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性能測試過程當中,對於某些其中的術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致使踩了不少坑。這篇博客,就常見的一些性能測試術語進行一次淺析。。。服務器
負載網絡
對被測系統不斷施加壓力,直到性能指標超過預期或某項資源使用達到飽和,以驗證系統的處理極限,爲系統性能調優提供依據;併發
併發性能
①狹義上的併發:全部用戶在同一時間點進行一樣的操做,通常指同一類型的業務場景,好比1000個用戶同時登錄系統;測試
②廣義上的併發:多個用戶與系統發生了交互,這些業務場景能夠是相同的也能夠是不一樣的,交叉請求和處理較多;網站
壓力spa
系統在必定飽和狀態下,例如CPU、內存等飽和狀況下,系統可以處理的會話能力,以及系統是否會出現錯誤.net
特色:主要目的是檢查系統處於壓力狀況下應用的性能表現,重點在於有無出錯信息產生,系統對應用的響應時間等線程
事務對象
性能測試中,事務指的是從端到端,一個完整的操做過程,好比一次登陸、一次篩選條件查詢,一次支付等;
吞吐量
指在一次性能測試過程當中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量的總和,也能夠這樣說在單次業務中,客戶端與服務器端進行的數據交互總量;
對交互式應用來講,吞吐量指標反映服務器承受的壓力,容量規劃的測試中,吞吐量是重點關注的指標,它可以說明系統級別的負載能力,另外,在性能調優過程當中,吞吐量指標也有重要的價值;
吞吐量和負載之間的關係:
①上升階段:吞吐量隨着負載的增長而增長,吞吐量和負載成正比;
②平穩階段:吞吐量隨着負載的增長而保持穩定,無太大變化或波動;
③降低階段:吞吐量隨着負載的增長而降低,吞吐量和負載成反比;
總結:吞吐量幹不過負載!!!
以下圖所示:
a1面積越大,說明系統的性能能力越強,a2面積越大,說明系統穩定性越好,a3面積越大,說明系統的容錯能力越好(嘖嘖,圖有點醜。。。)
吞吐率
吞吐量/傳輸時間,即單位時間內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量,也能夠指單位時間內處理客戶請求數量,它是衡量網絡性能的重要指標。
一般狀況下,吞吐率用「字節數/秒」來衡量,固然,也能夠用「請求數/秒」和「頁面數/秒」來衡量;
TPS
Transaction Per Second:每秒事務數,指服務器在單位時間內(秒)能夠處理的事務數量,通常以request/second爲單位;
PS:看到不少博客或性能測試人員將QPS和TPS混爲一談,我的認爲,他們是以測試結果的統計獲得該結論的;
QPS是查詢,而TPS是事務,事務是查詢的入口,也包含其餘類型的業務場景,所以QPS應該是TPS的子集!
QPS
Query Per Second:每秒查詢率,指服務器在單位時間內(秒)處理的查詢請求速率;
PS:TPS和QPS都是衡量系統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通常和併發結合起來判斷系統的處理能力;
PV
Page View:頁面瀏覽量,一般是衡量一個頁面甚至網站流量的重要指標;
細分的話,有獨立訪問者數量、重複訪問者數量、單獨頁面訪問數量、用戶停留時間等類型;
RT/ART
Response Time/average Response Time:響應時間/平均響應時間,指一個事務花費多長時間完成;
通常來講,性能測試中平均響應時間更有表明意義。細分的話,還有最小最大響應時間,50%、90%用戶響應時間等;
Thinking Time
思考時間,在性能測試中,模擬用戶的真實操做場景。用戶操做的事務與事務之間是有必定間隔的,引入這個概念是爲了併發測試(有交叉業務場景)時,業務場景比率更符合真實業務場景;
鏈接池
鏈接池是一個進程,多個鏈接在一個進程中存儲、管理,它是共享、可複用的;
當客戶端發起請求,先檢查是否有閒置鏈接,若是有,則分配該鏈接給其使用;若是沒有,則請求進入等待隊列(等待空閒鏈接分配,這個取決於調度配置)或新建一個鏈接對象供其使用
(取決於鏈接池有多少鏈接以及容許的最大鏈接數);
每次客戶端發起請求,若是都新建鏈接,會消耗不少的資源,鏈接池的存在及其特性,減小了鏈接的創建所消耗的資源以及節省了不少鏈接建立時間,給系統提供了更好的伸縮性,也有助於
服務器性能的提高。
關於鏈接池中線程的狀態,可參考此篇博客:https://my.oschina.net/cctester/blog/991744
標準方差
各數據偏離平均數的距離(離均差)的平均數,它能反應一個數據集的離散程度。離散程度越大,數據越不可靠;
性能測試中引入這個術語,是爲了對高峯期、平緩期的系統響應時間分佈,不一樣業務場景的響應時間分佈,以及I/o數在時間段上的分佈等狀況進行分析,以判斷系統的穩定性。
資源使用率
以下圖所示,資源指標與硬件資源消耗直接相關,而系統指標則與用戶場景及需求直接相關:
資源指標:
CPU使用率:指用戶進程與系統進程消耗的CPU時間百分比,長時間狀況下,通常可接受上限不超過85%;
內存利用率:內存利用率=(1-空閒內存/總內存大小)*100%,通常至少有10%可用內存,內存使用率可接受上限爲85%;
磁盤I/O: 磁盤主要用於存取數據,所以當說到IO操做的時候,就會存在兩種相對應的操做,存數據的時候對應的是寫IO操做,取數據的時候對應的是是讀IO操做,通常使用% Disk Time
(磁盤用於讀寫操做所佔用的時間百分比)度量磁盤讀寫性能;
網絡帶寬:通常使用計數器Bytes Total/sec來度量,其表示爲發送和接收字節的速率,包括幀字符在內;判斷網絡鏈接速度是不是瓶頸,能夠用該計數器的值和目前網絡的帶寬比較;
系統指標:
併發用戶數:單位時間內與系統發生交互的用戶數;
在線用戶數:某段時間內訪問系統的用戶數,這些用戶並不必定同時向系統提交請求;
平均響應時間:系統處理事務的響應時間的平均值;事務的響應時間是從客戶端提交訪問請求到客戶端接收到服務器響應所消耗的時間;
事務成功率:性能測試中,定義事務用於度量一個或者多個業務流程的性能指標,如用戶登陸、保存訂單、提交訂單操做都可定義爲事務,單位時間內系統能夠成功完成多少個定義的事務,
在必定程度上反應了系統的處理能力,通常以事務成功率來度量;
超時錯誤率:主要指事務因爲超時或系統內部其它錯誤致使失敗佔總事務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