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Java基礎系列2:Java基本數據類型,以及自動拆裝箱裏隱藏的祕密

目錄

本系列文章將整理到我在GitHub上的《Java面試指南》倉庫,更多精彩內容請到個人倉庫裏查看html

https://github.com/h2pl/Java-Tutorialjava

喜歡的話麻煩點下Star哈git

文章首發於個人我的博客:程序員

www.how2playlife.comgithub

本文是微信公衆號【Java技術江湖】的《夯實Java基礎系列博文》其中一篇,本文部份內容來源於網絡,爲了把本文主題講得清晰透徹,也整合了不少我認爲不錯的技術博客內容,引用其中了一些比較好的博客文章,若有侵權,請聯繫做者。 該系列博文會告訴你如何從入門到進階,一步步地學習Java基礎知識,並上手進行實戰,接着瞭解每一個Java知識點背後的實現原理,更完整地瞭解整個Java技術體系,造成本身的知識框架。爲了更好地總結和檢驗你的學習成果,本系列文章也會提供每一個知識點對應的面試題以及參考答案。面試

若是對本系列文章有什麼建議,或者是有什麼疑問的話,也能夠關注公衆號【Java技術江湖】聯繫做者,歡迎你參與本系列博文的創做和修訂。算法

Java 基本數據類型

變量就是申請內存來存儲值。也就是說,當建立變量的時候,須要在內存中申請空間。後端

內存管理系統根據變量的類型爲變量分配存儲空間,分配的空間只能用來儲存該類型數據。數組

所以,經過定義不一樣類型的變量,能夠在內存中儲存整數、小數或者字符。緩存

Java 的兩大數據類型:

  • 內置數據類型
  • 引用數據類型

內置數據類型

Java語言提供了八種基本類型。六種數字類型(四個整數型,兩個浮點型),一種字符類型,還有一種布爾型。

byte:

  • byte 數據類型是8位、有符號的,以二進制補碼錶示的整數;
  • 最小值是 -128(-2^7);
  • 最大值是 127(2^7-1);
  • 默認值是 0;
  • byte 類型用在大型數組中節約空間,主要代替整數,由於 byte 變量佔用的空間只有 int 類型的四分之一;
  • 例子:byte a = 100,byte b = -50。

short:

  • short 數據類型是 16 位、有符號的以二進制補碼錶示的整數
  • 最小值是 -32768(-2^15);
  • 最大值是 32767(2^15 - 1);
  • Short 數據類型也能夠像 byte 那樣節省空間。一個short變量是int型變量所佔空間的二分之一;
  • 默認值是 0;
  • 例子:short s = 1000,short r = -20000。

int:

  • int 數據類型是32位、有符號的以二進制補碼錶示的整數;
  • 最小值是 -2,147,483,648(-2^31);
  • 最大值是 2,147,483,647(2^31 - 1);
  • 通常地整型變量默認爲 int 類型;
  • 默認值是 0 ;
  • 例子:int a = 100000, int b = -200000。

long:

  • long 數據類型是 64 位、有符號的以二進制補碼錶示的整數;
  • 最小值是 -9,223,372,036,854,775,808(-2^63);
  • 最大值是 9,223,372,036,854,775,807(2^63 -1);
  • 這種類型主要使用在須要比較大整數的系統上;
  • 默認值是 0L;
  • 例子: long a = 100000L,Long b = -200000L。 "L"理論上不分大小寫,可是若寫成"l"容易與數字"1"混淆,不容易分辯。因此最好大寫。

float:

  • float 數據類型是單精度、32位、符合IEEE 754標準的浮點數;
  • float 在儲存大型浮點數組的時候可節省內存空間;
  • 默認值是 0.0f;
  • 浮點數不能用來表示精確的值,如貨幣;
  • 例子:float f1 = 234.5f。

double:

  • double 數據類型是雙精度、64 位、符合IEEE 754標準的浮點數;
  • 浮點數的默認類型爲double類型;
  • double類型一樣不能表示精確的值,如貨幣;
  • 默認值是 0.0d;
  • 例子:double d1 = 123.4。

boolean:

  • boolean數據類型表示一位的信息;
  • 只有兩個取值:true 和 false;
  • 這種類型只做爲一種標誌來記錄 true/false 狀況;
  • 默認值是 false;
  • 例子:boolean one = true。

char:

  • char類型是一個單一的 16 位 Unicode 字符;
  • 最小值是 \u0000(即爲0);
  • 最大值是 \uffff(即爲65,535);
  • char 數據類型能夠儲存任何字符;
  • 例子:char letter = 'A';。
//8位
byte bx = Byte.MAX_VALUE;
byte bn = Byte.MIN_VALUE;
//16位
short sx = Short.MAX_VALUE;
short sn = Short.MIN_VALUE;
//32位
int ix = Integer.MAX_VALUE;
int in = Integer.MIN_VALUE;
//64位
long lx = Long.MAX_VALUE;
long ln = Long.MIN_VALUE;
//32位
float fx = Float.MAX_VALUE;
float fn = Float.MIN_VALUE;
//64位
double dx = Double.MAX_VALUE;
double dn = Double.MIN_VALUE;
//16位
char cx = Character.MAX_VALUE;
char cn = Character.MIN_VALUE;
//1位
boolean bt = Boolean.TRUE;
boolean bf = Boolean.FALSE;
`127`
`-128`
`32767`
`-32768`
`2147483647`
`-2147483648`
`9223372036854775807`
`-9223372036854775808`
`3.4028235E38`
`1.4E-45`
`1.7976931348623157E308`
`4.9E-324`
`￿`

`true`
`false`

引用類型

  • 在Java中,引用類型的變量很是相似於C/C++的指針。引用類型指向一個對象,指向對象的變量是引用變量。這些變量在聲明時被指定爲一個特定的類型,好比 Employee、Puppy 等。變量一旦聲明後,類型就不能被改變了。
  • 對象、數組都是引用數據類型。
  • 全部引用類型的默認值都是null。
  • 一個引用變量能夠用來引用任何與之兼容的類型。
  • 例子:Site site = new Site("Runoob")。

Java 常量

常量在程序運行時是不能被修改的。

在 Java 中使用 final 關鍵字來修飾常量,聲明方式和變量相似:

final double PI = 3.1415927;

雖然常量名也能夠用小寫,但爲了便於識別,一般使用大寫字母表示常量。

字面量能夠賦給任何內置類型的變量。例如:

byte a = 68;
char a = 'A'

自動拆箱和裝箱(詳解)

Java 5增長了自動裝箱與自動拆箱機制,方便基本類型與包裝類型的相互轉換操做。在Java 5以前,若是要將一個int型的值轉換成對應的包裝器類型Integer,必須顯式的使用new建立一個新的Integer對象,或者調用靜態方法Integer.valueOf()。

//在Java 5以前,只能這樣作
Integer value = new Integer(10);
//或者這樣作
Integer value = Integer.valueOf(10);
//直接賦值是錯誤的
//Integer value = 10;`

在Java 5中,能夠直接將整型賦給Integer對象,由編譯器來完成從int型到Integer類型的轉換,這就叫自動裝箱。

`//在Java 5中,直接賦值是合法的,由編譯器來完成轉換`
`Integer value = 10;`
`與此對應的,自動拆箱就是能夠將包裝類型轉換爲基本類型,具體的轉換工做由編譯器來完成。`
`//在Java 5 中能夠直接這麼作`
`Integer value = new Integer(10);`
`int i = value;`

自動裝箱與自動拆箱爲程序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在實際的應用中,自動裝箱與拆箱也是使用最普遍的特性之一。自動裝箱和自動拆箱實際上是Java編譯器提供的一顆語法糖(語法糖是指在計算機語言中添加的某種語法,這種語法對語言的功能並無影響,可是更方便程序員使用。經過可提升開發效率,增長代碼可讀性,增長代碼的安全性)。

實現

在八種包裝類型中,每一種包裝類型都提供了兩個方法:

靜態方法valueOf(基本類型):將給定的基本類型轉換成對應的包裝類型;

實例方法xxxValue():將具體的包裝類型對象轉換成基本類型; 下面咱們以int和Integer爲例,說明Java中自動裝箱與自動拆箱的實現機制。看以下代碼:

class Auto //code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自動裝箱
		Integer inte = 10;
		//自動拆箱
		int i = inte;

	//再double和Double來驗證一下
	Double doub = 12.40;
	double d = doub;
	
    }

}

上面的代碼先將int型轉爲Integer對象,再講Integer對象轉換爲int型,毫無疑問,這是能夠正確運行的。但是,這種轉換是怎麼進行的呢?使用反編譯工具,將生成的Class文件在反編譯爲Java文件,讓咱們看看發生了什麼:

class Auto//code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paramArrayOfString)
  {
    Integer localInteger = Integer.valueOf(10);


​ int i = localInteger.intValue();



​ Double localDouble = Double.valueOf(12.4D); ​ double d = localDouble.doubleValue(); ​
​ } ​ }

