務邏輯。
智能合約都是關於流程自動化的,它們將業務規則封裝在代碼中,事件觸發它們執行觸發其餘事件的功能。
也就是說,「智能合約」必須來自於企業或我的預先編輯好的「數字語言記錄條款」,而後是設定一些啓動條件,一旦在網上某種設定好的條件被人觸發,就會自動執行合約內容。
而因區塊鏈具備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過程透明可追蹤等特色,這讓「數字合約」能夠安全、高效的運行。
但智能合約不等於法律,在區塊鏈的世界裏,它只是一種行爲上的約束。智能合約還須要真實世界的合同具備法律約束力和可執行性。
另外,區塊鏈自己是不會自動生成合同,它須要「人」,或是企業裏通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才能作到。
能夠說,目前一部分的智能合約構建並不能使人滿意,因此智能合約並不能較好的知足你們的智能化需求,而區塊鏈的功能也並不必定須要智能合約來實現。
區塊鏈不是萬能的。今天咱們應更清楚地認識到,區塊鏈的功能是有限度的,既不是爲了改造企業運營流程,也不是爲了讓不一樣職能的工做自動化而生。雖然它將來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但對於那些故意誇大區塊鏈優點的人,小編不得不說,你的戲太過了。
本文來源:鏈內參
做者:內參君-鏈內參
課程推薦
課程主題:揭開神祕的數字貨幣交易——2節課創建一個數字貨幣交易所
識別下圖二維碼添加微信,回覆「006」便可報名。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HiBlock「搞事情」的GitHub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