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毒藥叫勵志書

「勵志再也不是喊話,而是切實可行的科學」
出版人:現代人生活壓力很大,負面情緒太多,每一個人都但願突出重圍。在無力改變環境的前提下,改變自我就成爲一種內在需求——這是勵志書的土壤。

本報記者 蔣肖斌文並攝 《 中國青年報 》( 2013年07月09日   10 版)
 
 

    王府井新華書店世貿天階店位於北京CBD(中央商務區)。與之相鄰的可能是時尚餐廳、高檔百貨店和鱗次櫛比的寫字樓。書店進門顯眼位置的展臺上,擺着近期的暢銷書。其中勵志書佔據了半壁江山——《正能量》、《本能》、《洗腦術》、《自控術》、《我就是教你混社會》……醒目的標題吸引着路過的年輕白領。blog

    充滿感染力的書名、振奮人心的個案、切實可行的方法,勵志書像一劑誘人的毒藥,在人人渴望成功的現代社會誘惑着年輕讀者。然而使人深思的是,在經歷了10餘年熱銷以後,勵志書是否真的能給讀者和出版社都帶來成功?產品

    勵志要走科學之路table

    張立輝是一名教師,工做之餘愛看勵志書。「《把信送給加西亞》、《人性的弱點》、《窮爸爸富爸爸》、《細節決定成敗》……」張立輝如數家珍。只是他看了以後總以爲名存實亡,頗感失望。張立輝說:「全部的勵志書都想經過各類各樣的故事,讓咱們瞭解到本身身上蘊藏着巨大能量,這種力量大到能夠改變本身、改變世界。你看了書之後充滿自信,想要立刻行動,這就是勵志書的價值。」可是隨着年齡增加,張立輝漸漸放棄了勵志書:「想得到勵志書中暗示的那種成功很是困難。由於成功之岸毫不是看一本書、簡單按照書中方法去作就能夠抵達的。」class

    勵志書不是烹飪書,照着作就能複製成功。當下的勵志書正朝着愈來愈科學、愈來愈具操做性的方向發展。效率

    中信出版社資深策劃編輯陶鵬將勵志書分爲「軟」和「硬」兩種。像《誰動了個人奶酪》那樣的「軟」書,以2008年的《祕密》爲界,以後就很難再賣出好記錄。《祕密》的做者以後又寫了《力量》,但銷量不過爾爾。「硬」書愈來愈多引入心理學、行爲科學、神經科學等研究成果。「勵志再也不是喊話,而是切實可行的科學」。基礎

    去年,陶鵬經手的一本「硬」勵志書《意志力》,教人如何提升效率和自控力,佐以大量心理學試驗結果,並介紹了一系列加強意志力的方法。該書在豆瓣網評分8分(滿分10分),書的銷量也至關不錯。書籍

    「硬」勵志書多從西方引進。國內出版社在引進圖書時除了審度其品質,還需考慮該書醞釀和出籠的國情基礎。去年橫掃美國各大排行榜的《安靜》一書,經中信出版社引進後倒是籍籍無名。原來,美國人之內向性格爲病,這本書要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但內向性格在中國人中倒是主流,因此該書因針對性不強而在國內市場敗北。互聯網

    勵志書市場再也不「人傻錢多速來」方法

    在噹噹網最近的圖書排行榜上,勵志書依然風頭強勁,佔據了暢銷前10名的三分之一:英國做者的《正能量》排名第二。另有引自韓國的《由於痛,因此叫青春》、臺灣地區的《碰見未知的本身》。im

    王府井新華書店主管宋女士告訴記者,書店內「成功勵志」類的圖書有1000多種,佔據了5個5層的書架。不過,「勵志書雖多、哪一個出版社的都有,可是‘攢’書比較多,品質好的少」。

    事實上,十幾年來,勵志書始終譭譽參半。據中國新聞網最近一則消息:杭州一家書店把圖書論斤賣,按照書籍種類標價,最便宜的就是勵志書,只要11元一斤。磨鐵圖書第一編輯中心總經理李耀輝介紹,最近兩三年,磨鐵圖書出版的勵志書並很少,但創造的效益可觀。「目前賣得最好的《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心裏強大》,已經銷售了近50萬冊。」陶鵬透露,中信近幾年一直不看好勵志書。「此類圖書的選題只佔出版計劃的10%,甚至更低。」陶鵬說,「書業中有嚴重的跟風症。哪一個概念火了,跟風的人必定會把這個概念玩到死爲止。好比旅遊書,前段時間大熱了一陣,但今年基本全線窒息。」

    當前,勵志書市場從最初幾年的「只要勵志就有人買」,到通過幾番洗牌後被讀者愈來愈看重圖書品質,經歷了從青澀到成熟的漫長過程。雖然跟風書層出不窮,但讀者也不是傻子,李鬼仍是李逵總能分辨。目前,弘一法師的《淡定》賣得不錯。而自上世紀90年代就被引入中國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一書,通過屢次重印,如今仍不時出如今圖書排行榜上。

    同時,勵志書也開始有針對性地面向不一樣人羣的細分市場。好比《女人不狠 地位不穩》在女性中賣得很好,《誰的清楚不迷茫》則面向年輕人。

    總之,勵志書熱潮日趨平穩,圖書品質和實用性將成爲其立身之本。勵志書市場再也不是「人傻錢多速來」的寶地,將漸漸和其餘圖書同樣,進入常態發展。

    勵志書的前世此生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勵志大師卡耐基的一系列書就被引入中國。中信出版社歷史上賣得最好的一本勵志書,當屬2001年出版的《誰動了個人奶酪》,銷量近百萬。算來,勵志書的暢銷已經持續了10多年。

    陶鵬認爲,勵志書的生命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階段有關。「在經濟發展的上升期,最初的勵志書解決了市場經濟中人的基本素質問題,隨着社會和人的成熟,泛泛而談的勵志書就遇到了瓶頸。」

    李耀輝說:「如今多數人的生活壓力很大,負面情緒太多。每一個人都但願突出重圍,在無力改變環境的前提下,改變自我就成爲一種內在需求——這是勵志書產生的土壤。但同類出版物太多,容易形成讀者審美疲勞。勵志是一個方向,但並非說凡勵志書都能熱賣。歸根到底要看產品如何創新,有品質讀者纔會買帳。」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年輕時也看過很多包括卡耐基在內的勵志書。「年輕人是勵志書的主要讀者羣。他們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廣泛會產生挫折感,而成功至少須要奮鬥15年;互聯網上各類成功者案例的傳播,又加劇了這種焦慮,因此勵志書頗有必要。」張頤武說,「這類書一方面激發人的信心,另外一方面也教一些待人處世的方法——咱們的學校教育中每每以知識爲主,缺少對人際交往的訓練。當過了這個年齡,作事已經胸有成竹,實踐中獲得的道理每每比書中的有用,勵志書就能夠退出人生舞臺了。」

    年輕人對成功的渴望,直接形成了勵志書市場的繁榮。《新週刊》曾經作過一個專題「有一種毒藥叫成功」,張立輝十分認同:「如今不少勵志書和成功學已經走入了一種極端,把成功定義爲財富。爲了獲得財富,能夠犧牲本身的尊嚴,好比爲了克服恐懼,鼓勵你們在公共場合‘爬行’。這樣的勵志已經失去本意,變成了一種毒藥。生命中值得珍視的東西不少,除了財富和成功,還有親人、朋友、愛好,這些均可以帶給咱們幸福的人生。」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