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版《區塊鏈白皮書》:你要掌握的區塊鏈基本知識

區塊鏈技術的崛起是一種相似於互聯網崛起的範式轉移事件。html

編者按:區塊鏈很火。可是究竟什麼是區塊鏈?區塊鏈的關鍵技術是什麼?區塊鏈如何應用?這些問題卻沒有一個全面、通俗的解釋。95Percent提供的這篇區塊鏈技術白皮書也許能夠回答這些問題,它經過一個個實際案例解釋了區塊鏈的分佈式屬性、激勵機制、安全機制與典型案例。據稱能夠比95%的其餘文檔更好地解釋清楚區塊鏈這個話題。git

通俗版《區塊鏈白皮書》:你要掌握的區塊鏈基本知識,95%都在這裏了

摘要編程

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的崛起是一種相似於互聯網崛起的範式轉移事件。這篇論文提供了有關區塊鏈技術的優點和機會的摘要。咱們認爲區塊鏈技術有朝一日會促進全球絕大部分地方的信息交換(「交易,transactions」)。區塊鏈不該該當作是比特幣的代名詞。比特幣只是表明了一種基於區塊鏈的解決方案,它解決的是許多信息交換問題當中的一個。儘管比特幣是第一種受到媒體普遍關注的基於區塊鏈的貨幣,但區塊鏈的影響遠不止比特幣。安全

區塊鏈以前的信息交換:依賴於中心實體服務器

首先,咱們先來用信息交換被討論最多的例子——貨幣,來看看區塊鏈以前的世界。爲了方便理解,咱們姑且假設有一位Zander,這是位美國的千禧代,老是忍不住想在網上買東西,而後還有Tara,這是一位住在澳大利亞的網上賣家。爲了完成一項交易兩人準備交換信息。Zander想給Tara 100美圓換取Tara的一件手工品。Zander和Tara可使用任何雙方贊成有價值的貨幣。雙方可能贊成產品值100美圓,或者120加元,或者80英鎊。微信

Zander可能會經過互聯網把100美圓給到一箇中心實體,好比PayPal,來執行交易。Paypal的代碼會確認Zaner和Tara都在Paypal的網絡上。經過登陸證書、所在位置以及過去行爲來確認Zander是否是真的是Zander?在某些狀況下,Paypal會找一位人類員工來審覈這筆交易。若是一切看起來都好的話,Paypal就會跟其餘的中心實體好比大通銀行或者澳洲聯邦銀行一塊兒來完成此次交易。這些中心實體也會進行相似的驗證。最終,在幾天以後,這100美圓就從Zander的帳戶轉到了Tara的帳戶。網絡

重要的是,每個中心實體都要抽取佣金,由於它們幫助達成了交易。Paypal可能會抽走1美圓。大通銀行可能再抽走2美圓,澳洲聯邦銀行也許再扣2塊錢。由於Zander和Tara住在不一樣的國家,因此中心實體的數量和整體費用會由於監管和談好的跨境合做協議而增長。框架

區塊鏈:分佈式網絡分佈式

區塊鏈技術讓Zander和Tara在沒有中心實體的狀況下交換信息。區塊鏈技術會自動建立和維護一個分佈式的網絡。在最純粹的例子中,一個區塊鏈網絡是由許多獨立計算機組成來取代這些大型的中心實體。在區塊鏈世界裏,這些計算機的操做者叫作礦工。這些計算機或者節點組成了網絡的供給側。一個成功的區塊鏈網絡會有大量計算機幫助傳遞信息。若是一個區塊鏈網絡只有少數計算機在上面,那麼像Zander這樣的人就要等久一點才能把信息傳給Tara:由於那些計算機在忙着傳遞其餘信息。計算機越多意味着信息轉移得越快。區塊鏈

