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公司今年提出的戰略目標是建設「三型兩網」,三型指的是「樞紐型、平臺型、共享型」,兩網指的是「堅強智能電網、泛在電力物聯網」。安全
我的認爲,堅強智能電網對國網公司來講是一種「承上」,畢竟國網自2007年提出建設中國的智能電網,通過了10多年時間,因此業界對「堅強+智能」已經有了較爲切實的認識。網絡
可是如何看待具備「啓下」意義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它與「三型」又是什麼關係。本文就在我的理解的基礎上作一些民間解讀吧,不當之處請各位讀者海涵。分佈式
(來源:魚眼看電改 做者:俞慶)佈局
1、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技術意義學習
能源互聯網做爲能源系統智能化演化的一個方向,其特色在於大量的感知、通訊、控制部件的應用,以及雲端的智能化決策。而泛在電力物聯網起到的主要做用就是實現「神經系統」功能。大數據
神經系統分爲「周圍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遍及全身,鏈接皮膚和內臟,中樞神經系統負責決策、協調和知覺。人工智能
電網的運行、管理和調度的智能化則相似於「中樞神經系統」。泛在電力物聯網相似「周圍神經系統」,由各種神經末梢「傳感、計量、測量」,而且還包含部分控制功能(相似肌肉)、神經(採集傳輸通訊)、低級反射中樞(邊緣智能計算)等功能構成。資源
2、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業務意義get
一、國網的兩翼戰略it
國網的「三型兩網」是國網戰略佈局的一部分,其整體戰略我的認爲是「兩翼戰略」。
一翼是在天然壟斷環節,其戰略定位是「堅強智能電網」,即固守「輸電+配電」網絡,以「輸配電訂價收入」做爲將來的盈利模式,以「堅強+智能」構建能源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一翼是在市場化的「增量配電+用電」環節,其戰略定位是「綜合能源服務生態平臺+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這一翼是國網戰略轉型的方向,即在天然壟斷環節的盈利模式發生變化,其客戶逐步轉向市場化的過程當中,國網作出的調整性戰略。
舉個不太恰當的其餘行業的例子,以前的郵政電信服務行業,在市場化改革中,裂變成了天然壟斷環節(國家郵政服務)和市場化服務(快遞+電信服務)。可是這個例子又不太適合電網行業,由於電網業務沒法把郵政和電信業務簡單的剝離開。因此將來電網在「綜合能源服務」環節,會不會更像是EMS+中國電信的混合打法也未可知。
而上述例子最吸引個人一點是,若是將來是綜合能源相似「EMS快遞+中國電信固網+中國電信移動網」的綜合郵政電信服務,那麼泛在電力物聯網對國網來講,就有點像電信的通訊網絡。站在這個視角去理解,可能會有更有趣的結論。
二、「三型」的順序是不一樣的
在「堅強智能電網」這一側,三型的順序是「樞紐型、平臺型、共享型」,也就是電網已經天然成爲電力供應鏈的核心「樞紐」,將來電網會走向更爲開放的「平臺」,把更多的業務和數據「共享」給產業鏈。這是天然壟斷環節電網走向開放、包容的商業模式的一種戰略路徑。
而在「綜合能源服務」一側,我的認爲三型的順序偏偏是倒過來的,即「共享型、平臺型、樞紐型」,首先電網須要與各種能源產業鏈企業「共享」其客戶資源和電網資源(在節能、園區能源供應、分佈式能源、增量配電網等領域);而後以「建設平臺化生態」的思惟開展合做,打造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生態平臺(參考公號以前的文章),作平臺生態的培育者;最終當這個平臺生態創建了(我的預測,將來國內可能只有不超過若干家的能源生態平臺,參考互聯網的BATJ,這是一種基於網絡規模效應開展的平臺化競爭模式),天然而然就成爲了「樞紐」,就像阿里成爲事實上的電子商務「樞紐」同樣。
3、將來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方向?