咱們能夠看到通過javac編譯以後,code1的代碼被轉換成了code2,實際運行時,虛擬機運行的就是code2的代碼。也就是說,虛擬機根本不知道有自動拆箱和自動裝箱這回事;在將Java源文件編譯爲class文件的過程當中,javac編譯器在自動裝箱的時候,調用了Integer.valueOf()方法,在自動拆箱時,又調用了intValue()方法。咱們能夠看到,double和Double也是如此。 實現總結:其實自動裝箱和自動封箱是編譯器爲咱們提供的一顆語法糖。在自動裝箱時,編譯器調用包裝類型的valueOf()方法;在自動拆箱時,編譯器調用了相應的xxxValue()方法。

自動裝箱與拆箱中的「坑」

在使用自動裝箱與自動拆箱時,要注意一些陷阱,爲了不這些陷阱,咱們有必要去看一下各類包裝類型的源碼。

Integer源碼

public final class Integer extends Number implements Comparable<Integer> {
	private final int value;
	

/*Integer的構造方法,接受一個整型參數,Integer對象表示的int值,保存在value中*/
 public Integer(int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equals()方法判斷的是:所表明的int型的值是否相等*/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if (obj instanceof Integer) {
            return value == ((Integer)obj).intValue();
        }
        return false;
}
 
/*返回這個Integer對象表明的int值,也就是保存在value中的值*/
 public int intValue() {
        return value;
 }
 
 /**
  * 首先會判斷i是否在[IntegerCache.low,Integer.high]之間
  * 若是是,直接返回Integer.cache中相應的元素
  * 不然,調用構造方法,建立一個新的Integer對象
  */
 public static Integer valueOf(int i) {
    assert IntegerCache.high >= 127;
    if (i >= IntegerCache.low && i <= IntegerCache.high)
        return IntegerCache.cache[i + (-IntegerCache.low)];
    return new Integer(i);
 }

/**
  * 靜態內部類,緩存了從[low,high]對應的Integer對象
  * low -128這個值不會被改變
  * high 默認是127,能夠改變,最大不超過:Integer.MAX_VALUE - (-low) -1
  * cache 保存從[low,high]對象的Integer對象
 */
 private static class IntegerCache {
    static final int low = -128;
    static final int high;
    static final Integer cache[];
 
    static {
        // high value may be configured by property
        int h = 127;
        String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sun.misc.VM.getSavedProperty("java.lang.Integer.IntegerCache.high");
        if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null) {
            int i = parseInt(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i = Math.max(i, 127);
            // Maximum array size is Integer.MAX_VALUE
            h = Math.min(i, Integer.MAX_VALUE - (-low) -1);
        }
        high = h;
 
        cache = new Integer[(high - low) + 1];
        int j = low;
        for(int k = 0; k < cache.length; k++)
            cache[k] = new Integer(j++);
    }
 
    private IntegerCache() {}
}

以上是Oracle(Sun)公司JDK 1.7中Integer源碼的一部分,經過分析上面的代碼,獲得:

1)Integer有一個實例域value,它保存了這個Integer所表明的int型的值,且它是final的,也就是說這個Integer對象一經構造完成,它所表明的值就不能再被改變。

2)Integer重寫了equals()方法,它經過比較兩個Integer對象的value,來判斷是否相等。

3)重點是靜態內部類IntegerCache,經過類名就能夠發現:它是用來緩存數據的。它有一個數組,裏面保存的是連續的Integer對象。 (a) low:表明緩存數據中最小的值,固定是-128。

(b) high:表明緩存數據中最大的值,它能夠被該改變,默認是127。high最小是127,最大是Integer.MAX_VALUE-(-low)-1,若是high超過了這個值,那麼cache[ ]的長度就超過Integer.MAX_VALUE了,也就溢出了。

(c) cache[]:裏面保存着從[low,high]所對應的Integer對象,長度是high-low+1(由於有元素0,因此要加1)。

4)調用valueOf(inti)方法時,首先判斷i是否在[low,high]之間,若是是,則複用Integer.cache[i-low]。好比,若是Integer.valueOf(3),直接返回Integer.cache[131];若是i不在這個範圍,則調用構造方法,構造出一個新的Integer對象。

5)調用intValue(),直接返回value的值。 經過3)和4)能夠發現,默認狀況下,在使用自動裝箱時,VM會複用[-128,127]之間的Integer對象。

Integer  a1 = 1;
Integer  a2 = 1;
Integer  a3 = new Integer(1);
//會打印true,由於a1和a2是同一個對象,都是Integer.cache[129]
System.out.println(a1 == a2);
//false,a3構造了一個新的對象,不一樣於a1,a2
System.out.println(a1 == a3);

