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的第一份工做。面試時候一個比較有趣的事情是,CEO問我是否用過這個網站,我脫口而出沒用過,當時他臉上小寫着一個尷尬。後來畢業的時候在整理物品的時候,發現居然有一張點評網的老版會員卡塵封在箱子裏有幾年了。回想起來,是在大二的時候爲了找吃的就知道了這家網站,抱着試試看的態度申請了一張會員卡,沒想到還真的郵過來了,這算是我和O2O的第一次接觸。今後之後由於學校地處偏遠,也比較少的進城,就逐漸淡忘了。前端
做爲點評網技術部的第一個實習生(2007年),其實個人畢業論文也是在這家公司完成的,是作搜索糾錯的項目。當時,搜索的糾錯和拼音suggestion還並無像今天同樣已經成爲標配,只有google、百度這樣的公司纔有,但咱們發現有20%的搜索是沒有結果返回的,絕大多數是由於同音錯字、型近錯字或者乾脆輸入的就是拼音致使的。隨着研究的深刻慢慢發現這能夠做爲一個話題來討論,既有理論研究的空間,也有實際應用的價值。也正是經過這個項目,我完成了從一個應屆生到工程師的轉變,瞭解了二八法則,瞭解了理論推理更加側重對問題的精確描述和證實推導,而工程化更加側重實現的可行性、代價和收益,也初步瞭解了產品設計是如何指導工程實現的。面試
實習期間另外一個最大的變化是體重。高中和大學一直120的體重,甚至一度讓我懷疑我屬於很是幸福的吃不胖的那一類人,直到加入點評網開始。當時技術部只有10我的,做爲全公司對美食追其最低的一夥人,依然保持着中午去飯店點菜的傳統。從大四開始實習了兩個月以後,忽然發現體重長了20斤,當時的感受很是複雜,即爲證實了本身也有能力長胖而感到欣喜,又爲將來正式入職以後的前途感到擔心。app
另外,當時在實習期也是有工號的,並且和正式員工統一編排,因此個人第一個工號是2xx。後來在大四的下學期偷懶去玩了兩個月,再正式入職的時候,工號就變成了4xx。可見當時的發展速度也是很快的,技術部也從10人增加到了20人,最重要的是有了專門的前端和測試人員。框架
2008年,中國的互聯網還處在爆發的前夜。當時應屆生應聘市場的狀況是:外企是萬衆所期,百度的技術流口碑很好所以是國內公司的首選,騰訊是求着候選人去面試,阿里大多數人根本沒據說過。絕大多數人對互聯網的瞭解還只是門戶、博客和搜索。前端、測試、產品經理、運營都剛剛開始出現方法論而且向專業化發展。互聯網是小衆市場,尤爲是用戶產品更是瞭解的人不多,能夠說進入這個行業的應屆生多數都是誤打誤撞的。測試
當時的人心還廣泛是比較踏實的。沒有今天的各路 CXO 滿天飛的盛況(以致於某招聘網站的口號是「11萬CEO在線等你來聊」),也沒有滿街都是上億美圓融資的新聞,也沒有到處都是年年十倍增加、三年上市的豪言壯語。當時你們廣泛的心態仍是作實事,說真話,解決實際問題。職業上更追求長線的提升,而不是一年跳三次槽早早地迷失在職業生涯中,錯過了專業化的機會。技術上也更追求深度,而不是天天盯着各個語言、框架的排名而不停地切換技術棧。實際上,咱們今天看到不少公司的估值和融資,也僅僅存在於媒體的新聞稿上。網站
公司的凝聚力主要靠三件事:事業、利益和人情。ui
事業上,切實能看到用戶量和收入的增加,也主要得益於當時社會風氣沒那麼浮躁,一年兩三倍的收入增加已是很強的激勵。當年並無人看到兩年後O2O市場會如此的火爆,由於沒有人預料到消費會爆發的如此之快。而真的當兩年後O2O市場開始熱得過度的時候,一直身處其中不少年的人反而是更加的冷靜客觀,並不承認純燒錢的模式,放慢步調,反而能比別人活的更久一點。當一個行業變得過熱和不理性的時候,一個很明顯的特色是,忽然冒出一大批在媒體上大放厥詞的行業領袖們,只談願景不談實際,只談將來不談眼前,以致於開始神話本身,着每每都是謊話的開始,回想起來是很是好笑的。因此,看看今天的全民P2P,可穿戴設別,VR,以及全民炒股、創業,不瞭解內情的人必定要慎入。google
利益上,創業公司的工做強度比大公司大,又缺乏品牌,薪資也不太可能和大公司競爭,作大一點的時候又面臨被挖角的危險,因此能留下來人的只能是期權。尤爲是腦力勞動型職位,工做產出與我的的心態有很是大的關係。並且能明顯地看出,有期權的員工和沒有期權的員工流動性差別很是大。事實上,在當初各項制度都不健全的環境下,不少公司開始並無意識到這個問題,都是在面臨危機或者引入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後,才逐漸完善的。我始終認爲,一個公司對待期權的態度,是公司風格最根本的表現。設計
人情上,我感受點評網是同等量級的公司中作的最好的之一,起碼在初期是如此。這和最開始彙集到一塊兒的員工的共性——「吃貨」不無關係。其實說吃貨有點小了,說吃喝玩樂更準確一些。聚餐是必不可少的,聚餐又每每和KTV、泡澡、出遊結合的緊密。身在點評網,不知道哪裏吃喝玩樂的又好又便宜顯然是不科學的,因此Team Building 總能多快好省地跨部門組織起來。和其餘公司相比,這加深了各部門之間的相互瞭解,工做時候的配合更加高效和順暢。固然,創始人自己便是吃貨之一,更加提升了相似活動的熱度。博客
因此,每當回憶起當時的狀況,記得的每每不是實習的時候天天上下班四個小時,不是加班多麼的多和疲勞,也不是遇到問題的時候的惱怒和糾結;而最早出現的都是公司業績的進步,加班到深夜後一塊兒聚餐和聊人生的Happy,一塊兒和某某女生多的部門一塊兒 Building 的情景。
商場上固然是以成敗論英雄,但人生並不必定每一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或許你註定不肯意爲求目而不擇手段,無法走到那個孤家寡人的巔峯。但作一個能讓人想起來舒適的大公司,已是一件很是了不得的事情。這種感受不必定很強烈,不必定非要淚灑離別酒會,也不必定非要在那天曬曬工牌,只要能經常想起來能以爲親切,願意能時常回去看看,見了面都掛着CXO 的Title還能找回一個 Team 的感受。我以爲,最後的結果並非壯烈的悲情。更況且,又給社會貢獻了一批財富自由的 CXO 們和投資人們,這或許是最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