一、在「堅強智能電網」環節,是補強精益提智
堅強智能電網的提法,是國網公司自2007年開始的「智能電網」建設目標,其主要的建設領域包括了生產(輸電網+配電網)、營銷(客戶服務)、調度、安全等領域。通過10多年的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已經基本成型,將來須要作的,一是地理維度上的補強,即在中低壓配電網領域(包括配電臺區及如下)提高自動化、信息化和數字化水平;二是時間上的精益,即開展相似工業互聯網的TSN(時延敏感網絡)建設(好比5G、無線專網等),實現高精細化的數據採集(加大數據獲取量,提升採集密度),從穩態數據的採集通訊,延伸到暫態和瞬態數據的獲取;三是提智,即提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分析能力,支撐電網更加堅強智能。
二、在「綜合能源服務」環節,是平臺化生態的技術基礎
我的認爲,在用電末端和接近末端的「局域電網+中低壓配電網」環節,電網企業打造的「綜合能源服務」是一個生態平臺,而泛在電力物聯網則是這種生態平臺的技術載體,其做用和意義更爲重要。
就技術形態而言,泛在電力物聯網在本環節,有如下三個主要特色:
一是業務價值驅動型的技術應用。綜合能源服務業務做爲市場化的業務,其本質是爲客戶創造最大的綜合能源價值,電網企業佈局市場化業務,在技術投資方面必然是價值驅動的(將來市場競爭環節的這部分投資是不能被計入輸配電成本的)。因此首先須要作好業務戰略和業務規劃,須要什麼樣的業務,由什麼服務資源去實現交付,才能肯定須要何種電力物聯網技術,泛在到什麼程度。
二是末端的泛在覆蓋。做爲電力系統末端的配電,特別是用電環節,因爲以前電網企業的戰略重心不在於此,致使存在大量的感知空白,好比末端的能耗、能效等,並且越是往末端走,所需的傳感採集測量點就越呈現數量級的增加,可能整體規模要比國網現有的表計數量還要多。因此面向用電用能末端的泛在覆蓋,纔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將來的主戰場。
三是雲-邊-端的智能協調。泛在電力物聯網的特色,除了泛在之外,還須要更多的體現電力物聯的需求,好比存在某個場景是:將來在現貨市場價格波動和分佈式光伏併網出力波動的狀況下,須要對一部分負荷進行靈活控制,實現源網荷協調。這樣就不只僅是把設備「連結」到網絡上,還須要實現雲端的分析決策、邊緣側的測量和協調、以及用電端的感知和控制。
4、泛在電力物聯網,從業務數據化到數據業務化
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基石,即便是電網企業,我的認爲在不少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中,依然存在大量的數據空白。因此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價值就是解決將來在電力系統中,發輸變配用調各個環節人工智能化所需的數據空白問題的。
固然,這種數據的獲取是有成本的,特別是在「綜合能源服務側「,須要尊重市場規律和客戶價值,所以泛在電力物聯網須要實現兩個轉換:
一、業務數據化
即結合綜合能源服務相關的業務,逐步實現泛在電力物聯。包括各種表計、傳感器、現場通訊解決方案、雲端通訊方案等一系列軟硬件問題。即便是電網企業,將來在配用電領域,都不太可能按照現有的用電採集計量模式進行全採集全覆蓋,由於這部分市場化業務的投入成本將來是不能被計入輸配電成本的。
所以必須考慮如何實現業務價值,而且在實現業務價值的過程當中完成泛在電力物聯網的逐步滲透,我的認爲這須要經歷若干次的迭代循環過程,每一個迭代循環實現一部分的客戶價值,而且完成一部分的業務數據化。
二、數據業務化
當積累了足夠多的業務數據,那麼就能實現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另外一個意義:數據業務化,即在數據中挖掘新的業務價值,產生新的業務模式。經過對泛在的各種能源、系統、環境,甚至生產過程數據的獲取,提取出業務創新所需的信息。好比經過海量的數據積累和故障模式的學習,可以提早預測某個設備故障,實現預測性維護。當你的數據不夠多,積累的故障模式不夠全面,真正意義上基於人工智能的預測性維護是很難實現的。
5、總結
因爲電網企業面對市場化的挑戰,因此提出了」三型兩網「和綜合能源服務的戰略轉型訴求,泛在電力物聯網是其中之一,其背後蘊含的是電網企業將來從工程驅動,轉向客戶價值驅動,最終實現數據驅動業務的轉型努力。
我的認爲,電網企業在」堅強智能電網「的天然壟斷環節,泛在電力物聯網更多的是補強+精益+提智,是現有智能電網技術的進一步延伸與提高;而在」綜合能源服務「的市場化環節,更可能是面向幾乎空白的大規模能源數字化,實現其」樞紐型、平臺型、共享型「的新型能源生態平臺化企業目標的最重要手段。
而這種轉型和戰略目標的提出,將在宏觀、中觀、微觀不一樣層面,對現有的行業,以及產業鏈相關企業帶來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最終會帶動整個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