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5 20:00 搜狐 /客戶端 /雲計算 服務器
本文解答了下面幾個問題:網絡
VDI和IDV是什麼關係?架構
這倆技術概念都是怎麼發展起來的?運維
VOI又是什麼?分佈式
OpenStack怎麼作桌面雲?ide
IDV和OpenStack怎麼走到一塊兒了?性能
話多,先上圖再慢慢說:優化
自從有了虛擬化,無盤工做站、遠程終端服務就漸漸進了IT歷史課本,惟有IDV和VDI的PK仍在跌宕起伏雲計算
衆所周知,桌面雲一直是個深刻民間,爲CIO/HelpDesk們喜聞樂見的事物,它不像服務器虛擬化那樣,被大象無形地養在深宮裏,從IaaS到PaaS再到SaaS,從虛擬機到容器不斷迭代進化,最後被肢解得ServerLess了。桌面雲市場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吆喝聲此起彼伏,VDI、IDV顛過來倒過去地念叨,直到舌頭打結。雖然說名字起得像是兄弟倆照鏡子,可是VDI和IDV卻打孃胎裏出來就相互看不上眼,動不動就對決、PK、相撲,從牆外扭打到了牆內。spa
VDI和IDV到底結了什麼樑子?能夠拿「聯邦」和「邦聯」這對名詞來比較一下,「聯邦」和「邦聯」也是兄弟倆照鏡子的關係。邦聯是啥?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邦聯制是一個由若干獨立國家組成的鬆散國家聯盟,而常聽到的「聯邦」則是要求成員單位把大量權力讓渡給中央政府,增強中央統一管理能力。
VDI和IDV的本質區別是桌面操做系統實體的運行位置在哪裏,前者是集中在數據中心的服務器上,後者是分佈在各個客戶端本地。VDI就有點像聯邦的意思,更加關注高度中央集權的管理策略,將全部的桌面以虛擬化的形式集中部署在數據中心服務器上,而IDV則有「邦聯」的背景,讓桌面在每一個物理客戶端上獨立運行,中央服務器只作基礎鏡像(Golden Image)的製做與分發,以及用戶配置、應用安裝等上層務虛化的管理,論特點是各有千秋,CIO們時常要在這二者之間作兩難的抉擇,其實這是對桌面電腦管理策略的選擇。
VDI和IDV的歷史來源能夠上溯到上個世紀的1995年,那時候的Windows桌面自己還不支持多用戶,微軟讓Citrix爲它作了WinFrame,用來支持多個用戶帳號同時遠程登陸到WindowsNT上,這樣每一個用戶能夠擺出一副正在用着私人電腦的模樣,這就是RDS(遠程桌面服務)的概念了,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多用戶在共享的仍是同一臺物理服務器,相互之間干擾太多,想多耗點資源、刪個文件、關個機都得看別人心情。
在WinFrame的開發過程當中,Citrix悄悄積累了大量的Windows遠程桌面協議優化經驗成果,ICA(Independent Computing Architecture)協議就是在這時候發端的,這個協議用來向客戶端傳輸WinFrame服務器的桌面內容,此後ICA協議做爲Citrix遠程桌面交付產品的核心技術不斷成熟和完善。ICA的設計理念其實與Unix/Linux上的X Window系統有不少相近的地方,例如它使得服務器可以對客戶端輸入進行響應和反饋,還提供了大量方法用於從服務器向客戶端傳送圖像數據及其餘媒體數據。
後來隨着虛擬化技術的發展,Hypervisor有了裸機版,不用裝在其它操做系統上了,性能獲得大幅度改善,經過Hypervisor在同一臺物理機上能夠成功虛擬出多臺具有實用價值的電腦桌面。因而Citrix看到了新的機會,決定把WinFrame留給微軟當作Windows服務器中自帶的終端服務(Terminal Service),而後挾着ICA桌面協議的餘威轉向桌面虛擬化,掀起了VDI的第一波浪潮,在此次浪潮中涌現瞭如雷貫耳的兩大VDI產品:Citrix XenDesktop和Vmware View,Vmware還拉了一羣夥伴們組織起了虛擬桌面聯盟,VDI的名字就這麼來的: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
第一代VDI讓大規模的虛擬桌面得以高度集中化的管理,讓每一個人的電腦運行在本身看不到的地方,桌面管理員終於足不出戶、輕點鼠標地修電腦了,什麼裝機、升級、恢復的瑣碎瑣事都開始跟喝咖啡一塊兒進行了,用戶隨處走動、出差辦公時,只要看到有個終端,撲上去就能用起本身熟悉的桌面了。
