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 個人博客python
python
裏面一個常見的陷阱就是函數的默認參數問題。以下:git
def func(mylist = []): mylist.append(1) return mylist
如下的執行結果以下:github
print func() print func() print func() print func(['a']) print func()
結果以下:閉包
[1] [1, 1] [1, 1, 1] ['a', 1] [1, 1, 1, 1]
如此結果, 前面三個能夠看出 若是沒有指定參數的話, 每次調用函數時候, 調用的mylist
是同一個對象。這是由於函數的默認參數,是在代碼編譯成PyCodeObject
的時候, 就已經建立了對象指針,而且存在該函數的func_default
內。 之後在代碼運行,調用函數的時候,若是沒有指定參數的話, 每次調用的話, 該參數變量都是代碼編譯階段的變量指針所指定的對象。app
print func.func_default
此時結果就是:函數
([1, 1, 1, 1], )
默認參數分爲兩種狀況:指針
默認參數值是不可變對象code
此時函數的 func_default
一直指向該不變對象, 若是函數內部修改了該變量, 那麼該默認參數會指向一個新的不可變對象. 對象
不過func_default
不變。 而每次調用函數都是讀取func_default
, 所以每次執行都同樣。ip
In [30]: def func2(var = 1): ....: var += 1 ....: return var ....: In [31]: func2() Out[31]: 2 In [32]: func2() Out[32]: 2 In [34]: func2.func_defaults Out[34]: (1,)
默認參數是可變對象,好比 list, dict, class
等
這種狀況下,若是在函數內修改了指針所指的對象(並未建立新的對象), 那麼 func_default
就會改變。這正是開始的mylist
發生變化的緣由。看下面的例子,:
In [35]: def func(mylist = []): ....: mylist = [] #這裏 建立了新的對象, mylist.append(1) return mylist In [44]: func() Out[44]: [1] In [45]: func.func_defaults Out[45]: ([],) 因爲建立了對象, mylist 只是做爲一個 新建對象的別名存在, 後面在修改已經與 func_default 無關了。
默認參數的一個應用
先看下面的一個經典的例子:
def outer(): res = [] for i in range(4): def inner(j): return j * i res.append(inner) return res print [m(2) for m in outer()] #簡略版本: def multipliers(): return [lambda x : i * x for i in range(4)] print [m(2) for m in multipliers()]
結果是 [6, 6, 6, 6]
, 而不是 [0, 2, 4, 6]
, 緣由就是閉包的延遲綁定。另外函數綁定的是變量而不是綁定數值。當循環結束了,i
的值已是3
, 此時結果都是6
. 一個解決方法即是,使用默認參數綁定數值。以下改動:
def outer(): res = [] for i in range(4): def inner(j, i = i): return j * i res.append(inner) return res print [m(2) for m in outer()] #簡略版本: def multipliers(): return [lambda x, i = i : i * x for i in range(4)] print [m(2) for m in multipliers()]
這樣的話, 利用默認參數在代碼編譯的時候,便把參數寫到函數的func_default
中, 就能夠綁定0,1,2,3
了。結果天然就是
[0, 2, 4, 6]
這就是默認參數的一個應用。
上述還有一個生成器修改的方式
def multipliers(): return (lambda x : i * x for i in range(4)) #修改爲生成器 print [m(2) for m in multipli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