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能夠被轉載,可是在未經本人許可前,不得用於任何商業用途或其餘以盈利爲目的的用途。本人保留對本文的一切權利。如需轉載,請在轉載是保留此版權聲明,並保證本文的完整性。也請轉貼者理解創做的辛勞,尊重做者的勞動成果。html
做者:陳雷 (Jackei)併發
郵箱:jackeichan@gmail.com函數
Blog:http://jackei.cnblogs.com性能
數據統計分析的思路與分析結果的展現方式是一樣重要的,有了好的分析思路,可是卻不懂得如何更好的展現分析結果和數據來印證本身的分析,就像一我的滿腹經綸殊不知該如何一展雄才測試
^_^htm
一圖勝千言,因此此次我會用兩張圖表來講明「描述性統計」在性能測試結果分析中的其餘應用。blog
在這張圖中,咱們繼續使用了上一篇文章——《描述性統計與結果分析》一文中的方法,對響應時間的分佈狀況來進行分析。上面這張圖所使用的數據是經過對事務
Google.com 首頁進行測試得來的,在測試中分別使用10/25/50/75/100 幾個不一樣級別的併發用戶數量。經過這張圖表,咱們能夠經過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更清晰的瞭解到被測應用在不一樣級別的負載下的響應能力。get
這張圖所使用的數據與第一張圖同樣,可是咱們使用了另一個視角來對數據進行展現。表中最左側的2000/5000/10000/50000的單位是毫秒,分別表示了在整個測試過程當中,響應時間在0-2000毫秒範圍內的事務數量佔成功的事務總數的百分比,響應時間在2001-5000毫秒範圍內的事務數量佔成功的事務總數的百分比,響應時間在5001-10000毫秒範圍內的事務數量佔成功的事務總數的百分比,以及響應時間在10001-50000毫秒範圍內的事務數量佔成功的事務總數的百分比。請求
這幾個時間範圍的肯定是參考了業內比較通行的「2-5-10原則」——固然你也能夠爲本身的測試製定其餘標準,只要獲得企業內的認可就能夠。所謂的「2-5-10原則」,簡單說,就是當用戶可以在2秒之內獲得響應時,會感受系統的響應很快;當用戶在2-5秒之間獲得響應時,會感受系統的響應速度還能夠;當用戶在5-10秒之內獲得響應時,會感受系統的響應速度很慢,可是還能夠接受;而當用戶在超過10秒後仍然沒法獲得響應時,會感受系統糟透了,或者認爲系統已經失去響應,而選擇離開這個Web站點,或者發起第二次請求。
那麼從上面的圖表中能夠看到,當併發用戶數量爲10時,超過95%的用戶均可以在5秒內獲得響應;當併發用戶數量達到25時,已經有80%的事務的響應時間處在危險的臨界值,並且有至關數量的事務的響應時間超過了用戶能夠容忍的限度;隨着併發用戶數量的進一步增長,超過用戶容忍限度的事務愈來愈多,當併發用戶數到達75時,系統幾乎已經沒法爲任何用戶提供響應了。
這張圖表也一樣能夠用於對不一樣負載下事務的成功、失敗比例的比較分析。
Note:上面兩個圖表中的數據,主要經過Excel 中提供的FREQUENCY,AVERAGE,MAX,MIN和PERCENTILE幾個統計函數得到,具體的使用方法請參考Excel幫助手冊。