爲了幫助區塊鏈網絡內的計算機相互溝通,區塊鏈技術一定要創建一種貨幣或者「coin」(也被稱爲「加密貨幣cyprtcoin cryptocurrency」、「數字貨幣digital coin」以及「數字令牌digital tokens」)。每個區塊鏈都會根據進入網絡的信息類型生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區塊鏈貨幣。比特幣區塊鏈生成比特幣。以太坊區塊鏈生成Ether。萊特幣區塊鏈生成萊特幣。被建立來替代比特幣的「替代貨幣」有好幾百種,萊特幣和以太坊就是其中的例子。

在今天的區塊鏈環境下,Zander和Tara默認就美圓匯率以及選定的區塊鏈貨幣達成一致。他們可能會利用市場來幫助他們肯定這一匯率。今天,他們有可能會利用區塊鏈市場的領導者:比特幣。若是市場說100美圓至關於1比特幣(固然實際匯率要小不少不少),則Zander會告訴區塊鏈網絡他想傳1個比特幣給Tara。比特幣網絡衆多計算機或者節點中的一個接受了這一請求。在現實當中,節點要經過競爭才能得到成爲區塊鏈(區塊連在一塊兒建立一次成功的交易)中的一個「區塊」的機會。「獲勝」的節點是這條鏈的第一個區塊。這個節點而後將信息傳遞給另外一個節點,後者即成爲該區塊鏈的第二個區塊。這每一步衆多節點都要爭奪傳遞信息給下一個節點的機會。勝出的節點或者「區塊」不斷傳遞信息,直到抵達Tara。這條交易區塊鏈從Zander一直延伸到Tara,中間沒有任何間斷。經過這樣,許多分佈式實體在沒有中心實體參與的狀況下就把信息給傳遞出去了。撤銷中心實體意味着費用更少信息流動更快,由於網絡中的全部節點都在使用同一種貨幣。

在實際狀況下,若是Zander和Tara都使用比特幣的話,他們可能須要依靠中心實體。Zander首先須要把他的美圓兌換成比特幣。他須要支付費用給一家「兌換」公司,好比Coinbase來換匯。不過此後他就能夠把他的比特幣發給Tara了。若是Tara但願把她的比特幣換成另外一種可用性更強的貨幣的話,也須要使用兌換。在將來,若是一種區塊鏈貨幣成爲了默認貨幣(相似於今天的美圓),則Zander和Tara就不須要就匯率達成一致,也不須要把美圓換成加密貨幣了。在這個假設的世界裏,Zander會利用數字貨幣購買日用百貨,用這種貨幣交房租,以及發送這種貨幣給Tara,後者也能夠利用一樣的貨幣直接購買本身的商品和服務。若是每一個人都贊成使用同一種加密數字貨幣的話,就再也不須要將美圓兌換成加密貨幣了。

區塊鏈:基於激勵的分佈式網絡

但是爲何成千上萬的計算機會志願加入該區塊鏈網絡而且還要爲傳播信息掙個頭破血流呢?答案時區塊鏈會自動「付費」給那些幫忙的計算機。每個勝出的區塊都能收到這個區塊鏈網絡而不是Zander或者Tara這樣的我的提供的數字貨幣。比方說,在萊特幣網絡中,每一臺被選定做爲區塊來傳遞信息的計算機都會收到該區塊鏈提供的少許萊特幣。若是網絡上的計算機(「供給」)很少的話,則每一臺計算機須要走相對較長一段路才能將信息從Zander傳到Tara,而該區塊鏈網絡支付給每一臺計算機的貨幣數量也相對較多。因爲這個網絡支付的費用較高,新的計算機就更有可能加入這個網絡。區塊鏈網絡爲供應方生成數字貨幣,同時對需求者不收取費用,這樣就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激勵結構。經過直接給礦工發放貨幣,區塊鏈承擔了信息傳輸的成本,而不是傳給使用該網絡的我的。所以,在這種激勵下,Zander、Tara等人都願意加入該網絡。

因爲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因此礦工沒法控制或者影響貨幣的價格。若是部分礦工決定中止開採區塊鏈貨幣,從而致使價格上漲的話,其餘的礦工就會由於價格上漲而開始挖礦,從而恢復市場的均衡。相比之下,在區塊鏈以前的世界裏,中心實體會由於對新的供給側的准入門檻變高而提升交易價格。

