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公司信息化2


投資銀行業務是作什麼的,怎樣賺錢,IT在裏邊起到什麼做用? 服務器

投資銀行業務是證券公司的核心業務。項目管理

注意:這裏的「投資銀行」不是那個廣義的投資銀行(證券公司),而僅指證券發行業務。容易搞混,美國人說的「投資銀行」就是指咱們的證券公司,而咱們說「投資銀行」通常指證券發行業務。開發

2000年剛來證券公司的時候,隔壁辦公區就是投資銀行部(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IBD)。那些同事們一個個都是牛人,一看就是那種特別能說會道、臉皮厚、善於與人打交道。他們除了個別祕書常駐辦公室之外,大部分人常年出差在外。後來瞭解到裏邊的一些運做流程。文檔

通常相似這樣的:同步

證券公司總裁或投行總監這類的人每每利用一切關係搞好跟政府部門的關係。省一級的政府每每把本省的一些有但願的企業上市作爲一項很重要的經濟工做抓,政府但願把本省經濟作大作強,而企業呢,一旦上市就能得到鉅額資金,並且還沒人管你錢未來怎麼花,因此企業的上市驅動力極其強烈,甚至行賄(這些狀況都是幾年前的了,如今可不一樣了)。證券公司利用各類渠道各類關係去搞這些公司上市中介服務。io

一旦意向肯定之後,證券公司的投行部的一班人馬就進駐這個企業,幫它們作上市輔導。(收取通常200萬的輔導費。)所謂輔導就是按上市股份制公司的機構設置和財務科目編制對現有企業進行改組,所謂剝離不良資產留下優質資產其實就是機構重組,一家企業變成兩家,一家母公司一家擁有優質資產的股份制的子公司,未來就是這家子公司上市。ast

2年之後,投行人員就協助製做成堆的數萬字的上市申報材料,往證監會遞送,因而負責這個案子的投行業務人員就常駐北京了作了「跑部錢進」大軍中的一員,不斷的向證監會預審員(負責審覈申報的材料)詢問有沒有看材料、有沒有什麼問題、能不能出來喝喝茶呀之類的。人家預審員忽然從你上報的上市方案中找到一個瑕疵(咱們的預審員就表明着最廣大股民的利益,因此看申報材料特別認真),因而咱們這位項目經理立刻把問題反饋到企業那去,通常就幾天加班加點,而且拼命揣摩咱們證監會領導的意圖,再把修改好的《招股說明書》之類的文檔遞上去(有點像古代往京城遞摺子噢)。基礎

刁難幾回之後,大約過半年,這家企業的案子就到了證監會發行審覈委員會那裏了。(呵呵,這個發審會的一個聯絡處官員於2004年因爲出售委員名單而鋃鐺入獄。)發審會大概每週開兩次會,每次審覈2至4家企業的上市申請。一旦咱們這個案子列入日程,那麼投行大批人馬和企業最高領導就立刻進京,開始緊張了。聽一個投行董事總經理(比投行總監小,比項目經理大)說,會議現場就象過堂同樣,下邊是數名發審委委員(都是經濟學家以上級別),每一個上市企業兩個名額(通常一個是企業董事長一個是企業財務總監)上臺作總結稱述。而後閉門磋商,閒雜人等一概到外邊等。一小時後,結果出來了。通常是60%的經過率,3家中槍斃一家。若是咱們這個案子經過了。就意味着數年的苦熬勝利結束。通常晚上一班人會在北京最好的娛樂場所(估計都回去天上人間),叫上最漂亮的小姐,狂歡通宵。再過大約1個月,投行部的ECM(所謂資本市場部)就出來作股份的銷售工做了。與國外不同,前幾年咱們的股票發行是重來不愁沒買家的,因此這部分工做十分輕鬆。如今的流程主要有:首先向中國的幾十家開放式基金管理公司和其它專門作股票投資的投資機構發出發售這個企業股票的意向(所謂網下詢價),要求它們願意認購的話就打錢過來同時告訴我你想以多少價格買多少股;再委託上交所或深交所向廣大的幾千萬的我的股民發行這隻股票(所謂網上申購),每每你們會踊躍申購,申購凍結的資金極其龐大,前幾天的大秦凍結了4000多億人民幣,乖乖中國人民有多少個4000億呀!因此股票老是供不該求的,就須要抽籤,通常都只有1%的中籤率,象中彩票同樣的決定哪些人能買到多少股。到認購期結束。幾個億的資金就流入了這家上市公司的腰包,固然幾年的辛苦下來,咱們的投資銀行部也能得到約3%的佣金。中行上次募集了100億人民幣,其中3億流入了中信、申萬和銀河這3家證券公司的口袋,你說這行賺錢不賺錢?!廢話這麼多其實只想經過這些描述說明一件事:投行業務是一件須要細緻的上層關係的業務,那種無言中的「關係」是業務核心!搜索