瞭解基本類型緩存(常量池)的最佳實踐

//基本數據類型的常量池是-128到127之間。
// 在這個範圍中的基本數據類的包裝類能夠自動拆箱,比較時直接比較數值大小。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的自動拆箱和裝箱只在-128到127範圍中進行,超過該範圍的兩個integer的 == 判斷是會返回false的。
    Integer a1 = 128;
    Integer a2 = -128;
    Integer a3 = -128;
    Integer a4 = 128;
    System.out.println(a1 == a4);
    System.out.println(a2 == a3);

    Byte b1 = 127;
    Byte b2 = 127;
    Byte b3 = -128;
    Byte b4 = -128;
    //byte都是相等的,由於範圍就在-128到127之間
    System.out.println(b1 == b2);
    System.out.println(b3 == b4);

    //
    Long c1 = 128L;
    Long c2 = 128L;
    Long c3 = -128L;
    Long c4 = -128L;
    System.out.println(c1 == c2);
    System.out.println(c3 == c4);

    //char沒有負值
    //發現char也是在0到127之間自動拆箱
    Character d1 = 128;
    Character d2 = 128;
    Character d3 = 127;
    Character d4 = 127;
    System.out.println(d1 == d2);
    System.out.println(d3 == d4);


    `結果`
    
    `false`
    `true`
    `true`
    `true`
    `false`
    `true`
    `false`
    `true`
    
    

    Integer i = 10;
    Byte b = 10;
    //比較Byte和Integer.兩個對象沒法直接比較,報錯
    //System.out.println(i == b);
    System.out.println("i == b " + i.equals(b));
    //答案是false,由於包裝類的比較時先比較是不是同一個類,不是的話直接返回false.
    int ii = 128;
    short ss = 128;
    long ll = 128;
    char cc = 128;
    System.out.println("ii == bb " + (ii == ss));
    System.out.println("ii == ll " + (ii == ll));
    System.out.println("ii == cc " + (ii == cc));
    
    結果
    i == b false
    ii == bb true
    ii == ll true
    ii == cc true
    
    //這時候都是true,由於基本數據類型直接比較值,值同樣就能夠。

總結:

經過上面的代碼,咱們分析一下自動裝箱與拆箱發生的時機:

(1)當須要一個對象的時候會自動裝箱,好比Integer a = 10;equals(Object o)方法的參數是Object對象,因此須要裝箱。

(2)當須要一個基本類型時會自動拆箱,好比int a = new Integer(10);算術運算是在基本類型間進行的,因此當遇到算術運算時會自動拆箱,好比代碼中的 c == (a + b);

(3) 包裝類型 == 基本類型時,包裝類型自動拆箱;

須要注意的是:「==」在沒遇到算術運算時,不會自動拆箱;基本類型只會自動裝箱爲對應的包裝類型,代碼中最後一條說明的內容。

在JDK 1.5中提供了自動裝箱與自動拆箱,這實際上是Java 編譯器的語法糖,編譯器經過調用包裝類型的valueOf()方法實現自動裝箱,調用xxxValue()方法自動拆箱。自動裝箱和拆箱會有一些陷阱,那就是包裝類型複用了某些對象。

(1)Integer默認複用了[-128,127]這些對象,其中高位置能夠修改;

(2)Byte複用了所有256個對象[-128,127];

(3)Short服用了[-128,127]這些對象;

(4)Long服用了[-128,127];

(5)Character複用了[0,127],Charater不能表示負數;

Double和Float是連續不可數的,因此無法複用對象,也就不存在自動裝箱複用陷阱。

Boolean沒有自動裝箱與拆箱,它也複用了Boolean.TRUE和Boolean.FALSE,經過Boolean.valueOf(boolean b)返回的Blooean對象要麼是TRUE,要麼是FALSE,這點也要注意。

本文介紹了「真實的」自動裝箱與拆箱,爲了不寫出錯誤的代碼,又從包裝類型的源碼入手,指出了各類包裝類型在自動裝箱和拆箱時存在的陷阱,同時指出了自動裝箱與拆箱發生的時機。

基本數據類型的存儲方式

上面自動拆箱和裝箱的原理其實與常量池有關。

存在棧中

public void(int a) { int i = 1; int j = 1; } 方法中的i 存在虛擬機棧的局部變量表裏,i是一個引用,j也是一個引用,它們都指向局部變量表裏的整型值 1. int a是傳值引用,因此a也會存在局部變量表。

存在堆裏

class A{ int i = 1; A a = new A(); } i是類的成員變量。類實例化的對象存在堆中,因此成員變量也存在堆中,引用a存的是對象的地址,引用i存的是值,這個值1也會存在堆中。能夠理解爲引用i指向了這個值1。也能夠理解爲i就是1.

