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到了一年的生日,正好生日在每一年的十二月中下旬,臨近翻過舊年迎來新年。寫下一篇文字送給本身,也算做今年的總結吧。程序員
今年初,正好是工做的第十個年頭,再次在公司技術職級這條路上晉級了一小步。這一小步也基本走到了我曾在《程序員的成長階梯和級別定義》 一文中寫過的資深級盡頭。再日後若是繼續走技術之路,彷佛就該走上「專家」之路了,但我沒有馬上邁步,而是在此停留思考了一陣。安全
之因此停留,是由於下一個階梯和前面的路徑都將不一樣,花費的時間也許是前面全部時間的總和還要多。並且後面的路也不像前面的路存在一條肯定的路徑,只要順着這個路徑走下去,不斷努力總能達到。我這前十年走過的路就是魯迅在《故鄉》裏說的:微信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網絡
但以後的路,實際走的人已經很少了。以前的路就像非洲第一高峯乞力馬扎羅山,這是人類能夠徒步登頂的最高峯。所謂能夠徒步登頂就意味着是存在一條肯定的路徑,只須要你堅持走下去總能走到山頂。而再日後,更高的山峯,就沒有所謂徒步登頂的肯定路徑了。就像珠穆朗瑪峯,人類已經找到一些登頂的路徑,但對你的體能和其餘爬山技能都有特殊的要求,即便你能看見別人能攀登上去,但不表明你也能的。學習
因此,爲何我須要在此駐足停留思考下,問問本身的心裏,追尋的是什麼?想要去到的地方是哪裏?當前是否具有了這樣的前提和能力?還差些什麼?而後再出發,去開闢屬於本身的路。網站
去年公司給免費提供了一個參加在線英語培訓的機會,斷續在線學習了一年,發現根本沒有任何進步,真尷尬啊。我那時是從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的,距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但英語水平彷佛從大學畢業拿了六級證後就定格在彼時彼刻了。本想利用公司的機會提升一下,發現不只花了錢,也花了時間,但卻感受沒有任何提升,還有比這更氣餒的事麼。spa
因此,今年憋了一口氣,想真正好好把英語提升到一個能自如運用的水準。本身分析了下去年的失敗在於,徹底按照在線培訓的節奏來,一週只有3、四小時,還分散在據說讀寫四項上,徹底達不到必要的學習強度。於是,今年調整了節奏和強度,天天儘可能抽出2、三小時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公司今年也開通了國際互聯網,訪問一些原來不存在的英語世界網站也便捷了許多,無論是看技術資料仍是讀一些有意思或啓發的文章,都儘可能在英語世界中尋找第一手材料。一年過去,雖然還沒能達到個人預期,但和去年相比我確實感到了進步。3d
去年下半年開始了公衆號的原創寫做,給本身的承諾是如無心外保持每週一篇,今年基本算是作到了。剛開始給本身訂下這個承諾,最怕的是總有一天會把本身掏空,而後發現沒什麼可寫的了。確實有這個憂慮,也正由於有了輸出的承諾,因此倒逼了輸入的需求,今年發現讀書量比往年都提升了很多。通常來講(所謂通常,就是對非天賦異稟的人來講),寫做的輸入輸出比大概是 100:1。每週一篇,一篇 2000 字左右,那麼一年 10 萬字,須要的閱讀量就是 1000 萬。今年一半的閱讀量經過讀書來完成了,另一半大概是讀的網絡上的各種做者的文字了。blog
月初剛看了和菜頭的《十一月寫字總結》。和菜頭也算在網絡寫做界的活化石了,國內有互聯網以來他就開始寫,持續十多年下來,僅上個月又寫了三十多篇,還笑呵呵的表示感受本身尚未被掏空。既然活化石還在,對大部分的網絡寫做者也算是一種莫大的鼓舞,我想必也還能再寫下去。有時候做者和讀者之間也算一種很奇妙的緣分,天天這個世界產生那麼多文字,咱們每一年能讀的僅僅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寫做自己彷佛就有了一種命運的牽連感在裏面。rem
