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是一切的開始!面試
緣起 --爲何問這個?微信
什麼是書?什麼是看書?以前,歷來沒有問過本身這個問題。學習
從聽單老師的關於思惟訓練的分享開始,到後面的供給側改革專題的討論面試,以及開營後的課程、直至最近關於大前研一的那本《思考的技術》的讀書分享,這段時間內,若是說我有什麼改變的話,那就是學會了更多的去問爲何,去想爲何了,儘管有不少東西如今還想不明白,但我更多的是抱着一個懷疑的態度看東西了;以前仰望的一些人,固然他們非常優秀,但我更真實的感受到了,你們都有侷限,如今對他們更多的則是對他們的努力和優秀的敬佩,再也不仰望,學習他們的學習方式來爲本身所用。設計
回顧 --看過的東西blog
大學時候也看書,但閱讀量頗有限,如今想一想真是白瞎了那美好時光了;產品
此後的閱讀量,從2013年開始逐漸增加起來,回顧了下這幾年裏面看過的書,有點雜,沒有造成系統的提高自身能力的體系,更多的像是打發時間的目的,80%左右的書是在地鐵上看完的(15%是睡前或醒來後看的,5%是在圖書館及EF看的),且看完以後作筆記的不多,只是看完了而已;更沒有深度的主題閱讀去深挖某個主題,這些應該是感受本身看了很多東西,但並無什麼進步的緣由。思維導圖
2013年,19本,70%是小說,人物傳記這方面的,其他的包括經濟讀物、歷史、生活這些佔30%左右,幾乎沒有涉及到工做專業技術方面的書籍...讀書筆記
2014年,56本,30%是小說、人物傳記之類,25%成長相關的,20%的產品以及設計相關的書了(這裏算是有點進步,這年10月轉產品方向,先後看了些這方面的書),剩下25%是經濟讀物、歷史、生活哲學之類大混合組成,看的東西很雜,和2013年相比加入了工做相關方面的書籍;書籍
2015年,53本,40%是小說、人物傳記之類,10%的產品以及設計相關的,50%的經濟讀物、歷史、生活哲學之類;專業方面的書籍依舊只佔很小比例,大多仍是其餘方面的,想的太少了,看了只是看了,沒有融會...im
讀書筆記 --扯那麼沒用的
讀書筆記-感想式
最初的時候,寫的一些讀書筆記都是相似這種感想式的筆記,從文字摘出本身以爲有價值的點來記錄下來,好處是的確認真思考過這些所謂有價值的點,缺點是實際應用中的很少,這個是最大弊端,以及最近所瞭解到的主觀屏蔽、主觀強化,認知可能會比較片面;
讀書筆記-思惟導圖式
自從用了MindManager以後,就用思惟導圖來作了一些筆記,這個的好處是能夠更快的回顧整本書的結構以及大概內容,就我我的而言,缺點是這個花時間太多;
這兩種方式是最多見的,也是我一直在用的兩種方式,但仔細想下發現問題在於,以前在看這些書的時候,在作這些筆記的時候,從未真正去思考過書是什麼?什麼是看書?我看的這是誰的書?做者的背景,時代的背景,出書的動機等等,這些都是以前並無考慮過的,但仔細想一想脫離這些來單獨看這本書的話,是否是有點盲人摸象了呢?
看這張圖,有沒有感受所看到或者所聽到的東西,有多是被加工過的呢,面對一些新聞的時候,想過這個問題嗎?看書的時候,若是隻是就這書來論書的話,豈不是和片面看上圖同樣的問題?
每當看到、想到這種信息被加工的書籍或新聞,都有種思想被強姦的感受,都忍不住罵句國罵;
拿供給側改革的這個專題研究來講,當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首先先到的去網上看了一些資料,但以爲比較零散,後來果判定了四本關於供給側改革的書,想着更系統的瞭解下這個概念,的確也有所收穫,也提交了本身的所謂想法;
討論那天,當你們熱火朝天的討論了一下午,單老師最後提出的幾個問題:什麼是供給側改革?你們都洋洋灑灑的說了本身的理解,或者從經濟的角度,或者聯繫到實際行業中來講;單老師的另外一個問題:供給側改革是必須的嗎?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了,但大多數人仍是跑偏了,我也是更多的是關注在了"供給側",而非「改革」,但「改革」纔是重點所在,當明白這點後,才真的以爲本身的思惟真的侷限了,包括看那幾本書,就信做者的了,沒有想那些做者的背景,時代的背景以及做者出書的動機等,這就偏離了真正的問題所在,接受的信息可能就是別人想讓我看到的,別人只是經過書籍的方式來通知一下:「哎,大家這些人聽着,咱們準備幹這事了,巴拉巴拉....」,擦,一直喊着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哪那麼容易自由啊,當思想還處於思惟定式的時候,別扯那個!
而後呢? --讀書始於認識
認識是一切的開始!
認識書
認識學習
認識"讀書做爲學習的手段"
認識本身
(這幾點內容來自單老師的讀書分享)
書,毫不是一本孤立的存在;
認識,這個詞,太強大了,給跪了;
認識書:做者的背景,時代背景,出書動機,書中的內容要解決什麼問題;
認識學習:直接學習、間接學習,仍是得實踐中出真知;
認識「讀書做爲學習的手段」,有效性、侷限性這兩點是比較認同的;我的感受讀書有的時候還有種消遣的元素在裏面,就像一種愛好同樣,不是必定要獲取點什麼,只是看書以爲挺舒服的,挺開心的就像打籃球同樣;
認識本身:德爾菲的阿波羅神殿上刻着的「人啊,認識你本身」點燃了希臘文明的火花;蘇格拉底也把「認識本身」做爲本身哲學研究的核心命題;蒙田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這些都不曾考證,但認識本身,絕對是一個窮其一輩子都要去不斷調整、不斷認知的過程;
單談讀書的話,從認識開始,或許面對的會是一個不同的新天地!
微信:peace-lee,歡迎讀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