3 包裝類對象怎麼存 其實咱們說的常量池也能夠叫對象池。 好比String a= new String("a").intern()時會先在常量池找是否有「a"對象若是有的話直接返回「a"對象在常量池的地址,即讓引用a指向常量」a"對象的內存地址。 public native String intern(); Integer也是同理。

下圖是Integer類型在常量池中查找同值對象的方法。

public static Integer valueOf(int i) {
    if (i >= IntegerCache.low && i <= IntegerCache.high)
        return IntegerCache.cache[i + (-IntegerCache.low)];
    return new Integer(i);
}
private static class IntegerCache {
    static final int low = -128;
    static final int high;
    static final Integer cache[];

    static {
        // high value may be configured by property
        int h = 127;
        String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sun.misc.VM.getSavedProperty("java.lang.Integer.IntegerCache.high");
        if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null) {
            try {
                int i = parseInt(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i = Math.max(i, 127);
                // Maximum array size is Integer.MAX_VALUE
                h = Math.min(i, Integer.MAX_VALUE - (-low) -1);
            } catch( NumberFormatException nfe) {
                // If the property cannot be parsed into an int, ignore it.
            }
        }
        high = h;

        cache = new Integer[(high - low) + 1];
        int j = low;
        for(int k = 0; k < cache.length; k++)
            cache[k] = new Integer(j++);

        // range [-128, 127] must be interned (JLS7 5.1.7)
        assert IntegerCache.high >= 127;
    }

    private IntegerCache() {}
}

因此基本數據類型的包裝類型能夠在常量池查找對應值的對象,找不到就會自動在常量池建立該值的對象。

而String類型能夠經過intern來完成這個操做。

JDK1.7後,常量池被放入到堆空間中,這致使intern()函數的功能不一樣,具體怎麼個不一樣法,且看看下面代碼,這個例子是網上流傳較廣的一個例子,分析圖也是直接粘貼過來的,這裏我會用本身的理解去解釋這個例子:

[java] view plain copy
String s = new String("1");  
s.intern();  
String s2 = "1";  
System.out.println(s == s2);  
  
String s3 = new String("1") + new String("1");  
s3.intern();  
String s4 = "11";  
System.out.println(s3 == s4);  
輸出結果爲:

[java] view plain copy
JDK1.6以及如下:false false  
JDK1.7以及以上:false true

image

image JDK1.6查找到常量池存在相同值的對象時會直接返回該對象的地址。

JDK 1.7後,intern方法仍是會先去查詢常量池中是否有已經存在,若是存在,則返回常量池中的引用,這一點與以前沒有區別,區別在於,若是在常量池找不到對應的字符串,則不會再將字符串拷貝到常量池,而只是在常量池中生成一個對原字符串的引用。

那麼其餘字符串在常量池找值時就會返回另外一個堆中對象的地址。

下一節詳細介紹String以及相關包裝類。

具體請見:https://blog.csdn.net/a724888/article/details/80042298

關於Java面向對象三大特性,請參考:

https://blog.csdn.net/a724888/article/details/80033043

參考文章

https://www.runoob.com/java/java-basic-datatypes.html

https://www.cnblogs.com/zch1126/p/5335139.html

http://www.javashuo.com/article/p-ebwsdkky-ba.html

https://blog.csdn.net/yuhongye111/article/details/31850779

微信公衆號

Java技術江湖

若是你們想要實時關注我更新的文章以及分享的乾貨的話,能夠關注個人公衆號【Java技術江湖】一位阿里 Java 工程師的技術小站,做者黃小斜,專一 Java 相關技術:SSM、SpringBoot、MySQL、分佈式、中間件、集羣、Linux、網絡、多線程,偶爾講點Docker、ELK,同時也分享技術乾貨和學習經驗,致力於Java全棧開發!

Java工程師必備學習資源: 一些Java工程師經常使用學習資源,關注公衆號後,後臺回覆關鍵字 「Java」 便可免費無套路獲取。

個人公衆號

我的公衆號:黃小斜

做者是 985 碩士,螞蟻金服 JAVA 工程師,專一於 JAVA 後端技術棧:SpringBoot、MySQL、分佈式、中間件、微服務,同時也懂點投資理財,偶爾講點算法和計算機理論基礎,堅持學習和寫做,相信終身學習的力量!

程序員3T技術學習資源: 一些程序員學習技術的資源大禮包,關注公衆號後,後臺回覆關鍵字 「資料」 便可免費無套路獲取。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