在過去,其餘的分佈式網絡未能得到普遍採用,這部分是由於它們沒法激勵供給者加入網絡。Bittorrent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個點對點網絡容許用戶共享文件,儘管用戶渴望下載這些文件,可是願意託管這些文件的志願者卻不多,由於沒有激勵措施。

區塊鏈:基於加密的分佈式網絡

區塊鏈利用加密來保證交易安全。跟傳統交易不同,區塊鏈交易沒法被影響、破解或者撤銷,由於加密技術取代了中心實體。在高層,網絡中的每一臺計算機其實都在解決一個預約義數學問題(「加密問題」)的一部分。第一臺解密成功的計算機將「贏得」傳遞信息給下一臺計算機的權利。區塊鏈網絡的計算機而後再競爭解決下一個難題。區塊鏈世界的加密基礎爲信息將從Zander傳遞到Tara提供了數學保證。

在區塊鏈以前的世界裏,Zander跟Tara的交易可能要涉及到Paypal、大通銀行,可能還會涉及到像Amazon Web Services (AWS)、Visa、Oracle等其餘中心實體。每個中心實體都表明了一個潛在的故障點。這些實體每一個都維護着獨立的代碼,這些代碼要審覈進入的信息而後再傳遞給下一個中心實體或者最終用戶。若是這些實體當中任何一個被黑掉,存在軟件漏洞,或者決定改變作業務的方式的話,則交易和過去的交易記錄就都會有風險了。

相比之下,在區塊鏈的世界裏,全部代碼都是直接在區塊鏈的框架內維護的。礦工解決由區塊鏈代碼預約義的問題,但礦工沒法改變規則。沒有代碼時由促進信息傳輸的計算機來維護的。此外,一旦發行了一種新的區塊鏈貨幣,沒人能夠改變這一版本的區塊鏈代碼,就連創始的開發者、一羣積極分子或者黑客都不能夠。

相反,若是實體但願改變區塊鏈代碼的話,他們須要建立一個全新的版本。若是創立開發者提供了像以太坊這樣的區塊鏈貨幣的新的升級版的話,那麼從技術上來講就至關於創立了一種新貨幣。若是買賣以太坊(「市場」)的我的認爲這種新貨幣是個更好的版本的話,則新版的以太坊可能會取代舊版的市場地位。

若是一羣積極分子推出了一種區塊鏈貨幣的變動,可是市場認爲這種數字貨幣的新版和舊版都有價值的話,則市場和交易基礎而設施也許會選擇支持這兩種版本。這就叫作「硬分叉」。比方說,最近有一羣積極分子就修改了比特幣的代碼來改進(在他們看來是)比特幣這種貨幣。市場仍是認爲舊版的比特幣仍有價值(仍然叫作「比特幣」)可是也很重視新版(命名爲「Bitcoin Cash」)。注意,市場每每會對這些分叉出來的貨幣予以不一樣的訂價。2018年1月時,比特幣的價格大約比Bitcoin Cash高5倍。

若是一名黑客篡改了以太坊的公開代碼,於是創建了一個新版本的話,市場會把這一代碼看做是惡意的,而且對這個版本的數字貨幣給出的估價基本上爲0。這樣就不會有基礎設施進行升級來支持這個版本的數字貨幣。

區塊鏈交易的線性關係(Zander傳遞信息給第一臺計算機,這臺計算機又把它傳遞給下一臺計算機,如此類推,直到信息抵達Tara)還創建了一條有關以前全部區塊鏈交易的、防篡改的記錄:該區塊鏈所以創建起了一個交易帳本。任何人均可以對公開的區塊鏈進行審覈,從而瞭解信息在過去是如何流動的。若是另外一我的在不一樣的時間或者地點看這個帳本,他會看到如出一轍的交易歷史。沒有一箇中心實體有能力篡改記錄,由於帳本是在區塊鏈代碼裏面進行維護的。

