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錢剛的《唐山大地震》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好像還在上初中,也是像這樣一個溽熱的夏天,老爸很正式送給我這本《解放軍文藝》特刊。因而,這本雜誌就陪我度過了那年的暑假。一直認爲,好的文藝做品,是能夠使旁觀者有感同身受的感受,即使你不是那個故事的親歷者。或許就是錢剛的《唐山大地震》對年少的個人巨大影響,當看到馮小剛拍攝同名電影的新聞時,就開始充滿了期待。可是昨天,當王菲的《心經》唱完最後一句時,當咱們走出電影院的一剎那,我感到了失望!很是失望!
從結構上看,整部影片按照四個時間節點,遞推敘述。197六、198六、199七、2008,看似有個脈絡清晰,可是,仔細看,故事敘述的背景始終遊離於這四個時間點。除了76和78是明確的時間點,8六、97讓人看得莫名其妙,雲裏霧裏。
從故事講述上看。一直認爲馮小剛是講述故事的高手,曾經的《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天下無賊》、《集結號》、《非誠勿擾》,都是有着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平鋪直敘中不失精彩。或許是唐山大地震,這樣一個大題材,確實很難把握它的主題;三十年的時間跨度也太大了,馮導在駕馭上遇到了史無前例的挑戰。故事看起來讓人老是感受在「跳躍」、「唐突」,不少情節交代的並不清楚。
有人說方言是影片的最大硬傷,元妮是唐山人,一口唐山腔,能夠理解。丈夫大強東北口音中有點唐山味,嗯,多是東北人,和媳婦在唐山定居。嗯?震後婆婆、小姑來唐山,婆婆說山東話,原來大強是山東濟南人?那東北腔是怎麼回事?別急。更亂的在後面,按理說小姑也應該是濟南人,好的一開始說的還有點山東味,可是慢慢在轉音,忽然完全變成了「河南話」。我暈!結論,來自五湖四海的一家人!
片中一直在強調,「解放軍是咱們的恩人」,可是在震後,解放軍感人的救援場面並無。其實,這也是我感到很是遺憾的地方。錢剛的《唐山大地震》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就是,解放軍震後救人的場面。76年特定條件下,震後的唐山,交通所有癱瘓,怎麼可能有這麼的卡車奔赴災區?不少部隊都是跑步行軍的。到了災區,因爲救人工具缺少,不少戰士都是用雙手扒,在廢墟里救人。很是感人的場面!很遺憾!電影並無表現。
片尾汶川地震,一個特寫,停擺的大鐘,時間凝固在2點28分,而唐山大地震的3點42分呢?還有那個23秒?影片始終沒有一個正面的描述。
另外,偉大領袖的逝世,到底對影片人物的描述有多大的幫助?不知道。爲何還要花精力去再現那個情節?不知道。看不懂!
片中的廣告,這個一直是被外界詬病的硬傷。方達那句「中國人壽,踏實」,堪稱整部影片最優秀的廣告語,全場爆笑,無厘頭極致。還有,方達帶着媳婦陪元妮吃飯的一場戲,小河給元妮斟完酒後,還要特地轉一下瓶子,爲了把「劍南春」的商標衝着鏡頭。唉!小演員啊,教訓啊,之後演廣告更要天然點!
說個這麼多的失望,其實片中仍是有亮點的。好比,災害場景的描寫,七十年代街景的復原。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不是災難片,因此,你不要試圖在這部電影中找到視覺的衝擊。它也不是一部歷史片,因此,你也不要試圖看到歷史的還原。它只是一部由唐山市政府投資的城市宣傳片,你知道了唐山,認識了唐山人,可能就足夠了。他們確實是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