除了上述所謂上市公司新股發行和增發業務之外,投資銀行部還有一塊很重要的業務就是財務顧問業務。說白了,就是作企業併購的中介。下載

例如,日本三菱重工想收購咱們的徐工,那麼就得找一家財務顧問(比方說,咱們中國投行老大中國金融有限公司),因而中金對徐工的資產狀況進行詳細的調查,一系列複雜的財務分析肯定一個收購價格(訂價是財務顧問的核心價值所在)。徐工呢,爲了把本身賣一個好價錢也請了一個財務顧問(例如,中信),因而一個作爲買方財務顧問,一個作爲賣方財務顧問,坐下來談判到底我徐工值多少錢,憑什麼你說值5億,我說值3億。等等。這只是個例子,意思是,中國如今企業間的併購十分龐大,不少投資銀行都把企業間的併購業務作爲本身的重要業務。例如,今天國美把永樂收購了,付了很多銀子給那家作財務顧問的證券公司

企業併購要很強的技術水平,但不是信息技術而是財務技術(誰說財務技術不是技術,在我眼裏他們跟咱們這些搞IT技術的本質上是一路貨)。

說了這麼多,感受沒有發現IT的影子。的確,相對二級市場的大量頻繁的股票買賣交易而言,一級市場的IT系統的確重要性小得多得多。畢竟在一個憑關係、少筆次、大金額的業務領域,電腦系統這種適合於業務規則肯定、大批量、小金額業務的東西顯得沒那麼多用武之地。但一些輔助領域確定是用到的。

比較與投行特點相關的IT系統有:

一、業務人員的常常、頻繁的出差和應酬活動帶來大量的費用報銷活動,並且投行業務的成本主要用在人力和這些費用支出上,如何清晰的管理這些費用和下降不合理的支出就顯得很重要。國內的投行都沒有本身報銷的ERP系統,但國外都是報銷明細由銷售人員自行填報的。財務人員關注的東西有:可否按項目對這些費用進行歸類,可否按人頭進行歸類,可否計算處收入產出的財務分析。好象又跟MIS系統掛點勾?報表系統?BI?反正跟銷售費用掛鉤的IT技術都與之沾邊。我只知道一些證券公司專門開發了費用報銷系統。沒有多少深刻的瞭解。

二、投行業務會有大量的文檔管理,並且要按項目和項目進度管理這些文檔,還要在項目小組成員中靈活的共享這些文檔。這引出一個叫作知識管理系統的東東。市場上的確有公司專門往投行推銷所謂的知識管理系統,還動則幾百萬。瞭解很少。我只知道大多數公司只是經過Windows的域用戶創建一些項目組共享一些文件夾,來實現知識管理。反正任何需求都有基礎的應對方式,想作得精緻一些就得上那些很貴的時髦IT概念。

三、銷售人員績效考覈系統。又是一個跟銷售相關的系統。最有名的就是PeopleSoft了。能夠互相打分,還能讓你的客戶打分。可是,不多有人用。但相關IT公司仍是把這個做爲一個賣點往彷佛富得流油的投資銀行推。

四、投行拜訪客戶須要製做精美的方案建議書,通常都用PPT作。可能有人認爲這不屬於IT系統,但在國外這是專業IT人員作的工做。

五、在投行的目標客戶搜索和客戶的財務分析階段,須要大量的公開的企業財務數據,例如國家統計局的公司資料庫等等,都是一些公共數據公司提供給你一些賬號和網址,你本身交錢後上去下載。也可能用到萬得、港澳之類的財經諮詢資料庫,不過這更多的是證券公司研發部的事,之後會詳細描述。還可能用到Bloomberg,這玩意挺時髦又有面子,哪家公司都流行弄那麼一套,之後有詳細論述。

六、EXCEL建模。特別是作企業併購業務,特別須要對這些企業的財務指標作一些分析對比。這部分工做是國外投行專業人員的必修課。不是IT專業人員作的。這裏提一下。他們玩EXCEL的水平十分高。

七、投資銀行部門須要打印大量大量的彩色文檔,多得讓人驚訝。因此每家公司少不了一臺單價50萬以上的高檔彩色打印(印刷)機。一張彩頁的成本是2元人民幣,一次打印500頁是常常的事情。這也許跟IT不要緊,但不少公司把辦公電子設備的採購交給IT部的基礎設施部(Infrastracture)完成的。

八、最後纔講到所謂的「客戶管理系統」。只要是跟客戶銷售業務相關都脫不開CRM系統,但投行業務的特色註定了那一點點的客戶信息值不值得用一個「系統」來管理。大部分的投行業務人員都是在本身的手機、掌上電腦或者腦子裏作客戶關係管理的。但,我知道一些公司確實本身在作這個系統。

九、EMAIL。唉,這個東西還用的着單獨拿出來講嗎?可是,同志們,投行業務對EMAIL的依賴程度是大部分人沒法想象的。咱們公司的EXCHANGE服務器只宕了半天,投行同志就把問題捅到咱們的CEO那裏去了。其實,上邊說的「知識管理」「文檔管理」「項目管理」「小組協做」「客戶關係管理」絕大部分時候都是經過OUTLOOK(或者NOTES)來完成的。10分鐘內能夠十幾我的在一封EMAIL裏討論得熱火朝天。甚至外國的投行人員人手一部BlackBerry掌上電腦,實時同步接收EXCHANGE消息,飛機火車輪船上隨時隨地的EMAIL。咱們如今是不重視這些基礎性的東西,真正咱們國家重視知識產權的時候,那些作IT外包服務(桌面支持,服務器管理服務)的公司能賺很多錢。

總之,投行業務是證券公司中最看不到IT系統和IT人員的地方。但一旦被你忽悠上了某個時髦的IT概念,銀子是不會吝嗇的。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