相比之下,諸如美圓這樣的貨幣交易隨着時間轉移是極其難以跟蹤的。基於區塊鏈的貨幣所以爲更好的透明性提供了機會。比方說,若是一個政府舉債經營一種基於區塊鏈的貨幣,選民能夠用這種加密數字貨幣來納稅,而後準確跟蹤政府的每一筆開支。或者更現實一點,捐款給慈善機構也能看到慈善機構是如何使用他們的贊助的。你能夠看着捐款從該慈善機構轉到了當地的一家房屋建築公司,而後最終轉到工人手上。若是強制公司次啊要加密數字貨幣的話,監管實體的日子也會好過得多,由於有了客觀的分佈式帳本。

區塊鏈技術當作貨幣使用

由於區塊鏈必然要建立全部交易方(本例中爲Zander和Tara)均贊成存在價值的貨幣,所以區塊鏈技術就充當起了貨幣的角色。咱們發現,有可能區塊鏈貨幣首先會經過促進私下交易而得到採用,而後最終擴展到成爲全部交易的默認貨幣。

注重隱私的羣體以及規避法律的羣體多是最早利用比特幣這樣的加密數字貨幣做爲貨幣的羣體之一。數字貨幣對這些羣體是頗有吸引力的,由於它依賴於分佈式網絡並且迴避了跟蹤、審查等形式的干預。相比之下,經過電子郵件或者利用常規金融機構轉帳的替代手段就不那麼具備吸引力了。比方說,比特幣一開始就是在Silk Road這樣的黑市上得到流行的。在比特幣取得早期成功以後,創始人又推出了幾十種新的更增強調隱私性和匿名性的加密數字貨幣。咱們預計在這些地方基於區塊鏈的貨幣使用會得到強勁發展。

區塊鏈技術對於像Zander和Tara這樣存在地理區隔的實體頗有用。由於它們生活在不一樣的國家,Zander和Tara的非基於區塊鏈的交易須要高度依賴於多箇中心實體,漫長的交易時間,並且費用高昂。國際交易的高額成本對於發展中國家實體來講尤爲使人痛苦,由於本國貨幣不穩定,他們但願將本身的財富轉爲國際貨幣。

區塊鏈技術對於進行小額交易的個體也頗有用。若是我的想轉1美圓給另外一我的,在區塊鏈以前的世界裏整個交易的費用輕易就能達到30-40%(0.3到0.4美圓)。所以,公司被迫將交易滾成按月結,並且這些高額的費用還妨礙了創始人創辦一開始依賴於小額收入的公司。假設一位創業者但願創辦這麼一家企業,讓法國的我的能夠直接把1美圓轉給肯尼亞的農民來幫助他們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在這位創業者和他的潛在贊助人意識到這些付款的將近一半都落入到中心實體的腰包以後,這位創業者可能就要放棄打算了,贊助人也許也會走人。反過來,若是發展中國家的一位創業者但願將本身的財富(好比天天2美圓到5美圓)從不穩定的貨幣轉成更加穩定的國際貨幣時,也會受到高達兩位數的國際交易費用以及小額交易額高收費的打擊。基於區塊鏈的貨幣則爲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解決好這些細分客戶的問題能夠幫助加密數字貨幣跟更多的用戶進行交互,解決更多客戶問題而且推出有幫助的加密數字貨幣新版本。這一基礎將幫助區塊連接管愈來愈多的全球交易。這個世界的支付基礎設施是在互聯網以前建成的,已經準備要被顛覆了。在短時間內,局部的區塊鏈解決方案將變得常見。並且金融機構已經在創建本身私有的區塊鏈網絡而且製造數字貨幣了。參與機構在其中充當了節點的做用,也能夠看到共享數字帳本里面全部的交易。今天,這些金融機構利用全球匯率將金錢從主流貨幣(好比墨西哥比索)轉爲這種私有數字貨幣,而後再轉爲另外一種主流貨幣(好比澳元)。這樣金融機構就能夠在改進安全性、加快處理時間以及爲客戶下降費用的同時繼續維持其中心實體的角色。