前段時間看和菜頭從 2003 年開始每一年生日給本身寫上一篇文字,很有觸動,以爲是一種特別奇妙的體驗。畢竟現在十多年後過去,還能回看本身當年的想法,也是有趣。今年生日一過,便已三十有五,當此刻再想去回憶二十五時的想法,發現已變得如此模糊不清,以致於徹底找尋不到。
因此,我也纔想在生日這天也爲本身寫上一篇文字,記錄下今年的變化和想法。在大學的時候讀過好多本村上春樹的小說,惋惜人的記憶十分不可靠,大部份內容都忘記了,僅有一句記得特別清晰:
一切都清晰得歷歷如昨的時候,反而不知如何着手,就像一張詳盡的地圖,有時反倒因其過於詳盡而派不上用場。但我如今明白了:歸根結蒂,我想,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
是的,寫做記錄生活和想法的最佳時刻,不在其剛剛發生後印象最深的時刻,也不在十年後已經無從回憶的時刻。也許就在一年的末尾,記錄下今年的一些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寫下本身的故事。
由於過去要進入將來,因此有了故事。由於在深夜裏,你會想不起你是怎麼從原來走到的如今,因此有了故事。
和菜頭在今年生日寫給本身的文字裏有一句話:
過了四十歲以後,人生終於開始像一部真正的電影。什麼是真正的電影?就是對於主人公而言,他的獲得是真正的獲得,他的失去是真的失去。
李笑來年初寫了本書《七年就是一生》,他把人生每七年看成一生來過。我 2009 年末離開廣州到了成都,到 2016 年底正好七年,「一生」就這麼過去了,而這一生過去總要總結下獲得與失去。這一生從傳統的 IT 業進入了發展迅猛的互聯網電商行業,另外也完成了人生的幾件大事: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等。
當物質生活的水平慢慢了提升後,漸漸對物質的追求也會慢慢趨於平淡。也許是咱們從小以來一直在追求的共產主義還未實現,物質也未極大豐富,心生餒念,於是轉爲更多追求精神需求。
獲得幸福是困難的,佔有一套房子一輛車子是容易的;
學習新知是困難的,買套學習材料是容易的;
擁有迷人的氣質是困難的,買點衣服首飾是容易的;
人們老是想用物質上佔有的方式,解決精神上擁有的困難。
上面幾句,仍是來自和菜頭的文字。也許這就是爲何在擁有更多的物質後,咱們愈加顯得迷惑了的緣由。現在,一年過去,又辛苦了一年,犒勞下本身,去吃個幾百塊一位的大餐,卻難免回味起當初學校附近的大排檔,彷佛那裏的味道比這幾百塊的大餐更美味。聽說,每一個學校附近都有「腐敗」一條街,那裏的美味現在你哪裏還能體會獲得,即便今天它們依然還存在,因此,人生就是走在路上不斷的獲得並失去。
有個佛經故事,聽說是釋迦牟尼說法時講的:
有人在旅行時遇到一片大水,這邊岸上充滿危機,水的對岸則安全無險,他想:「此水甚大,此岸危機重重,彼岸則無險,無船可渡,無橋可行,我難免採集草木枝葉,自作一筏,當得安登彼岸。因而那人採集草木枝葉作了一隻木筏,靠着木筏,他安然抵達對岸,他就想:「此筏對我大有助益,我不妨將它頂在頭上,或負於背上,隨我所之。
舉了這個例子之後,釋迦牟尼指出這人的行爲是錯誤的,由於他不能斷愛,那麼他應該如何處置呢? 佛陀說:「應該將筏拖到沙灘,或停泊某處,由它浮着,而後繼續行程,不問何之。 由於筏是用來濟渡的,不是用來揹負的,世人呀!大家應該明白好的東西尚應捨棄,況且是很差的東西呢?」
這是今年讀到的一個頗有啓發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行路與斷愛的故事。因此每一次生日也許是一次小的斷愛,每「一生」則多是一次大的斷愛。
...
2016,三十五,這算是午後的太陽了吧。
寫點文字,畫點畫兒,記錄成長瞬間。
微信公衆號「瞬息之間」,既然碰見,不如一塊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