眼看着VDI成了氣候,大量的電腦桌面被Hypervisor集中運行到了少許的幾臺服務器上,直接後果即是影響了CPU廠商們的銷售業績,因而大佬Intel拍案而起,迎上去攔腰抱住第一代VDI的幾個軟肋:遠程桌面協議優化力度不夠致使的用戶體驗很差,管理中心繫統複雜度高,管理成本高,還不支持離線模式等等,提出了IDV的架構思路,該架構主要有三個特色:集中管理+本地執行、鏡像分層技術、帶外模式的設備管理。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第一條,把桌面從服務器趕回到客戶端上,照舊用着客戶端的本地硬件。看上去是復辟了,可是它與傳統PC仍是有不一樣之處,IDV在桌面與硬件之間加了一層裸機虛擬化,這樣就能夠方便地進行鏡像的集中分發和硬件設備的帶外管理。同時因爲桌面運行在客戶端上,IDV對集中管理的服務器要求天然就不那麼高了,這也是IDV可以號稱用一臺服務器帶動數千臺桌面的緣由,其實這個數字和VDI根本沒有可比性,由於二者不是一碼事,在服務器上管理桌面和運行桌面,兩字之差,謬以千里。
可是Intel的IDV架構並不徹底是逆技術潮流而動,它的是拉着Citrix一塊兒作的,Citrix利用本身的裸機版Hypervisor Xen,外加Intel vPro CPU芯片的IntelVT-d等硬件輔助虛擬化技術,趁勢推出了XenClient產品,與原有的XenDesktop/XenApp構成了全套解決方案,後來Citrix又收購了Virtual Computer公司的NxTop,進一步站穩了IDV陣腳。巨頭VmWare隨即也拉上了Mirage對物理桌面進行了管理,開了IDV的光,微軟持續改進RDP,也推出了本身的HyperV。另外出如今IntelIDV陣容中的還有一個貌不驚人的小公司MokaFive,它的IDV產品在2013年被國內的聯想拿來用了。IDV這個名詞還被包裝成了VOI,造成了概念誤導,有人把VOI理解成是一種無盤工做站技術,實際上是被繞暈了。
由此能夠看出,IDV架構是硬件廠商試圖挽回處理器銷量而提出的桌面管理方案,它可以填充VDI產品方案中的諸多缺陷,可是卻作不到對VDI取而代之,由於緊接着服務端虛擬化以後,更強大的一波浪潮來了,它就是雲計算,發生在2013年的技術圈頭等大事就是OpenStack社區終於在諸多開源雲計算項目的競賽中漂亮地勝出,此次又是Intel給力了。
雲計算讓VDI更上一層樓,從Desktop Virtualization變成了Desktop Cloud,又稱爲DaaS(Desktop-as-a-Service),雲給這片乾旱已久的桌面大草原帶來了彈性調度、資源池超分、按需分配、虛擬網絡、分佈式存儲、高可用等等雨水氣息,它讓長期以來VmWare和Citrix兩大巨頭的籠罩下的桌面虛擬化市場終於打開了新局面。雲計算的核心理念與開源社區精神相輔相成,推進着OpenStack這樣的開源雲平臺持續發展壯大,相對於長期演進出來的傳統高成本、超複雜的VDI產品,OpenStack VDI從雲計算的嶄新理念出發,撥冗去繁,給VDI帶來了低成本的享受,而且做爲一個具有完整解決方案的雲計算平臺,OpenStack還爲用戶從桌面雲起步,逐步過渡到服務器的雲化、企業應用的雲化以及將來的企業IT環境演化打開了一條前景廣闊的上雲之路。
回到本文開頭,IDV除了繼續和VDI扭打下去還能作些什麼?參考惟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鬥爭背後老是隱藏着統一,桌面究竟是跑在客戶端仍是跑在服務端上,都有其不可取代的原因,IDV桌面因爲其性能優點和離線應用的特點,在OpenStack桌面雲中依然能夠發揮最大化的做用。現在KVM早已徹底融進Linux內核,成爲裸金屬版的Hypervisor,利用它做爲IDV的虛擬化層,在IDV主機上提供帶外管理接口,就能夠和OpenStack實現對接,共享Glance鏡像,使用Cinder的塊設備資源實現IDV主機外部的數據存儲功能,經過openvswitch實現與Neutron的虛擬網絡對接等等深度融合。
OpenStack中進行VDI與IDV的深度對接可讓IDV在桌面雲的浪潮中也有本身的立身之地,它能夠最大化地利用雲平臺帶來的各類豐富資源,與VDI融合起來。VDI是倚天劍,機動彈性,極簡運維,IDV是屠龍刀,利刃出鞘,硬件體驗,還支持離線應用。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棋逢對手的VDI、IDV終能度盡劫波,相逢一笑,在桌面雲的整合下齊心協力,讓用戶再也不徘徊在痛苦的抉擇中,如願贏得最符合自身需求的體驗。
欲知OpenStack如何實現將IDV歸入雲中,且聽下回更詳細的技術分解。
做者介紹:
張文劍,南京機敏科技首席架構師,主攻OpenStack VDI,參與編寫中國開源雲聯盟桌面雲標準,主持機敏雲平臺1.0、2.0版本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