把區塊鏈技術用做保值手段

區塊鏈技術還有可能提供一種新的獨立的價值儲存手段。今天,典型的獨立保值手段黃金之因此貴重,部分是由於人類決定獨立於國家(好比加拿大)或國家聯盟(好比歐盟)對其進行估值(這個跟其餘的主流貨幣不同,比方說美圓與美國的成功緊密相關)。黃金跟美圓基本上是負相關的:換句話說,黃金充當了當前全球金融體系的避險手段。由於黃金很重且相對不安全而難以儲存,數字區塊鏈貨幣就成爲一個有吸引力的替代選項。若是數字貨幣從此變得更加穩定的話(目前的波動性極高),有朝一日可能會成爲黃金這樣的資產的加強或者補充。

不過更大的保值機會是幫助實體第一時間買入全球金融體系。比方說,在發展中國家,許多實體都渴望將本地不穩定的貨幣轉爲美圓這樣的穩訂貨幣以更好地保護本身的財富。就像今日的美圓同樣,促進將來全球交易的、有區塊鏈支持的貨幣天然也會充當起保值的手段。所以,被主流用來支付的區塊鏈貨幣也有可能被主流用來做爲保值手段。

若是數字貨幣取代了美圓歐元等傳統貨幣,則這些數字貨幣就將表明着主導的金融體系。在這個世界裏,這些貨幣將再也不充當目前現狀有用的避險手段:它們將成爲現狀!咱們預計投資者會尋求相似的資產,黃金,以及可能非主導的數字貨幣做爲這些成爲主流的數字貨幣的避險機制。

利用區塊鏈技術促進簡單信息交換

最終,區塊鏈的價值源自其確保信息傳遞安全及自動化的潛能——這是一項有着近乎無限機會的嘗試。儘管基於區塊鏈的貨幣表明了簡化信息傳遞的一個很大的機會,但目前任何經過數字化手段傳遞信息的過程或者系統(比方說互聯網上面的一切)都有可能被區塊鏈技術完全改變。在區塊鏈的世界裏,決定區塊鏈如何傳遞信息的可編程規則被稱爲智能合約。今天,支持智能合約的最大、最流行的去中心化區塊鏈平臺是以太坊。咱們不該該低估以太坊的出現:它將區塊鏈的商用範圍從貨幣擴展到了一切數字化信息。

你能夠把智能合約看做是可編程的if-then(判斷)語句。若是A事實發生,則自動進行動做B。咱們來看看Zander和Tara之間一開始進行的信息交換。Zander但願付錢給Tara買他的一件產品。假設Zander但願買一張音樂會門票。在區塊鏈以前的世界裏,Zander給Tara 100美圓而後祈禱Tara把門票給他寄過來。若是交易風險更高一些(好比達到10000美圓),則Zander和Tara可能會使用第三方中介付款服務。這種模式下,Zander會個第三方轉10000美圓。一旦第三方中介收到這筆錢,就會指示Tara把票發給Zander。一旦Zander收到票,該中介付款服務機構就會把這10000美圓轉給Tara,併爲提供服務而收取一點費用。

在區塊鏈的世界裏,Zander和Tara可能會使用ConcertCoin,一種幫助買賣雙方進行門票交易的(虛構的)區塊鏈貨幣。儘管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可用做保值而且幫助用戶兌換貨幣,可是有不少的替代貨幣是專門建立來進行這類更加具體的交易的。這些替代貨幣使用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來處理諸如廣告、內容創做、賭博以及房地產之類的交易領域。仍是回到Zander和Tara這個例子,兩人可能贊成門票值20個ConcertCoin。經過ConcertCoin針對門票交易的特殊合同框架,Tara和Zander可能就這麼一個智能合同達成一致:若是Tara有票,則將20 ConcertCoin從Zander轉給Tara。若是Tara收到這20個ConcertCoin,則將門票的全部權轉給Zander。

智能合約真的只是自動化合約。智能合約要想起效,須要三件事情成立。首先,全部利益攸關者須要贊成該數字貨幣有價值。在這個例子當中,Zander和Tara都須要贊成20(或其餘數額)ConcertCoin是音樂會門票的合適價格。其次,全部利益攸關者都須要贊成智能合約的每一項定義。這個例子當中,Zander和Tara都須要贊成對於Tara來講「手上有票」意味着什麼,以及 「將全部權轉給」Zander意味着什麼。第三,該數字貨幣須要跟每一項定義的程序化的事實來源相結合。在這個例子當中,ConcertCoin會以編程的方式檢查Tara的帳戶,看看有沒有合法的門票,而後迴應「是」或者「否」。若是「是」,ConcertCoin會自動將資金從Zander轉到Tara,將門票的名字從Tara改爲Zander,而後將門票轉移到Zander的戶頭。

利用區塊鏈技術促進複雜信息交換

區塊鏈技術用於複雜信息市場的例子之一是存儲數字信息。今天互聯網的很大一部分是在 Amazon Web Services (AWS)及其中中心實體提供的相似產品上面託管的。這些實體建設和維護着全球的數據存儲和服務器來支撐雲基礎設施。不過,在區塊鏈的世界裏,公司能夠用信息存儲區塊鏈貨幣(姑且稱之爲「FileStorageCoin」)來換取在高度分佈式網絡中的安全存儲,而它的價格只是AWS這樣的中心實體的一小部分。

在典型的供需條件下,對FileStorageCoin的需求推進了FileStorageCoin的價格。做爲響應,礦工就會爲該網絡提供更多的存儲。每次一臺計算機被選定來存儲信息(鏈上的一個區塊)時,該區塊鏈就會發放一些FileStorageCoin給那臺計算機。每增長一臺存儲信息的計算機,該網絡的價值就會提升一點。就像AirBnb和Lyft讓資產全部者從自身的實體資產得到更多同樣,區塊鏈也能夠幫助數字資產全部者從自身的數字存儲中獲益更多。在獲得接受的狀況下,FileStorageCoin就能夠充當一個比任何一家公司能提供的都要大、都要高效的信息存儲網絡。

儘管區塊鏈能夠幫助用戶從存儲、鏈接、帶寬、訪問網站以及內容創做中得到更多價值,但這項技術並不侷限於數字信息,它還能夠經過讓實體世界的資產變得更加可還原的方式讓其流動性變得更強(更容易買賣)。換句話說,區塊鏈更好地促進了跨多人的資產全部權。

考慮有十二個我的集中資源買了10套房做爲投資房產。這羣人計劃在10到15年後再把房子賣出來賺錢。在區塊鏈以前的世界裏,假設一位業主(稱之爲Jim)須要在房子售出前(假設買下房子的3年後)拿走本身的投資回報的話,他可能會遇到麻煩,好比很難找到買家,沒法肯定本身手上那份房產的合適價格,交易也很難執行。若是Jim一開始的投資是10000美圓,他可能會想以15000美圓的價格賣出本身的股份,由於他感受這3年房價已經上漲了。由於這種資產很複雜,並且也有風險,潛在買家可能但願認識Jim本人。這種狀況下,最有可能的買家是其餘的11位成員。其中10位可能都不感興趣。感興趣的那位可能只願意出11000美圓。這位願意買他股份的投資人的理由也很充分,房子都尚未賣出去,因此他們的投資實際上尚未任何收益。由於Jim急着用錢,最後他可能被迫接受11000美圓的出價。

在區塊鏈的世界裏,那12我的可能會贊成創建所謂的首次代幣發售(Initial Coin Offering,ICO),而後發行區塊鏈貨幣來交換該基金的全部權。在這裏例子當中,這12人會給每一位投資者發放100個RealEstateCoin。若是一位投資者很早就想離開基金,區塊鏈技術會把潛在買家數擴展到互聯網上的任何人。儘管大型公司(好比Amazon、AirBnb)過去已經成功地創建了本身的數字市場,但經過智能合約、安全交易以及爲普遍實體提供的權威帳本的區塊鏈提供的倒是面向全部人的、構建信任的、低成本的金融基礎設施。所以,Jim手上的那100個RealEstateCoin會有成千上萬個潛在客戶想要。最後他以至關於17500美圓的價格把本身的數字貨幣都賣了出去。區塊鏈使得任何我的或者公司都能爲本身的當前資產創建一個數字市場。

上述例子展現了區塊鏈技術能夠如何改變投資基金的全部權模型。ICO跟Kickstarter這樣的衆籌網站不同,後者的早期支持者除了獲得產品或者服務之外什麼都沒有,而ICO讓實體能夠實際擁有有意義的想法的一部分。若是一家公司作得好的話,那家公司獨有的區塊鏈貨幣的價值就會隨着更多的我的對其表現出需求而提升。若是一家公司表現糟糕,其區塊鏈貨幣價值就會下跌。

這些區塊鏈貨幣激勵是很是強大的。比方說,在今天,一小部分人能夠選擇衆籌電影創意即使他們知道除了感激不會獲得任何東西。但在區塊鏈的世界裏,這些我的能夠實際擁有電影的一部分。所以,潛在投資者的數量和支持這類項目的金額就會增長;當他們也有機會從中獲利時,更多的人會支持他們熱愛的東西。區塊鏈將會爲創意的、非盈利和盈利性項目和公司釋放新的資金。區塊鏈能夠爲任何東西創造出一個去中心化的、安全的、基於激勵的在線市場。

預測區塊鏈技術的將來

區塊鏈技術創造信息網絡。網絡的基本規則是當新人加入任何網絡時,該網絡的價值就會呈指數式上升。做爲推論,每次有新人加入獲得普遍使用的網絡時,競爭網絡要想給人提供相似價值的難度也會指數式增加。你用Facebook是由於你全部的朋友都在那個平臺上。你不大可能加入新的社交網絡是由於你沒幾個朋友在那個網絡上。所以,網絡每每會製造贏家通吃的市場。比方說Facebook、微信等少數就統治了社交網絡領域。

咱們預計區塊鏈技術也會出現相似的贏家通吃的局面。目前爲止,創始人已經建立了數百種數字貨幣。將來幾年這些數字貨幣當中會有少許成功走上全球舞臺,而絕大部分最終會變得毫無價值。比方說,在將來可能會有兩種加密數字貨幣充當主要的全球貨幣,而第三種可能會做爲這些數字貨幣的避險機制充當全球性的保值手段,而另外的五、6種也許會會組成智能合約的全球平臺。

首先,咱們預計投資者會投入資金到整個區塊鏈技術市場。投資者不知道哪種貨幣最終會像Amazon.com那樣,哪種會落得Pets.com同樣的結局——因此他們會多點開花。不過就像全部網絡同樣,最終區塊鏈貨幣將基於用戶來進行估值。儘管比特幣取得了領先優點而且有着最大數量的用戶,但它還須要更多的用戶加入和使用纔能有意義地全面簡化信息流動。儘管如此,比特幣的用戶仍激勵着更多的實體加入該網絡,供應者挖掘更多的比特幣,以及創始人建設更多的貨幣基礎設施——這反過來又會影響更多1的用戶加入比特幣網絡。因爲這些網絡效應,咱們預計比特幣還會存在一段時間。另外一方面,至少還有一種即將改變世界的數字貨幣可能尚未被建立出來。

結論

區塊鏈有望提供更安全的、去中心化的、激勵一致的世界是使人鼓舞的。中心實體(好比中間人)的數量越多,經過區塊鏈簡化的機會就越大。爲了實現這一願景,利益攸關者須要贊成使用和重視同一種數字貨幣。他們須要就智能合約中的相同標準定義以及對這些定義的程序化數據事實來源達成一致。最後,這些利益攸關者須要實際使用這些數字貨幣來交換信息。這些進程須要時間,但最終咱們預計區塊鏈技術會變革信息流和商業。

編譯組出品。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